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 日本投降前一天被稱作日本最長的一天,那天日本發生了什麼大事?

1968年,日本電影《日本最長的一天》上映,這部電影比較真實的還原了日本投降前一天的情景。

日本投降的具體時間是1945年8月15日正午,標誌就是由NHK電臺向全日本國民發表了日本天皇提前錄製的《終戰詔書》廣播,天皇的“玉音放送”代表日本帝國宣佈接受聯合公告,結束戰爭。

無條件投降?這字眼不可能有,反而字裡行間浸透著對敵人殘虐爆彈的怨憤無奈。

當然,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其實也就含蓄的表明了無條件投降,因為公告的主題就是讓日本無條件投降。除了該主題,公告還提前公佈了戰後對日本的處置辦法:領土佔領、交出戰犯、改組政府等等,正是這些處置辦法引發了日本政府和軍隊內部投降前夕的紛爭。

日本投降前一天被稱作日本最長的一天,那天日本發生了什麼大事?

時間拖回至一週前。

8月6日,美國轟炸機快遞送出原子核爆雙重大禮包第一重,簽發地廣島,日本感受到了它的威力,但懷疑美國人並沒有批量製造,尚可堅持。

8月8日,蘇聯向日本宣戰,當晚(8月9日零時10分)突入中國東北越境作戰。這是日本政府等待已久的另外一隻靴子,這也是他們之前最怕的事情之一。

8月9日清晨,在皇宮舉行的最高戰爭指導會議中,與會高層爭吵不休,爭吵的並非投降或不投降,投降的共識其實早已在每人的心目中達成一致,分歧在於是否體面、是否能多爭取一些權益。也就是說,是無條件投降,還是有條件投降,有條件投降的話又是該提出什麼樣的條件。

與會人眾基本形成兩個陣營,一個是以文官為主的主和派,代表者是首相鈴木貫太郎、外務大臣東鄉茂德、海軍大臣米內光政,他們的觀點接近於無條件投降,唯一的條件即是保留天皇(國體維持)。

另一方陣營則曾經是強硬的主戰派,人員以軍方為主,代表者是陸軍大臣阿南惟幾、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軍令部長豐田副武,這些曾經強硬的主戰派現在也對投降沒有意見,但需要滿足條件,他們心目中的條件是盟軍不進入日本本土入駐、日本本國自行處理戰犯問題等等。毫無疑問,他們的這些條件肯定會被盟軍拒絕,這一點他們也心知肚明,但他們殘存的幻想是,憑藉日本本土規劃好的“龐大”防禦力量,在盟軍顧忌傷亡的前提下,可能會就此進行談判。

會議開到上午十點,雙方陷入僵局,誰也不能說服對方,散會。

一個小時後,美國轟炸機快遞送出原子核爆雙重大禮包第二重,簽發地長崎,強硬派的氣焰又被銷掉大半。

當晚(10日凌晨零時),鈴木貫太郎再次召集最高戰爭指導會議的與會者開御前會議,天皇也參加了這次會議。

分歧沒有消弭,會議仍在扯皮,首相鈴木貫太郎只好奏請天皇本人“聖斷”,裕仁選擇了支持大多數人的意見,同意無條件接受波茨坦公告。

陸軍大臣阿南惟幾把這個消息傳達回陸軍省時,一幫青壯年軍官、參謀不肯接受,甚至逼迫阿南惟幾辭職,試圖就此帶動內閣辭職,阻止無條件投降計劃。阿南惟幾堅持“聖斷已下”,“有不服者,請先斬阿南”,予以拒絕。阿南惟幾是天皇死忠粉,雖然不樂見無條件投降,但“不樂見”可以用自殺的方式達成,他絕對不會去挑戰天皇權威,底下的這幫憤青軍官可沒他那樣理智。

這幫不滿的軍官團結在阿南妹夫竹下正彥的周圍,繼續向阿南惟幾施壓,無果。

13日,六名青年軍官來到阿南惟幾官邸,向他拋出了“兵力動員計劃”,請求他的支持。所謂的“兵力動員計劃”其實與政變無異,核心內容就是動用東部軍和近衛師團實行戒嚴,封鎖主和派的首相、大臣官邸,阻斷他們與天皇之間的聯繫通道,阿南未置可否,表示需要第二天與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商量。

14日,阿南在與梅津美治郎會面後,否定了這個政變計劃。也就是這一天的下午,裕仁錄製了《終戰詔書》,準備次日公佈。

日本投降前一天被稱作日本最長的一天,那天日本發生了什麼大事?

青年軍官們沒有獲得上層支持,只好鋌而走險。

他們說服了東條英機的女婿、近衛師團的參謀古賀秀正少佐,並取得了執行皇宮保衛任務的近衛師團的步兵第二聯隊的支持。

之後他們求見近衛師團長森赳,懇求他最後的支持,被拒絕後,將森赳殺死,偽造師團命令,政變正式上演,這時的時間是8月15日凌晨1點。

他們切斷了皇宮的電話線,闖入皇宮,第一要務是找到裕仁天皇錄製好的《終戰詔書》並毀掉它,可惜他們從來沒有進過皇宮,並不熟悉裡面的地形和各建築物的結構,始終沒有找出藏在皇后宮事務所輕金庫內的錄音盤。

當得知近衛師團長被殺死的消息後,有軍官把得到師團可疑命令的信息報告給東部軍,東部軍迅速展開了撲滅行動。事實證明,這幫青年軍官的官銜太低,沒有對近衛師團的有效控制力,在反撲面前,原先意志並不堅定的選擇退出,意志堅定的無法組織抵抗,大部分選擇了自殺。

15日凌晨五點,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幾乎與政變撲街同一時間,知情者阿南惟幾選擇了切腹自殺謝罪,他知道假如事件成功,他作為陸軍大臣無顏面對天皇;假如事件失敗,他同樣也無法面對無條件投降的“屈辱”結果。

他死前的最後一句遺言是“把米內斬了!”米內光政是當時的海軍大臣,可以想見日本海陸軍之間的團結程度。

日本投降前一天被稱作日本最長的一天,那天日本發生了什麼大事?

這場未遂政變唯一起到的一點作用,就是極為貼心的在盟軍面前樹立起天皇是“無辜的和平愛好者”的好形象,無論結果如何,都是一出卑鄙骯髒的戲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