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理解布歇油畫作品中的中國元素,它代表了一種什麼樣的審美趨向?

鴻鵠迎罡


是一種流行的附庸風雅,

也是一種獵奇。

作為18世紀的宮廷藝術家,

為了討好皇室和蓬巴杜夫人對中國文化的喜愛,

布歇繪製了多幅中國風的油畫——

布歇《梳妝室》,

畫中表現了法國貴族女孩們的屋中裝飾著中國風的屏風,

這在那個時代象徵著高雅的品味。

畫中表現的是瑪麗皇后和路易十六,

把中國的雜耍團隊請到宮廷後花園,

跟著這些中國雜耍人學亮相。

布歇《中國皇帝的朝拜者》

布歇《中國歌舞》

布歇《中國狩獵》

布歇《中國廟會》

布歇《中國皇帝的盛宴》

布歇《中式婚禮》

布歇《中國捕魚》

布歇《中國皇帝的朝拜者》

當然,

也有很多這種看上去“純粹”的表現中國鄉土內容的畫面,

但平心而論我們都能看出來這些畫一點都不“地道”,

並不完全是中國的精髓甚至連皮毛都沒有,

只是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國的樣子而已。

因為古老東方對西方人來說就是種神秘而遙遠的存在,

具有無限的想象空間和西式加工。

中國風在那個時候的盛行,

因為洛可可時代精緻和繁複的文化風範與當時的清宮趣味正好吻合。

宮廷的趣味的奢侈無度和奢華繁瑣總是格外相似,

奢侈而講究的生活與文化藝術方式,

便自然而然的尋到了共鳴,

並融合著將這種風格推上了極致。


感謝你的閱讀,喜歡請盡情點贊評論吧!


art張小玉


我以為,站在全球文化視野之下,看18世紀這一時期的歐洲正處於劇烈的變革時期,而中國正處於滿清康乾盛世這最後一個君主專制社會的全盛期。其時,強大的東方,在西方人眼中是神秘的,不光風光旖旎,而且民俗風情,處處充滿了讓人探索的慾望。因之,對東方許多神秘的傳說,便隨著航海家與商旅們的所見所聞,化為藝術家筆下的精美圖畫,描繪出他們心中中國社會的綺麗美好。

布歇《牧神與河神》

因之,如果要追根溯源,就很有必要對元朝時來中國的意大利人馬可波羅與他60餘萬字的遊記做一回顧,更要梳理出在喬凡尼·貝利尼《諸神之宴》中的中國元素青花瓷。而中國的瓷器據說最早於唐代被銷往日本、印度、波斯、埃及等地,而在17世紀的歐洲的份額大增。而人們對神秘物像的探索與好奇,是他們無法擺脫的誘惑,而中國的傳說,一直在歐洲人心中,是一個謎一樣的存在。

喬凡尼·貝利尼《諸神之宴》

而站在全球化視野下,觀照18世紀的東西方社會生態,你就發現,這個世紀注重的是“穩定”與“和諧”,更是人們對自然探索的萌芽期。在政治上,歐洲各國開始與中國、印度和土耳其進行小規模的通商貿易,並持續在東南亞與大洋洲建立殖民據點。此時多數的王權國家(如滿清、蒙兀兒帝國、法蘭西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奧地利帝國、俄羅斯帝國)正處於全盛時期,但民主思潮卻逐漸燃起,並以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影響最深。學術上,在西歐興起的啟蒙運動開始挑戰基督教教會的思想體系,使科學的成果感染到社會的各個層面,而歐洲以外的地區也透過傳教與貿易的方式接觸這思潮,進而產生小規模的學術復興運動。另外,由於商業上的需要,部分技術孕育而生,成為工業革命之濫觴。而在技術外,生產與管理方式在西歐逐漸發生改變:傳統世襲的學徒制逐漸被破壞,分工與工廠生產方式開始抬頭。藝術與文化上,追尋希臘與古羅馬風格的新古典主義盛行西方世界,並影響印度與中國的宮廷藝術。但同樣的,中國和大洋洲的文化物品流入歐洲,使西方世界的上流社會吹起十分表面的異國風。

布歇《中國皇帝上朝》

於是,布歇在1742年以中國元素創作的“中國組畫”,便新鮮出爐了。他的中國組畫有《中國皇帝上朝》《中國捕魚風光》《中國花園》和《中國集市》這四件。畫面分別以皇家貴族、漁民生活、中國人的休閒及壯闊的集市風光,表現出中國社會四個不同層面的人文風情。這也許是畫家的有意安排,也許是畫家認為這四處風物,最能代表中國的文化審美及時下中國人的生態。畫面上出現了大量寫實的中國物品,比如中國的青花瓷、花籃、團扇、中國傘等,都具有鮮明的中國元素。畫中的人物裝束很像是戲裝,與當時的清朝裝束還離得比較遠,但中國特色還是很明顯。

