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3 乾隆為何把皇位傳給嘉慶而不傳給才華橫溢的永瑆?

乾隆為何把皇位傳給嘉慶而不傳給才華橫溢的永瑆?

網友一:

因為永瑆吝嗇到不成體統,也因為永瑆性格缺陷太明顯,這兩點原因就足以讓乾隆把他剔除繼承人候選人之列。

摳門皇子

永瑆是乾隆第十一子,生母是淑嘉皇貴妃金佳氏,永瑆還有三個母兄,分別是四阿哥永珹、八阿哥永璇、九阿哥未名夭折。乾隆五十四年,三十七歲的永瑆封成親王。

永瑆的嫡福晉是大學士傅恆的女兒,也是乾隆嫡妻富察皇后的親侄女。可謂出身名門貴胄,嫁給了皇子,嫁妝自然豐厚,誰也沒想到,富察氏的嫁妝竟然被丈夫永瑆全部沒收存放,堂堂富察氏貴女竟然被迫穿著粗衣麻布,吃著粗茶淡飯,吃不飽穿不暖的事竟然會發生在她身上,誰聽到都會覺得愕然,想不明白永瑆怎麼會刻薄吝嗇到那種地步。

這還不誇張,更誇張的是,永瑆家的一匹馬死了,永瑆下令把馬烹食,當天就不許府裡開火做飯了,全府上下就吃馬肉,會過日子到這種地步,在皇室大概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因為永瑆的吝嗇,苛待福晉,乾隆沒少訓斥兒子,沒奈何啊,這個有主見又聰明的兒子就是陽奉陰違,屢訓而不見有更改,氣的乾隆不再說他。

陰險又殘暴的親王

永瑆自幼聰慧,善書,乾隆非常寵愛他,兒子有才氣,當爹的面上也有光啊,自然愛重他。永瑆的書畫造詣在清朝的確很出名,與翁方綱、劉墉、鐵保並稱四大家。

永瑆是一個很有主見的人,當然,聰明的人都這樣,自己認定的堅決不受別人影響,這樣一個有主意有個性的人應該說很容易立起來的,但偏偏遇到嗜權又不願意放權的親爹,這個難得的優點成了缺點。

從昭槤對永瑆的記載還可以知道,永瑆其人天生的陰沉好嫉妒,對待護衛下人又嚴厲又殘暴,遇到不痛快就喜歡罵街,通過昭槤的描寫我們可以瞭解到永瑆他不但吝嗇苛刻,還陰險嫉妒,對人嚴厲殘暴,動輒像個潑婦一樣罵街,還嘴碎。想想一下,如果立這樣的一個人做繼承人,怎麼想畫面都美好不了。

乾隆其人自詡寬仁溫文,又是及其大方要排場的人,怎麼也不能容忍兒子如此的上不得檯面,永瑆吝嗇的實在不成體統,簡直有辱皇家的尊貴風範,更有辱名士的氣派,還不聽老子的話,屢次訓斥都不改,面對這樣一個油鹽不進的兒子,乾隆怎麼也不可能選擇他來做繼承人的,乾隆嫌掉價。

乾隆為何把皇位傳給嘉慶而不傳給才華橫溢的永瑆?

網友二:

說起乾隆的立儲,沒有他的爺爺康熙皇帝那樣複雜,而且乾隆也沒有出現九子奪嫡的這種激烈鬥爭情景。然而,乾隆立儲由於受個人情緒的影響是一個非常痛苦的經歷,也導致了一些兒子因乾隆皇帝的不良情緒而受到精神打擊。乾隆最初決定是立孝賢皇后的兒子為皇太子,就是永璉和永瑢,但是這二人分別於乾隆三年和十二年去世,皇長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因為孝賢皇后去世不夠傷感被乾隆申斥,而取消立儲資格,皇長子和皇三子兩小兄弟無端的被取消立儲資格從此鬱鬱寡歡,所以二人死的也早,去世時的年齡也不大,一個是二十三歲,一個是二十六歲。事後乾隆雖後悔但已經太遲了。到乾隆晚年時,十七個兒子死的就剩下四個了,依次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乾隆為何把皇位傳給嘉慶而不傳給才華橫溢的永瑆?

