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吉恩軍最後投入實戰的MS京寶梵的進化歷程

MS-17A 加里波第α

吉恩軍最後投入實戰的MS京寶梵的進化歷程

在YMS-17試作型加里波第試製成功後,看到加里波第的潛力的吉恩尼克公司以“加里波第使用了勇士的技術”為理由,強烈要求加入加里波第的開發工作。吉恩軍部做出了妥協性的決定:讓吉恩尼克公司的技術人員加入茲瑪德公司的技術陣容之中。

接下來的場景可想而知,兩派技術人員彼此之間的觀念不同,還勾心鬥角、互扯後腿,使得開發工作在由試作機轉入實用階段時一度停滯不前。最終,兩大公司通(互)力(相)合(拆)作(臺)的產物——MS-17A 加里波第α勉勉強強的誕生了。

吉恩軍最後投入實戰的MS京寶梵的進化歷程

為了確保該型機能有在地上凌駕於MS-09大魔、在宇宙中凌駕於MS-14A勇士的機動力,設計人員除了對機體進行了輕量化處理、加大推進器的推力之外,還在腕部增設了小型的熱核噴氣式引擎。

但這些設計並沒有建立在當時實際的技術基礎之上,再加上“高、大、全”的設計概念本身就有問題,失敗也就在所難免的了。於是該型機在測試的時候,讓前來視察的將官扔下了這樣一句傷人自尊的話:“在陸地上比勇士還要差,在宇宙中比大魔還要差……”在一年戰爭宣告結束前,加里波第α在培曾小行星內進行了一定規模的小量量產,並在培曾基地的防禦戰中有零星的目擊報告。

加里波第α原本也是預定出現在高達動畫中的MS之一,但是由於當時的低收視率令製作方更改了後面的劇本,加里波第α也就失去了在電視中露面的機會。

MS-17B 加里波第α

吉恩軍最後投入實戰的MS京寶梵的進化歷程

MS-17A 加里波第α的失敗並沒有動搖茲瑪德公司繼續開發加里波第系列的決心,設計人員以A型為基礎完成了宇宙專用型的MS-17B 加里波第α,並於終戰前一週向阿克西斯脫出,AMX-104 R·賈賈即是由加里波第發展而來的。

B型在A型的基礎上改進了一些缺點並強化了機體宇宙戰的能力。武器方面與A型沒什麼區別,標準裝備仍然是光束劍、光束步槍及盾牌,當然,它還可以使用扎古及大魔的武器。

YMS-18 試作型京寶梵

吉恩軍最後投入實戰的MS京寶梵的進化歷程

MS-18 試作型京寶梵是一年戰爭後期由吉恩軍開發製造的MS,是為了應對可能發生的本土決戰,在結合了統合整備計劃之後開發出的高性能MS系列,在該機的基礎上隨後便誕生了MS-18E京寶梵。

試作型京寶梵被定位為強襲作戰型機體,但與之後成行的京寶梵相比,在頭部與肩部裝甲、胸部的形狀有明顯區別,更具有重型MS的特質,更強調自身防禦力的保障。肩部護甲稜角和其上的撞角也更為尖銳,臀部設置有厚重的裙甲。最重要的是胸部駕駛艙採用重裝甲覆蓋,可以承受一定近戰彈片的直擊,確保機師的生存率。

專為YMS-18試作型京寶梵研製的使用長槍管的實彈重機槍,特點是可以摺疊的三腳架和大型彈鼓,具有火力強、精度高等優點。

吉恩軍最後投入實戰的MS京寶梵的進化歷程

機體全身裝備有大量大推力的推進器及姿勢控制用噴口來獲得高機動性,背部雙排串列搭載了四臺茲瑪德公司開發的縮減了一半功率的土星推進器,同時在側邊裙甲也搭載了推力達12000kg的四組推進器,令機體獲得極高的推重比。

