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汝窯的起落

中國是瓷器之國。自十七世紀以來,由於陶瓷業的高度發達,使“中國”一詞成為世界上瓷器的代用名詞。特別是宋代的320年間,名窯林立,鬥麗爭妍。在激烈的市場角逐中,“汝、官、鈞、哥、定”五大名窯脫穎而出。而在五大名窯瓷器中,汝窯青瓷又最為出類拔萃。”

在七色光譜上,淡天青色既有藍色之冷,又兼具綠色之暖,是一種冷暖適中,優雅和諧的色調。“雨過天晴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這種色調體現了宋人所追求色彩中的理想境界。宋代藝術崇尚的創作原則是“合於天造,厭於人意”, “天工與清新”的美學追求反映在士大夫宮廷所用瓷器上,就特別講究細潔淨潤、色調單純、造型古樸、柔麗雅靜。而汝窯瓷器的神韻正好迎合了“藝術家”皇帝趙佶的審美情趣。汝瓷的渾然天趣,樸拙大方以及那滿含古典詩意的美傾倒了一代風流皇帝趙佶,他以“定瓷有芒不堪用”為藉口,棄定用汝”。

汝窯的起落

汝窯中皇榜,青瓷入禁中。“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為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身價百倍的汝官窯把青瓷的燒造藝術推向了一個登峰造極的時代。可惜好景不長,汝官窯從政和年間燒造,毀於靖康年間金人的戰火,前後不到20年的光景。

一代名窯毀於戰火。從此,窯毀煙冷,稀世珍寶在歷史的遺憾中斷代了800年。

800年,漫長的滄桑歲月中,古歌不絕,探索不斷,華夏子孫從沒有停止過仿燒汝瓷的步伐,汝瓷的絕代靈光誘惑著多少人為之獻身。乾隆皇帝時還下詔專門讓景德鎮仿燒汝瓷,但是,由於汝官瓷的配釉獨特,工藝失傳,無一例成功。清代汝州詩人孫灝曾發出:“人巧久絕天難留,窯空煙冷其奈何”的哀嘆。

新中國的成立為仿燒汝瓷提供了嶄新的機遇和平臺。“發掘祖國文化遺產,恢復汝窯生產。”1953年6月周恩來總理的重要指示,揭開了仿製汝瓷輝煌的一頁。“造天青釉難,難於上青天!”經過汝瓷仿製科技人才,前赴後繼,無私奉奉獻,克難攻關……終於,1987年7月天青釉仿燒成功。汝瓷科技精英30多年的拼搏,填補了我國汝瓷文化遺產800年的空白,舉世矚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