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3 春秋戰國的弱小衛國,湧現五位棟樑之才對中國歷史影響較大!

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戰國時期,包括二週滅亡前和二週之後秦滅六國完成之前。二週於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經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一說公元前453年,另一說公元前403年)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以三家分晉的結果為標誌,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

戰國上承春秋亂世,中續百家爭鳴,後啟大秦帝國。是中國的思想、學術、科技、軍事以及政治發展的黃金時期,史稱“百家爭鳴”;與此同時,圖強求存的各諸侯國展開了許多舉世聞名的變法和改革,如吳起商鞅的變法圖強;而在兼併戰爭過程中,如張儀、蘇秦的縱橫捭闔,廉頗、李牧的戰場爭鋒,春申君、孟嘗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湧現出了大量為後世傳誦的成語和典故。而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戰國時代也塑造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社會的雛形。

在戰國期間,有一個小國,它的名字叫做——衛國。

衛國的第一代國君,他是周文王的嫡九子,名字叫做“姬封”,世人稱“衛康叔”,也有寫作“康叔封”(前1115-前1088年)。它是周王朝分封的一個姬姓諸侯國。在周厲王之前,衛國的歷史少見記述。周平王東遷時,衛國還有些實力,因而衛武公曾出兵助周朝平定戎亂。到了衛武公(在位:前812-前758年)時期,衛國曾經一度強盛,為諸侯首領之一。

春秋戰國的弱小衛國,湧現五位棟樑之才對中國歷史影響較大!

衛國早期首都朝歌(原商王朝首都)

進入春秋時代,衛國發展並不理想,經過衛靈公之後,衛國更加衰弱,成為了二流國家。到了戰國,衛國逐漸淪落為蕞爾小國。衛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土,大約在今河南省黃河北部、河北省邯鄲市及山東省聊城市西部一帶。

衛國雖然是小國,但卻是個產生大人物的地方,湧現了春秋戰國的數位著名人物,而且是各個方面的人才全都有。他們的出現,有的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有的對中國歷史甚至是有深遠的影響。

現在,我們來曬一曬衛國的偉大人物吧:

第一位:子貢

端木賜(前520-前456年),複姓端木,字子貢(古同子贛),以字行。春秋末年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浚縣)人。孔子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之一,“受業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與他有關的歷史典故有:萬仞宮牆、過猶不及、富而好禮等。

春秋戰國的弱小衛國,湧現五位棟樑之才對中國歷史影響較大!

子貢

子貢在孔門十哲中以言語聞名,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國之相。他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國、魯國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也是中國歷史上知名富豪。“端木遺風”,指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商的風氣,成為中國民間信奉的財神。子貢善貨殖,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風,為後世商界所推崇。

他經商的事例記載於《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貢好廢舉,與時轉貨資……家累千金”,其中敘述了子貢依據市場行情的變化做買賣,以成鉅富。由於子貢在經商上大獲成功,所以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以較多筆墨對這位商業鉅子予以表彰,肯定了他在經濟發展上所起的作用。

子貢不僅是學者、商人,還是政治家和外交家。

當時的魯國和衛國,將他聘請為相輔。正因為他有政治才能,他的老師孔子在晚年的時候,遇到吳國欲入侵,經過反覆思考之後,孔子派出子貢出使齊、吳、越、晉四國,進行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外交活動,子貢在這次外交活動中,取得了極大成功,最後保住了魯國不受大國的入侵。

由於子貢在學問、政績、理財經商等方面的卓越表現,他的名聲和地位甚至超過他的老師孔子。當時魯國的大夫孫武就公開在朝廷說:“子貢賢於仲尼”。魯國的另一大臣子服景伯把叔孫武的話轉告了子貢,子貢有一段回答,道:“譬諸宮牆,賜(子貢)之牆也及肩,窺見家室之好;夫子(孔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手之雲,不亦宜乎?”這就是著名的“萬仞宮牆”典故出處。

子貢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力,一直持續到當代。

第二位:吳起

吳起(前440年-前381年),衛國左氏(今山東省菏澤市曹縣,一說菏澤市定陶區)人。他生活在春秋末年(或者戰國初年),是中國春秋戰國時代最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春秋戰國的弱小衛國,湧現五位棟樑之才對中國歷史影響較大!