但由於出力的限制,該機的光束武器僅有光束劍一種,但實彈武器非常豐富,包括ZUX-197霰彈槍、改進型360mm巨型火箭筒等。

雖然該型機的生產數量十分有限,但在戰後的吉恩殘黨和阿克西斯軍都有使用,甚至在U.C.0086年之後的奧古也曾列裝過該機,足可見其性能。

MS-18E 京寶梵

吉恩軍最後投入實戰的MS京寶梵的進化歷程

MS-18E 京寶梵是吉恩公國在一年戰爭後期所研發的新型機動戰士,是技術人員對YMS-18試作型京寶梵進行改良後得到的強襲戰專用試作型機體,也是除MSN-02吉恩號之外整個吉恩軍最後投入實戰的MS。

京寶梵在配合吉恩公國軍MS“統合整備計劃”之下,與MS-06FZ扎古Ⅱ改、MS-09RⅡ力克大魔Ⅱ、MS-14JG狙擊型勇士等有著很高的零件共通性。該型機最特別之處,就是打破吉恩公國軍機動戰士的傳統裝甲設計,放棄裙腳部份裝甲,完全強調高機動性及高運動性以便作強襲及一擊脫離戰。機體番號中的“E”也就是德文“Einhauen”的首字母(意思為“一擊”),體現了該機的戰術理念。

吉恩軍最後投入實戰的MS京寶梵的進化歷程

京寶梵整機各處均配置了大推力的噴管從而履行一擊脫離的強襲行動,將敵人的據點以及主力等瞬間摧毀。基於這一點,整機身上各處均設置有攜帶所需火器的掛架。就連裝甲的形狀,也因應噴管方向而作出了有利於前傾姿勢縮小投影面積的調整,考慮到當時光束兵器的驅動對動力系統有所負擔,因此光束兵器也僅餘下兩把光束劍以防止驅動效率的降低。京寶梵的揹包外裝甲也調整成帶有流線式的設計,當調整成突擊姿勢時整機便能夠成為一個升力體,減輕胸前下向噴管的推力要求,而揹包上的兩個28500kg級大口徑火箭引擎則提供了整機最強的矢量推進能量。小腿部也裝入了4個大推力噴管,腳掌中央配有一個輔助用的矢量噴管,前端有兩個增強抓地力的活動鉤。

為了突出強襲功能,技術人員對京寶梵的發電機進行了強化,各部位的裝甲也略做了調整。為了最大限度地減輕重量以提高速度,該型機只使用基本的武器,不攜帶預備用的武器,而且武器在使用之後可以隨時捨棄。

MS-18E 京寶梵

吉恩軍最後投入實戰的MS京寶梵的進化歷程

京寶梵的頭部單元內裝大量使用了古夫的部件,外裝裝甲也以突擊姿勢所需裝甲為準而設,除了較為流線型與兼顧了散熱排煙之外,還調整成能較好保護主獨眼感測器。吉恩公國也開始意識到頭部火神炮的作用,鮮有地裝入了兩門60mm三管火神炮。為了確保單機的雙向通訊能力,機體的頭部還裝有一個角狀天線,此天線還帶有高低機,能通過調整角度稍微摺疊起來。

由於京寶梵經常需要用到突擊姿勢,因此主要的裝甲帶設置在駕駛艙的斜上方。此處在突擊姿勢時最為容易備彈,因而還以無縫處理以增加裝甲強度。腹部的裝甲則乾脆弱化,只是稍微能夠防禦中小口徑機關炮的攻擊。肩部的刺釘裝甲內裝入了3個大口徑的輔助矢量火箭引擎,前臂的外裝甲外形修正得更為流線,被彈概率低的部分採取了鏤空減重設計。

在高達0080中京寶梵甩出磁性鏈雷 結果只炸掉了NT-1高達的喬巴姆裝甲 然後被反殺。

吉恩軍最後投入實戰的MS京寶梵的進化歷程

當京寶梵分配給獨眼巨人小隊的時候,獨眼巨人隊搞來了特戰兵器鏈雷,這是一種用纜線互相連接起來的磁性吸附感應雷,每一個雷都能獨立工作,還能一個個卸下來投擲使用。鏈雷配合把手能夠像鞭子一樣甩出去貼緊目標然後引爆,大量定向聚能裝藥會對目標造成致命的打擊,原本是特戰兵器,用於對付重裝甲的宇宙戰艦。

