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5 莆田多形式講好木蘭溪故事,弘揚歷代功臣治水精神

莆田多形式講好木蘭溪故事,弘揚歷代功臣治水精神

蜿蜒曲折的木蘭溪 許武 攝

  日前,莆田市委書記林寶金深入城廂區、荔城區,實地察看木蘭陂公園、木蘭溪生態防洪景觀工程張鎮段,對提升木蘭溪水質進行一線督察、一線辦公。“要深入挖掘木蘭溪防洪工程背後的感人故事,加大宣傳力度,讓市民更好地瞭解這段歷史,銘記來之不易的治水成果,帶動全社會形成人人關心、人人支持、人人參與治水的良好氛圍。”林寶金說。

莆田多形式講好木蘭溪故事,弘揚歷代功臣治水精神

莆田市委書記林寶金調研木蘭溪相關項目 蔡明賓 攝

  近年來,莆田市以各種形式,或著書,或尋根問祖,或開展文化活動,講好木蘭溪故事,發揚歷代治水功臣的無私精神,激勵更多民眾投身現代防洪事業。

為先哲著述

  近日,記者驅車前往荔城區黃石鎮瑤臺村,見到了林金星老人,他雖已80歲高齡,但精神矍鑠,說起背後的故事,如數家珍,娓娓道來。

  “《莆陽水利功臣譜》的編撰開始於2011年底,專門成立了編委會,我是成員之一。”林金星說,“著書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褒揚先哲,珍存史蹟,激勵後人,讓更多父老鄉親瞭解家鄉的治水歷程,學習仁人志士捨身忘我的無私精神。”

莆田多形式講好木蘭溪故事,弘揚歷代功臣治水精神

莆陽水利功臣譜 孔夫子舊書網 圖

  受到種種條件限制,以往對莆仙歷史上治水名人少有著述宣揚,即使有也是缺乏全面性和系統性,且有關讀物僅限於內部刊行,一般民間讀者難有機會看到。

  《莆陽水利功臣譜》的編撰過程充滿艱辛,編委會成員在查閱史志資料的同時,還先後數十次深入實地,對相關水利古蹟遺存進行現場勘察、記錄、拍照,然後編成初稿,又進行了多次的反覆校勘考訂,前後花了兩年時間,才編成付梓。“每一個篇章和每一張圖照,都滲透著編者和許多熱心人士的辛勤汗水。”林金星說。

  《莆陽水利功臣譜》總共收錄了24個莆仙古今水利功臣,排在首位的是吳興,他生於唐貞觀二十年(646年),永昌元年(689年)隨父入閩,後遷居到莆田華巖下,就是今天的洋西村。他慷慨捐資,在杜塘(今荔城區西天尾鎮溪白村白杜池)引延壽溪水入沙塘阪,開挖大小溝渠60多條,疏導溪流,建造60多處涵洞,減緩水勢,灌溉上萬畝農田,造就了莆田北洋平原。南宋時,吳興被封為義勇侯,今有吳興紀念館。

  “全書側重於介紹先賢的功業風德,既有簡介概述,又結合文史資料做適當展開,同時選錄了相關水利文獻、古今詩文和人文軼事,作為見證和詠贊。”林金星說。

  《莆陽水利功臣譜》選錄了北宋莆田狀元徐鐸寫的一首《木蘭謠》,讚頌錢四娘、林從世等人的治水功績。最後四句這樣說道:“灌溉功程,眾目共睹。歲稔年豐,口碑滿路。更繳英靈,永綿呵護。此陂此廟,千古千古。”

千里尋宗脈

  宋熙寧元年(1068年),長樂人林從世舉家遷到木蘭溪南岸,即現在荔城區黃石鎮瑤臺村,繼承錢四孃的修陂事業,後世祖孫在此落地生根,繁衍生息。林金星是林從世的第40代孫,中專學歷,從福建六建退休後回到家鄉,開始尋根問祖。

  為了弄清林從世生平,林金星從2002年開始,十多次前往長樂,在當地村莊找到了祖居地。

  說到自己的祖先林從世,林金星講了一個傳說故事,說是連續幾天,有個和尚在村裡化緣,但奇怪的是,飯菜也不要,錢財也不要,只是口中念念詞,“錢再多也沒用”,這句話被林從世聽到了,他回家後一直琢磨,終於悟出其中真諦,決定攜著家人和財物,到莆田興修木蘭陂。

  “他能遠離故鄉,在莆田定居,可見決心有多大,這種精神值得人人敬仰。”林金星說,“雖然他沒能修成木蘭陂,但深深影響了後世子孫,前仆後繼投身家鄉公益事業。”