布歇從來沒有來過中國,更沒有看到過故宮,但這幾幅作品的靈感來自中國瓷器上的繪畫,再加上布歇的藝術想象。我們不知道其時法國的路易十五是否上朝以及如何上朝,但是,中國皇帝肯定不是像布歇所畫的那樣上朝的。至於中國花園是怎樣的,中國人在花園中是怎樣遊玩的,我們是知道的。但是,布歇的作品中所表現的中國花園和中國遊人,除了面孔像是中國的,其餘的地方,都像法國人,準確地說,更像法國貴族。

因之,站在東方神秘的誘惑大時代背景下,布歇為了迎合法國貴族,便從中國的工藝美術品、瓷器、漆器和紡織品中汲取靈感,將西方人所喜愛的“中國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藝術創作中。觀瞻布歇四幅關於中國印象的組畫,你就會發現,西方文化記憶基因與中國人的巨大區別。你就發現,根殖在不同種族之間的繪畫意識,是難以從生命認知上來表述的。但好在布歇,以自己對中國元素的表述加上對中國人的認知,畫出了這幾件作品,無疑打破了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鏈接,使東方的元素,在藝術至上,為西方的繪畫添加了一份難得的東方符號。同時,東風西漸,使西方人從自己藝術家的審美中,對東方的民俗風情有所新的瞭解。

布歇《中國歌舞》

布歇《中國狩獵》

布歇《中國集市》

布歇《中國皇帝的盛宴》

布歇《中國捕魚風光》


用戶62081517873


17世紀到18世紀在歐洲颳起的中國風的確非常盛行,其中影響最為深刻就是藝術和生活領域,而蓬巴杜夫人的寵臣,洛可可的代表畫家,被當時很多革命家唾罵的宮廷畫師——布歇,也在這一時期創作了一些富有中國特色的作品。

(畫家布歇)

首先,對於這一現象,與其說是一種審美趨勢,倒不如說是一種獵奇心理,類似於如今中國出現的哈日哈韓。用法國著名漢學家亨利一科迪埃的話來講,就是:“中國藝術尤其具有了一種特殊性,也就是一時的迷戀,是一種風尚,一種短促的好奇勁兒,而沒有留卜真正深刻的印記。”

其次,對於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①新航路的開闢。17世紀到18世紀這一時期,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新航路,新市場的開闢,極大地拉近了歐洲與中國的聯繫,即便當時的中國正處於閉關鎖國時期,但在各個方面仍有所交流。

②與啟蒙運動的碰撞。17-18世紀,歐洲進入了一個特殊的時期—啟蒙運動,以伏爾泰、魁奈為代表的啟蒙運動思想家對中國文化表現出讚賞、傾慕的態度。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進了中國風的盛行。

(伏爾泰)

③教會的正面推廣。17-18世紀出於某種目的耶穌會士筆卜描繪了遙遠神秘、開明溫和、文質彬彬、富有智慧和道德的中國形象。



ART弗裡達


對布歇畫中的中國元素,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理解:1,中國元素進入其當時上流人物的生活環境,在審美上對這些人物成為一種津津樂道的討論對象,勢必讓布歇將中國元素作為其畫中的一部分體現出來,就像現在的人追求時髦一樣,以示這些人物奢華的生活;2.布歇中國元素畫的繪畫風格和佈局,與當時西方繪畫風格是相同的,人物的神態,姿勢,人物之間的尊卑,都是西方繪畫的風格;只是中國元素而已,沒有中國傳統的精神;3.畫風上有一點與布歇的畫風向背的地方,布歇畫中肉慾與情色在中國元素畫中沒有體現,畫中的人物基本都有穿著,裸露的很少,倒是中肯的表現了中國封建保守的社會風氣,對比當時的西方社會,這一點也許布歇是想說明東方人的意識形態與西方人的意識形態不同,亦或許布歇從來沒有繪畫過東方人的裸體,怕露怯。西方繪畫從穿衣到裸體繪畫,是有一個過程的,也許布歇認為東方人是處於西方那個穿衣繪畫的時代。4.所謂中國元素的審美趨向,只是當時的一種時髦感覺,沒有對後來的西方繪畫造成根基上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