該型機的性能極其出色,即使與聯邦軍的RX-78系列相比也毫不遜色。可惜的是,出現於正式記錄上的該型機只有一架,由隸屬於獨眼巨人小隊的米哈伊爾·卡明斯基少尉駕駛,曾在Side6突襲聯邦軍研究基地的“紅寶石作戰”中登場,在連續擊破了包括兩臺RGM-79SP狙擊型吉姆Ⅱ在內的眾多聯邦軍MS後,對RX-78NT-1高達NT-1進行突襲作戰,但不幸遭NT-1高達的90mm加特林腕炮擊破,戰敗被毀,機師當場被打得渣都找不到了。

MS-19 多梅爾

吉恩軍最後投入實戰的MS京寶梵的進化歷程

MS-19 多梅爾是在阿·巴瓦·庫製造的一臺極為機密的試作型MS,駕駛員為拉米科·休坦,這位女性還參與了機體設計開發工作,其設計理念是用於高速突擊及佯攻的決戰用重MS。

對應作戰要求,多梅爾參考諸多吉恩尼克公司與茲瑪德公司的工程設計範例,頭部參考扎古系列採用的標準式頭部框架,採用在勇士系列開始廣泛使用的內置式散熱系統進行優化。為了提高探測能力,頭部裝置了試作型探測器。激光通訊天線組件除了採用犄角式指揮官用主天線設計外,也裝備了類似聯邦軍新銳機體RX-78-2高達使用的V型通訊天線設計。

開發團隊對應競標要求在多梅爾上大量採用極端的構造設計,將重型複合裝甲與模塊結構混合使機體淨重僅為47.6噸,接近經過強襲化修改的MS-18E京寶梵。開發團隊優先採用原為MS-14JG狙擊型勇士上測試,總功率達1680kW的米諾夫斯基粒子核融合爐提供動力,另外增加了由MS-06RP試作型高機動型扎古Ⅱ開始使用的改良型矢量推進單元及多元運動姿勢噴嘴,把機體的機動性及防禦能力通過強行提升至當時技術的最高水平。

MS-19 多梅爾

吉恩軍最後投入實戰的MS京寶梵的進化歷程

武器系統方面,開發人員執著於武器內藏化,在MS手臂加裝了類似狙擊型勇士腕口內藏大口徑光束機槍理念相似的多功能光束髮射器。這種武器本身與核熔爐直接連接及可媲美戰艦的高性能冷卻系統使武器能作高速連射。武器可通過收束調節在瞬間爆發時作為輔助推進使用,而白兵戰時可通過武器收束管末端動作將光束槍轉化為光束劍進行格鬥。這樣既*****動時動作限制,同時提升近距離對艦、MS格鬥戰的能力。為解決大範圍投射能力不足的問題,在座艙兩側加裝了5連裝小型導彈發射平臺以及肩上裝置大型導彈發射器。若需要可攜帶H&L-GB03K型360mm巨型火箭筒等公國制式武器,增強中距離作戰能力。

多梅爾並沒有採用傳統光束劍的設計或掛載方式,而採用一種名為Toe Beam的固定式設計光束格鬥武器。把兩把小型光束劍加裝在機體膝蓋上,在高速移動時通過遙感器啟動光束劍,在白兵戰時可作為突襲使用。此外,為了降低在Toe Beam因較長的充電時間帶來的短時間防禦真空,多梅爾在肩上安裝了帶有電熱功能的撞角,配合矢量推進單元機動對敵機進行高速撞擊,使得機體在白兵戰變現更為突出。

另外一種設定中的MS-19 多梅爾

吉恩軍最後投入實戰的MS京寶梵的進化歷程

由於所羅門攻防戰中失利,吉恩公國軍逼迫退守到最後的據點阿·巴瓦·庫。吉恩總帥的基連·扎比把兵力收縮至阿·巴瓦·庫宙域,作決一死戰。根據資料顯示,多梅爾曾在阿·巴瓦·庫至少生產兩臺試驗機並在多洛斯級宇宙空母上配置及參加了阿·巴瓦·庫防守戰。