在乾隆的兒子中,能夠威脅到嘉慶帝皇位的當時只有永瑆一人,永瑆在乾隆的僅在的皇子中是非常受乾隆皇帝寵愛的一位,乾隆自認為是一個多才天子,一生作了無數的詩詞,所以對多才多藝的兒子都非常喜歡,在皇子中學問和書法最好的是皇五子永琪和皇十一子永瑆,永琪在乾隆三十年就去世了,所以學問和書法好的就剩下永瑆了,《清史稿》中說:“永瑆幼攻書,高宗愛之,每幸其府第”,由於乾隆對永瑆的寵愛,把孝賢皇后的侄女、軍機大臣傅恆的女兒就賜給了永瑆為嫡福晉,又在乾隆五十四年加封成親王。

關於乾隆沒有將皇位傳給永瑆的原因,網上目前比較統一的說法是成親王沒有當皇帝的原因是性格上吝嗇刻薄的缺陷,我個人認為這不是他當不上皇帝的主要的原因。網上還有一種說法是由於永瑆吝嗇刻薄對富察氏不好,導致沒有得到傅恆的兒子們的支持,我認為原因不大,當時傅恆已經去世,傅恆的兒子福康安、福長安、福隆安黨附和珅,且長期領兵在外平定戰亂,對乾隆皇帝立儲的意志影響不大,且嘉慶早在乾隆三十八年的時候就被立為秘密皇儲了。

那為什麼沒有將皇位傳給永瑆呢?我個人認為永瑆沒有被乾隆立為皇位繼承人的主要原因恰恰是他的優勢:聰明睿智、才氣橫溢、做事很有主見、個性鮮明、頗有主張。而這一點永琰沒有,永琰性格內向、忠厚老實、性情凝重、對乾隆皇帝的話言聽計從、為人規矩仁孝。二人性格完全不同,選誰,決定權在乾隆,乾隆選繼承人的標準和原則就決定二人由誰來繼承皇位,那乾隆的標準和原則是什麼呢?我認為是:必須不容置疑地遵從自己的意志,必須不打折扣地繼承自己的政策,必須不遺餘力地維護自己的權威,凡是自己做出的決策必須堅決維護,凡是自己的統治路線和方針必須始終不渝地遵循,這樣才能將聖祖世宗和自己開創的盛世一直保持下去。要想達到這一個標準,那就只有永琰的性格能夠達到了。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乾隆要當太上皇,明的是禪位,暗中還要繼續掌控政權,那皇帝就得聽自己的,由自己擺佈,要符合這個也只有永琰。

所以我認為有人說大清國朝滅亡實亡於乾隆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乾隆的落後和保守思想決定了他的決策高度和廣度,也由於乾隆的思想侷限性體現在繼承人選擇上,才質平庸的永琰當上了皇帝,使清朝缺乏向雍正皇帝那樣雷厲風行推行改革,革除朝政弊端,整頓吏治的皇帝,反而推行“以皇考之心為心,以皇考之政為政”保守治國理念而逐漸衰落。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原地踏步就等於自甘落後,別人在前進你在原地不動的守舊哪能不落後。

乾隆為何把皇位傳給嘉慶而不傳給才華橫溢的永瑆?

網友三:

乾隆皇帝有十七個兒子,十個女兒,乾隆皇帝在位時間比較長,年壽也比較高,可他的皇子們卻大多沒有他那麼幸運,年輕夭折者居多,到乾隆晚年,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就剩十一子永瑆和十五子永琰了。

那麼,乾隆帝為什麼傳位給資質平庸的永琰而沒傳位給永瑆呢?

首先,從品行上說,乾隆皇十一子永瑆是清史上書法成就比較高的一個皇家子弟,然而其為人吝嗇刻薄,為乾隆所厭惡。

其次,從乾隆本人來說,乾隆本人自視甚高,總認為自己做皇帝的文治武功亙古罕有,自詡“十全老人”,雖然在他統治時期尤其是統治後期,朝廷綱紀廢馳,吏治腐敗,朝政收入日漸枯竭,清庭統治實際上已經由盛轉衰,但乾隆其人和其祖父康熙皇帝不同,康熙皇帝奉行“以仁治國”,康熙深知自己統治下的朝廷弊端所在,渴望自己的繼任者興利除弊,有所改變。而乾隆自始至終沉迷於“康乾盛世”的讚譽中,他需要的繼任者是一個無須做出重大政策變革的執行者,而最有希望接任他的皇位的兩個皇子中,生性平淡的皇十五子永琰無疑比皇十一子永瑆更符合乾隆這個要求。因為皇十五子永琰雖無明顯的優點長處,但也絕沒有為人詬病的缺點短處。可能乾隆傳位於十五子永琰也是清皇室的悲哀吧,生性平淡的十五子永琰繼位後除了查處貪官和珅外,做為嘉慶皇帝的他一生鮮有突出政績亮點,清朝也逐漸衰落下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