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8 “一站式”讀懂獨龍江——怒江州獨龍族博物館陳展紀實

生活在怒江州的獨龍族是我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語言文字、民居建築、民族歌舞等。為繼承和弘揚人口較少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保存和再現人口較少民族古老獨特的民情風俗,2010年,雲南省民委下達專項資金用於怒江州建設獨龍族博物館。在建設過程中,雲南民族博物館承擔了設計布展任務。本文作者參與了獨龍族博物館陳展工作全程,一起去聽聽陳展背後的精彩故事。

展覽緣起

“一站式”讀懂獨龍江——怒江州獨龍族博物館陳展紀實

丨獨龍族家庭

獨龍族是雲南人口最少的世居少數民族,主要聚居於滇西北貢山縣獨龍江鄉,少數散居於迪慶州維西縣以及西藏察隅縣。獨龍江鄉位於滇西北怒江大峽谷最北端,獨龍江自北向南縱貫於高黎貢山與擔當力卡山之間,兩山阻隔了獨龍江地區通往外界的通道,形成了獨龍江地區極其封閉的峽谷地貌。因此也保存了完好的生態系統以及穩定的社會結構和民族文化傳統,這又恰好成為人類族群發展過程中的一塊“活化石”。

“一站式”讀懂獨龍江——怒江州獨龍族博物館陳展紀實

丨獨龍族鋩鑼舞

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獨龍族有6930人。作為“直過”民族,他們從原始社會末期直接跨越到社會主義社會,社會基礎差,文化底蘊薄弱,因而在各個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出現斷層。再加上近十多年來的跨越式發展,經濟快速向前推進的同時,許多特有的地域性民族文化特徵反而被沖淡或者消失了,部分文化特徵是呈“碎片”式的。獨龍族博物館的建立,可以有效地整合這些“碎片”,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可以說,獨龍族博物館是外界探索獨龍族傳統文化的金鑰匙。

“一站式”讀懂獨龍江——怒江州獨龍族博物館陳展紀實

丨獨龍鄉現在的房屋煥然一新

為了讓外界能夠集中探索獨龍族傳統文化這塊“活化石”,獨龍族博物館從2014年7月至2016年10月,歷時三年分為兩期完成了陳展。2015年新年前夕,由雲南民族博物館承擔設計布展的獨龍族博物館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開館並進行了一期陳展,2016年10月又完成了二期陳展。筆者有幸參加了陳展全程,現做簡要記述,以期對單一民族博物館的展示有所借鑑。

展覽內容框架

“一站式”讀懂獨龍江——怒江州獨龍族博物館陳展紀實

丨獨龍江鄉的美景

在設計獨龍族博物館這樣一個縣(鄉)級博物館陳列內容時,我們進入獨龍江實地進行了考察和深入瞭解。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有關專業技術人員曾多次以徒步等方式,深入獨龍江上、下游進行文物徵集和田野調查。可以說,我們也是最近二十多年來獨龍江發展變化的歷史見證人。經過國家十多年來的大力扶持、對口幫扶、扶貧攻堅和精準扶貧,現在的獨龍江與上世紀末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不變的是她雄偉壯麗的山川、蜿蜒秀美的獨龍江、艱難險阻的道路和魅力獨特的民俗風情。因此,我們把“山、水、路、人”作為獨龍族博物館內容設計的主題和基本框架,一切後續工作都圍繞其展開。

“一站式”讀懂獨龍江——怒江州獨龍族博物館陳展紀實

丨獨龍族婦女

陳列布展工作分兩期完成,工作時間跨度很長,但每一期用於陳展的時間卻很短。第一期從文物徵集到布展完成只有四個月的時間,二期更是隻有短短的半個月時間。

獨龍族博物館總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展覽以“獨龍族古代歷史”“獨龍族服飾與紡織技藝”“獨龍族宗教與節慶文化”“獨龍族傳統生產生活技術”以及“獨龍族社會發展成就”五個部分,展出實物200餘件(套),重點文物20件。其中,新石器時代文物、獨龍族全套紡織機具的展示、“卡雀哇”節以及獨龍族宗教思想與宗教儀式的重點介紹,旨在為從事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研究者提供新的借鑑。