MS-21C 德拉傑

吉恩軍最後投入實戰的MS京寶梵的進化歷程

MS-21C 德拉傑是一年戰爭後由迪拉茲艦隊的技術人員利用MS-06FZ扎古Ⅱ改的機體及卡托爾戰鬥機的推進裝置而製造出的突擊戰用MS。

MS-21C 德拉傑

吉恩軍最後投入實戰的MS京寶梵的進化歷程

由於資源條件限制,機體參考過去為多茲魯·扎比製造MS-06R-2S扎古後期生產型多茲魯·扎比專用機宇宙適應性高性能改裝方案,運用在荊棘之園及周邊暗礁戰鬥損毀的兵器作為研發素材。頭部採用曾在水戰用MS及MA中使用的茲瑪德公司水中環繞式結構為藍本進行改進,探測器方面使用經過改良的特殊多軌道探測器,除了裝設的可360°探測的高速軌道傳感器外,頭部前端加裝了三個新型探測器並將原有的吉恩尼克公司水平式探測器軌道大幅延長提加大後方探測視野。

可以清楚地看到MS-06F2的軀幹結構

吉恩軍最後投入實戰的MS京寶梵的進化歷程

德拉傑主體部分主要使用MS-06F2扎古Ⅱ後期型的軀幹為基礎,由於設計人員追求更大的推力及更強的加速性,大膽地採用卡托爾戰鬥機的大功率推進器替換原有推進器。MS腿部則改為大型工質燃料艙、輔助小型推進器及起落架組成宇宙推進器單元,大幅提升機體可持續加速性。同時兩肩加裝球型四噴嘴推進器,減少因排除腿部導致的AMBAC失衡。背部推進器兩側裝設散熱板以減少推進器對機體造成過熱問題。

由設計人員過分專注於加速性及推力方面強化使機體結構嚴重不平衡,機體可承受的反衝力係數低下,導致無法使用常規配備的扎古機槍,最終設計人員只能將右臂改造後裝備可能來自卡托爾戰鬥機所使用的40mm三聯裝無殼彈機槍,並配備了大容量彈倉及新型射控系統來提高戰鬥支援能力及生還率。

袖章黨美容師再次上線 顏值+200

吉恩軍最後投入實戰的MS京寶梵的進化歷程

此外,設計人員特地研發出一把固定式光束劍裝設於護盾上,盾使用姆賽級戰艦側面裝甲為材料製成,同時由於德拉傑並不具備直接使用光束劍功率,而由於迪拉茲艦隊並沒有足夠的小型融合爐使用,有少數德拉傑可能使用E-CAP及工業應急的米諾夫斯基粒子發生器代替小型融合爐提供能量。雖然整體戰力依然不具備應付正規作戰,但在加速性加持下進行一擊脫式游擊戰術獲得不錯的戰果。

老酒換新瓶 德拉傑到U.C.0096年已經完完全全是個移動的靶子了 75mm加特林機槍也打不穿聯邦MS的裝甲了 不知道安的什麼心...居然讓機師看這玩意兒出去 這不是送死麼

吉恩軍最後投入實戰的MS京寶梵的進化歷程

德拉傑大約生產了30臺,並因戰鬥力不足、運動性貧弱等問題僅作為偵察佯攻使用。而迪拉茲艦隊的瓦解卻沒有讓其消失於歷史洪流,在新吉翁成立後德拉傑被用作阿克西斯的守衛警戒。而到了U.C.0096年拉普拉斯之亂期間,“袖章黨”將德拉傑的3聯裝40mm無殼彈機槍換裝為75mm六管加特林機槍用於帛琉的防守上。

MS-21D1 德拉傑改

吉恩軍最後投入實戰的MS京寶梵的進化歷程

不知道哪裡來的新設定MS-21D1德拉傑改 ,雙肩的三聯裝大型矢量噴口 75mm加特林機槍,盾牌上面的兩枚鐵拳穿甲火箭彈以及推進器上的四個三聯裝導彈發射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