01.28 評章:《大清相國》陳廷敬

評章:《大清相國》陳廷敬

包括子康在內的很多人知道《大清相國》這部著作,是源於王書記的推薦。說到這本書,作為歷史人物類小說,它的可讀性較強。沒有《鐵齒銅牙紀曉嵐》那般曲折離奇的情節,而且陳廷敬本人在康熙朝臣的知名度遠不如鰲拜、索額圖、明珠等人,放眼整個清廷名臣,他的知名度就更低了。要不是《大清相國》,子康也不會知曉有這一人物存在、不會去深入瞭解他的生平。

寬大老成,幾近完人

子康細細想來,用康熙對陳廷敬的評價“寬大老成,幾近完人”來解釋原因比較合適:(1)寬大老成,說明陳廷敬符合古代中國紳士、君子的典範,不做出格的行為、不說出格的言語,他在當朝雖然同樣會遭人妒忌、會與人政見不合,但不會因個性問題與人產生過分的摩擦。同樣的,他很難產生影響力很強的衝突性事件和言論而留名史冊,也不會因為舞弄權貴而名震當時。歷史往往叫得上名字的大臣,大多數是權臣。(2)有治世之才,但康熙一朝璀璨的明星太多,難免讓其顯得黯然失色。(3)兼具才華但不橫溢,陳廷敬是很有文學才華,但不出眾,而且偏學者型的才華(編撰《康熙字典》等),他也未能靠詩文才華流芳百世。(4)後世史書撰寫與太史公的《史記》不同,少了許多個人好惡的因素,在正史中不出挑的人物,若要“家喻戶曉”,必然離不開戲曲演繹,舉個例子,在歷史課本中和珅作為第一貪官,是有筆墨的,而劉墉、紀曉嵐則未見其中,要不是《宰相劉羅鍋》、《鐵齒銅牙紀曉嵐》的故事演繹,很多人也不會知曉這兩位人物。這就是上段講的,若不是《大清相國》的原因,子康也不會知曉陳廷敬,若要讓更多非歷史、文學愛好者知曉陳廷敬,那還需要一些熱門影視類作品的演繹了。

五字真言

作為一部精彩的歷史小說,自然會有作者出於各種考慮的設置與雕琢,其中最為精妙的便是陳廷敬的處世五字真言“等、忍、穩、狠、隱”,這是陳廷敬在官場摸爬滾打數十載所積累的人生哲學,同時也是作者王躍文賦予陳廷敬的人生哲學,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王躍文的價值觀與人生觀。說到王書記的推薦,子康個人覺得,《大清相國》塑造的是一個清官能臣的形象(而非清官腐儒的形象),正好符合當下吏治舉措所需要的一個正面形象;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一方面,其實這五字真言何嘗不是中國官場的真言?千百年來,無論朝代更替、體制變遷,特屬於中國的官場體系與模式的變化不大,而其內核的行事、處事、升遷等等明暗規則,均可以用這五個字來應對或闡述。

等、忍、穩、狠、隱

“等”,年少大才者,往往自負經綸滿腹,過早成名後容易迷失方向,想要扶搖直上,易和既位的長者產生摩擦,處世未深、強則易折。有恩師指點、又身受儒家思想影響,等這個字其實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陳廷敬在在翰林院度過的無聊時光,無不是受用於等字訣。這一字訣不止適用於中國官場,也是適用於國外公務員體系,同樣適用於職場。為什麼要等呢?這是很多青年心頭的疑問——為何要在最有精力和熱情的年紀選擇蹉跎?其實答案很簡單,這個世界不缺少稍縱即逝的熱情,缺的是在一行一位的沉澱,當然前提是你要有才華,在歲月蹉跎中磨平稜角的過程中並沒有因此而平庸,甚至才能更加精益。另外,等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個龜兔賽跑的過程,曾經一馬當先的兔子,有一天被烏龜超車的情況比比皆是。

“忍”,這個字比其他四個字更能代表中國的傳統觀念,克己忍耐,一直都被當做大智慧來對待。忍字表面上是對現狀的忍耐、對不公遭遇的忍耐、對逆境的忍耐、對敵人的忍耐……落實等字訣其實就是要能忍,忍得住寂寞與低谷。忍、等的深層要義,則是等待時機、厚積薄發。

“穩”,外在講是步子要穩,直升飛機式的升遷,容易讓人根基不穩、產生大起大落,另外容易造成不能服眾的情況,畢竟我們這兒是一個很講資歷的國家。內在講的是沉穩兒子,遇事不驕不躁的潛臺詞其實是剋制衝動、並不在衝動的情況下貿然做出任何決定。穩其實是中庸之道的體現。

“狠”,這個字其實子康覺得很是巧妙,因為狠其實不符合傳統儒家文化的定位,我們喜歡講究寬厚待人,狠似乎在軍隊、莽夫才應具備的,不適合放在文人身上。但你要說文人不狠嗎?其實中國曆來那些看似手無縛雞之力,其實個個都是“狠角色”:一是對自己狠,“文死諫”是文人的氣節與忠心,敢自戕於朝堂之上的魄力與狠絕不是一般人所能比的;二是對政敵的狠,翻閱史書,文官間的政鬥其實遠比沙場、後宮爭寵要精彩萬分,有時候也更加殘忍,很多名將不是死於沙場而是死於朝堂鬥爭中,文官間就更不要說了。當然,本書中的狠並不指這些,它所指的狠其實是該出手時即出手的果敢,尤其是對於官場亂象以及貪腐現象。陳廷敬的狠,是等到自己官位穩定後才流露出來,至少在索額圖、明珠得勢的時候,他做不到如此準狠。另外他的狠,也體現到隱忍多年後,對高士奇的一擊必殺。這種狠其實也是紀檢工作所推崇的,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留意對比一下,陳廷敬為數不多的幾次出手,和我們現在的反腐打虎有一定的相同點,陳廷敬以清廉臣工的身份對貪腐重臣、奸佞之臣的打擊。

“隱”,這個隱不是隱忍之意,更多的是功成身退的思想。該退則退、該隱則隱,是一種政治智慧,也是古來無數文臣武將所追求的最好的結局。當然,很多時候,功成身退是黯然的,尤其是當權力的光環退卻的時候,曾經因為權力光環所帶來的便利性也會隨之消失,因此很多人並不會選擇在終老之前選擇辭官退隱,而是選擇死在官位上,一是放棄不了權力光環,二是博取一個好名聲,三則是為了權力繼承而作最後的鋪墊。對於這個隱字似乎也是王書記所追求的。

小說的主人公形象是完美的,現實社會中不會出現如此完美的人物,但是他代表了一種追求與價值觀,正是現在的人們、官場所缺少。當然,對於普羅大眾來說,陳廷敬的處世與生活方式是很累的,看得太明白、考慮的太多,不如別人活得自在與無憂。但他的一生似乎要比同僚(尤其是差不多高位的同僚)結局圓滿,這可能才是他所追求的,別人求而不得——曾經位極人臣,而又得以善終,卸甲田園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