吳起

說他是春秋戰國軍事奇才,一點也不為過。因為秦國在春秋末戰國初,以及整個戰國時代,唯一能夠打敗秦國、奪得其土地並將秦國遏制在函谷關內(影響大約100年),他算是唯一的一人,是唯一的能夠讓秦國不敢正視魏國的一位大將軍。吳起在魯國、魏國、楚國都有過戰績,他身在哪個國家,那個國家就能夠打勝仗。可以說,他是歷史上唯一的常勝將軍,一生沒打過敗戰,他是春秋戰國、同樣也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帥才。

最為難得的是,《吳子兵法》是唯一能夠與《孫子兵法》平起平坐、獨領風騷的兵書。

吳起還是春秋戰國交替之間的著名和成功的政治家、改革家、法家代表人物。

他主持了楚國的變法,歷史上稱“吳起變法”,所以,吳起還是著名的法家人物。

他在變法上與商鞅一樣,個人命運雖然悲劇,但對國家有極大的好處。

秦國後來進行的商鞅變法,直接受到啟發和學習的對象,就是吳起的變法。

戰國前期三大法家的變法者,吳起是第二位,承前啟後者。

另外,吳起還是一名史學家,據考證《左傳》出自吳起之手筆。

第三位:商鞅

商鞅(前395-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人。他屬於貴族的血脈,是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商鞅年輕時喜歡刑名法術之學,受李悝、吳起的影響很大,後又向屍佼學雜家學說。在吳起離開魏國之後,在魏國國相公叔痤府中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商鞅,說:“商鞅有大才,可擔任國相治理國家,請大王啟用他。如果大王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了他,別讓他投奔別國,成為魏國的禍患。”魏惠王沒有采納意見。公叔痤想過味來了,又讓商鞅趕緊離開魏國。商鞅對公叔痤說:“大王既然不採納您之言用我,也就不會採納您之言殺了我!”後來的事情果然如商鞅所料,魏惠王並沒有殺了衛鞅。在魏惠王的眼中,衛鞅還很年輕,不會如公叔痤說的那麼對魏國有多大威脅。

公叔痤死後不久,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將落後的秦國改革圖強,發佈了招賢搒。衛鞅入秦受到秦孝公重用,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改革方案,經過兩次變法後秦國得到發展,因而深得秦孝公信任。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當時就有了成效。

在衛鞅變法之前,秦國的外部環境很是窘迫,它的東線被魏國死死的壓住,壓迫在洛水以西不得向東,失去了秦穆公以來開闢的東進戰略空間。秦國只好沿洛水西岸構築工事防禦魏國。當年吳起在魏文侯的支持之下,針鋒相對,在洛水的東岸也修築了一條魏長城,稱“魏河西長城”,以防止秦國搶回它失去的土地(河西土地是吳起從秦國佔領的),由此鞏固了魏國已經獲得的戰爭成果。魏長城的南端越過渭水與陰晉相連,北端到達雕陰城(今陝西甘泉南)以西,像一面長長的盾牌,在魏國的新邊境防守秦國。從此,秦國不得與中原交通,被魏國壓制在洛水以西長達七十餘年。

春秋戰國的弱小衛國,湧現五位棟樑之才對中國歷史影響較大!