展示形式設計

“一站式”讀懂獨龍江——怒江州獨龍族博物館陳展紀實

丨獨龍族博物館外景

博物館的陳列展覽是構建特定文化背景中的視覺藝術呈現。

獨龍族博物館最初的建築形式及內部空間並不能滿足作為博物館所必須具備的各項條件。一是由於受特殊地理環境制約,獨龍江河谷的平地很少,場館建設儘管選擇在獨龍江鄉政府所在地較開闊的地方,但仍然過於接近獨龍江邊,博物館與江水的直線距離只有50米左右。二是獨龍江流域群山環抱,日照時間短,空氣溼度大,常年雨水充沛,是雲南省年降雨量最大的地區之一。這對文物的防潮防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三是場館建築的外牆採用了大面積的採光玻璃結構,而建築物內部的方形立柱太多,都涉及到相當規模的內部空間改造的繁雜問題。

“一站式”讀懂獨龍江——怒江州獨龍族博物館陳展紀實

丨反映獨龍族“山、水、路、人”淺浮雕設計

因此,在製作展櫃、展臺及背景牆時,大量使用石材及不易黴變蟲蛀的防腐木,遮斷相當部分的自然光源,採用穩定環保的可控光源。在整個展覽環境的色調運用上,大到整體的背景牆、柱,小到文物說明牌都用獨龍毯上的七色彩條點綴,適當打破歷史類博物館中沉穩、嚴肅的展覽氛圍,這也是一次博物館展覽過程中在色調變化方面的嘗試。

“一站式”讀懂獨龍江——怒江州獨龍族博物館陳展紀實

丨獨龍族傳統生產生活展

文化表達是博物館的重要任務和業務重點。博物館收藏的實物因其所置身的地理環境及文化環境而被賦予其特定價值。我們將那些表現古代族群、地方民風歷史特色的,反映一方傳統文化、凝聚地域文化精神特性的文物稱為“地方文物”,雲南少數民族文物即屬此列,這部分實物在縣鄉一級博物館收藏中具有相當分量。它們不是傳統意義上“值錢”的東西,可卻是一方社會與歷史變遷的珍遺物證。特別是針對雲南少數民族的文物,大部分都是實用物品,並不追求精緻美觀。

“一站式”讀懂獨龍江——怒江州獨龍族博物館陳展紀實

丨獨龍族博物館精品展櫃

陳展在對古代歷史的展示中,以獨立精品櫃形式進行展示。將通過考古發掘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手斧(三級文物)、石斧、石錛等這些距今2000多年的文化實物放在獨立精品櫃中,讓觀眾非常直觀地認識、理解獨龍族社會的真實存在——他們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是何等艱辛。

展館中有一處展示獨龍族傳統手工藝製作及生產生活器物的開放式展臺。展臺上從獨龍族最初始的藤、篾、竹、木、陶製品至銅、鐵製器物順序擺放,展臺的上部用金屬製“茅草”和木片搭建屋簷,所採用的木片是獨龍族百姓翻新房屋時換下來的陳舊屋頂木片。

“一站式”讀懂獨龍江——怒江州獨龍族博物館陳展紀實

丨獨龍族群眾的服飾

獨龍族博物館作為一個人口較少民族的博物館,客觀上民族文物是相對稀少和單一的,其社會和文化底蘊也是相對薄弱的。許多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東西,現在已經找不到了。另一方面,近些年來在社會、經濟等方面的跨越式發展,導致了大量民族文化傳承的斷裂效應。因此在大型博物館的陳展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對文物精挑細選的情況在這裡是非常奢侈的,常常發生在一個單元的文物中缺少若干“焦點”或是“關鍵”文物,那麼如果要完整系統地展現,只能用文字或圖片加以說明。

“一站式”讀懂獨龍江——怒江州獨龍族博物館陳展紀實

丨獨龍族文面女名錄牆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達方面,獨龍族唯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卡雀哇”節慶場面使用DVD 播放方式動態展出。而“文面女”是獨龍族在特定歷史時期代表獨龍族社會及文化方面的一個經典符號,運用一整面牆來進行展示。把有幸收集到的68位有確切記載的獨龍族文面女子臉部照片排列在牆上,並將她們的名字及生卒時間鐫刻在黑色的大理石上,時光荏苒,她們終將消失。在觀眾眼中,這座獨龍族“文面女”的照片牆就是一座紀念碑,既震撼又帶有一絲淡淡的憂傷,從某種程度而言,它又承載著這個民族的文化、歷史、藝術、宗教、歡樂與悲傷。

“一站式”讀懂獨龍江——怒江州獨龍族博物館陳展紀實

這篇文章的作者坦言,獨龍族博物館目前只解決了博物館陳設“從無到有”的問題,要想更深刻、系統、全面地展現和保護獨龍族的文化,讓這塊“活化石”永葆生命力,離不開更多社會力量的幫助和參與。

“一站式”讀懂獨龍江——怒江州獨龍族博物館陳展紀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