  舉人林滋謙是林從世的後人,在康熙年間捐資修建了溝角橋,還從橋頭修了一條石路,用大塊花崗岩石鋪砌,足足兩公里長,一直延伸到現在的黃石鎮中心。溝角橋保留至今,還能使用,橋邊有個飛虹亭,亭中還有相關歷史資料。林滋謙的孫子林炯也是舉人,雍正年間被朝廷委派到臺灣彰化當教諭,其子孫遂留在寶島。

  在尋找祖先林從世的同時,林金星還到處蒐集史料,跑遍當地檔案館、圖書館,甚至找到廣東吳川市《唐覽林屋續修族譜》,花了4年時間,編了一本《瑤臺林氏宗譜》。

  繁衍至今,瑤臺村的林從世後裔現有265戶,超過1200人,總共分為六房子孫,其中一二三房已經遷居外地,有的到山東,有的到仙遊縣,都有回來尋根過,另外的四五六房還在當地。“以前村裡有個宗祠,每年都舉行春祭和秋祭活動,後來被拆了。”瑤臺村老協會副會長林玉爵是五房的,今年85歲,他告訴記者,“前幾年準備籌款重建,但由於種種原因,至今還沒建成。”

  “計劃籌建林從世基金會,幫扶村裡上學有困難的林氏子弟和其他孩子,但僅僅靠我們幾個熱心老人做不起來,需要事業有成的鄉賢一起來運作。”除了基金會,林金星還掛心一件事,“林從世以前是在木蘭溪下游溫泉口築陂,後來在遺址上立了一塊石碑,寫有‘林坡故址’四個字,前幾年被人挖掉丟棄了,希望有關部門能重新立碑。”

紀念形式多

  東山村距離瑤臺村不到5公里,同樣在黃石鎮,靠近海邊,村裡有個李宏墓。李宏是第三次築陂者,最後修成了木蘭陂,死後葬於此處。

莆田多形式講好木蘭溪故事,弘揚歷代功臣治水精神

李宏墓

  李宏墓位於興化灣畔龍頭須處,坐北朝南,墓後背靠大型花崗石兩座,高約12米,寬約20多米。墳墓主體於1993年重修,整體上保持原貌。

  “記得當年墓地重修完成後,村裡的李姓村民自發過去祭祀,每家每戶都挑著漂亮的錦盒,裡面裝著各種各樣的食物。”在木蘭陂南岸有個陂頭村,村裡有個李氏宗族,村民李應珠是其中的一個,“我們都不是李宏的後裔,但感恩於他的治水功德,每年農曆九月十五都去東山村掃墓,紀念他、緬懷他。”

  陂頭村有兩艘龍舟,每年端午節期間都要舉行龍舟賽活動,在比賽開始前,帶頭人要到距離兩公里外的樟塘村“請水”,還要到錢四娘廟裡請兩尊神像,放到船上,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在木蘭陂北岸有個嶼上村,也有兩艘龍舟。“每次龍舟賽,在紀念屈原的同時,也在紀念治理木蘭溪的歷代功臣。”嶼上村黨支部書記陳仁說。

  在荔城區新度鎮青垞村龍坡山,有座香山宮,宮內有錢四娘墓。“1982年重建至今,由青垞村和溝口村聯合興建,到現在已經有些破損了,當時人力、物力、財力有限,屋頂用的杉木比較薄,長年累月受雨水侵蝕,出現漏水情況,目前已報批重修。”香山宮董事會副董事長鄭明新說,這次整修將投入10多萬元,採用又大又厚的杉木。

莆田多形式講好木蘭溪故事,弘揚歷代功臣治水精神

香山宮外的杜楦林中,陳列著錢四娘等24位治水功臣石雕像 蔡昊 攝

  香山宮董事會成員由青垞村和溝口村村民組成,共有22人,每天兩人負責輪流值班,還聘請了一個和尚,管理廟中日常事務,為信眾服務。在莆仙一帶,已經有許多香山宮的分靈廟,信眾眾多,甚至有廣東和臺灣等地的信眾捐資,或前來瞻仰。

  在舊的香山宮旁,還有一座新建的宮廟,於2014年農曆三月奠基建設,當年農曆十二月落成。“所用經費都是信眾捐贈的,總計300多萬元。”鄭明新說,從2015年農曆八月十四日開始舉辦首屆香山宮文化節,今年是第四屆,表演錢四娘巡陂等文化節目,“讓更多人瞭解歷史文化,弘揚錢四娘治水精神,每次都有上千人參與,規模越來越大”。

  除了“請進來”,香山宮董事會還“走出去”,參加民間信俗文化交流活動。2015年,香山宮董事會率眾到臺灣,與臺南土城鹿耳門聖母廟、北投慈後宮互動。(福建日報記者 林劍波 朱崇飛)

值班主任:林雙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