商鞅

衛鞅變法成功之後,時逢魏國與齊國發生馬陵之戰,齊國孫臏設計殺了魏國將軍龐涓,活捉了魏國太子申,魏國在馬陵之戰遭受齊國重創。衛鞅說動秦孝公對魏國用兵。衛鞅親自率領秦軍進攻魏河西(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也就是在70年前被魏國奪取的秦國土地。魏國方面派公子昂迎戰。兩軍對峙時,商鞅派使者送信給公子昂,說:“我當初與公子相處的很快樂,如今你我成了敵對兩國的將領,不忍心相互攻擊,我可以與公子當面相見,訂立盟約,痛痛快快地喝幾杯然後各自撤兵,讓秦魏兩國相安無事”。公子昂赴會時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虜,商鞅趁機攻擊魏軍,魏軍大敗。魏惠王被迫獻河西部分土地求和。

秦國大勝,奪回河西大片土地。衛鞅受封采邑商,此後稱“商鞅”。

商鞅變法奠定的秦國發展的基礎,雖然他被車裂,但為秦國後來的成功走好了堅實的第一步。

衛國人商鞅,成為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人。

第四位:呂不韋

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呂不韋是陽翟的大商人,他往來各地,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積累起千金的家產。後來,讓他成為戰國末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的,是一個偶然的契機。

春秋戰國的弱小衛國,湧現五位棟樑之才對中國歷史影響較大!

呂不韋

公元前267年(秦昭王四十年),秦國悼太子死在魏國,運回國葬在芷陽。公元前265年(昭王四十二年),他的第二個兒子安國君被立為太子。而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其中有一個兒子名字叫做“異人”。異人的母親叫夏姬,不受寵愛,異人作為秦國的人質被派到趙國。秦趙世仇,秦國多次攻打趙國,趙國並不禮遇異人,在趙國乘的車馬和日常的財用都不富足,生活非常困窘。

呂不韋到邯鄲去做生意,見到異人後,發現了其中的商機。

他說:“異人就像一件奇貨,可以囤積居奇,以待高價售出。”

接下來,在呂不韋的策劃之下,完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簡單的說,在呂不韋的運作之下,異人最後登上了秦王的寶座。

呂不韋也就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商人相國,掌握了秦國最高行政權力。

而且,在與異人扯不斷、理還亂的關係之中,呂不韋還極有可能是秦始皇嬴政的親生父親。

因而,在歷史上,呂不韋赫赫有名,因為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商人,是風投界最厲害的天使投資人。他以“一千金”的成本價,經過一系列運作,賺了一個“國”的收益,實現了最盈利的天使投資模式。這個模式,其實做的是“謀國”的大生意。

秦莊襄王(異人)去世後,年幼的太子由呂不韋輔佐,任職相國,號稱“仲父”,權傾天下。

呂不韋執政期間,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併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後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長大成人之後,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下旨讓呂不韋舉家遷蜀。呂不韋飲鴆自盡,給自己畫上圓滿句號。

呂不韋不僅是商人、政治家,還是思想家,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貢獻,因為他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餘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書成之日,懸於國門,聲稱能改動一字者賞千金。此為“一字千金”。

呂不韋在中國歷史上成為一位獨特人物,再沒有產生第二位。

第五位:荊軻

荊軻(?—公元前227年),姜姓,慶氏(古時“荊”音似“慶”)。戰國末期衛國朝歌(今河南鶴壁)人。荊軻是戰國時期最著名刺客,也稱慶卿、荊卿、慶軻,是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慶封的後代。喜好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後遊歷到燕國,隨之由田光推薦給太子丹。

春秋戰國的弱小衛國,湧現五位棟樑之才對中國歷史影響較大!

荊軻刺秦

秦國滅趙後,兵鋒直指燕國南界,太子丹震懼,決定派荊軻入秦行刺秦王。荊軻獻計太子丹,擬以秦國叛將樊於期之頭及燕督亢地圖進獻秦王,相機行刺。太子丹不忍殺樊於期,荊軻只好私見樊於期,告以實情,樊於期為成全荊軻而自刎。

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臨行前,燕太子丹、高漸離等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軻與秦舞陽入秦後,秦王在咸陽宮隆重召見了他,在交驗樊於期頭顱,獻督亢(今河北涿縣、易縣、固安一帶)之地圖,圖窮匕首見,荊軻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劍擊成重傷後為秦侍衛所殺。

荊軻刺秦王,成為中國歷史千古絕唱!

荊軻這個人名,在漢語之中,已經成為最悲壯刺客的同義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