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農村老年人的現狀急需改觀

農村老年人的現狀急需改觀

在人口老齡化和高齡化的背景下,農村地區的養老問題顯得更為突出。首先,農村人口老齡化、高齡化形勢更為嚴峻。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1.78億,其中農村老年人已超過1億。全國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000萬,其中1200萬生活在農村。據民政部統計,截至2010年末,我國城鄉失能老人總數達到3300萬,其中完全失能老人達到1080萬,約80%的失能老人住在農村。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2011年3月發佈的《全國城鄉失能老人狀況研究》報告指出,到“十二五”期末,完全失能老人將達到1240萬,農村有照料需求的佔61.8%,農村照料需求增長速度遠高於城市。其次,農村傳統家庭養老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流,計劃生育政策實施導致的家庭規模小型化,以及傳統養老觀念受到衝擊,造成傳統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數為3.1人,城鄉空巢家庭大幅增加,約佔老年家庭的50%左右,目前,我國農村空巢老人比例達到38.3%。農村老年人經濟基礎薄弱,加之養老保障制度不健全,社區服務不完善,農村老年人養老需求難以得到滿足。政府高度重視農村養老和醫療保障。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必須加快社會事業改革,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需求。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到2010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基本覆蓋農村居民,2009年開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試點覆蓋面為全國10%的縣(市、區、鎮),以後逐步擴大試點並在全國普遍實施,2020年之前基本實現對農村適齡居民的全覆蓋。“新農保”和“新農合”主要是解決農民養和醫的基本保障,這也是農村老年人最首要最直接的需求。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使得廣大農民共享現代化成果,解決好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成為重中之重,這就必須考慮農村老年人的養老需求、需求的滿足程度及影響因素,對於制定科學合理的養老保障政策,探討既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又能滿足老年人個性需要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另外,由於養老需求具有共性,探討如何解決目前農村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問題,也有利於保障現在和未來農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從而有效應對老齡高峰期時農村人口老齡化的挑戰。

農村老年人的現狀急需改觀

國外將養老需求的界定歸結為“3M”:一是Money(錢),即物質需求或經濟保障;二是Medical(醫療保障),也叫醫療保險;三是Mental(精神需要),包括精神慰藉、心理滿足等。在國內,根據筆者掌握的資料,既有研究大部分將養老需求界定為經濟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方面,而將醫療費用和護理分別包括在經濟和照料中,也有不少研究專門列出了醫療需求。我國提出的“五個老有”就間接地反映了老年人的需求。本文中,養老需求是指老年人由於生理、心理以及社會生活環境的變化導致其在老年階段自身資源相對不足或出現困境,從而產生有賴於其他社會成員提供的各種物質和非物質幫助的需求。主要表現為經濟需求、醫療需求、生活照料需求和精神慰藉需求四個方面。本文養老現狀和養老需求的測量主要包含五個維度:老年人基本情況、經濟現狀和需求滿足程度、醫療現狀和需求滿足程度、生活照料現狀和需求滿足程度、精神慰藉現狀和需求滿足程度。農村老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較農村老年人的收入來源按比例多少依次為:政府、社會的養老金和救助金(67.5%);家庭其他成員供養(50.6%);個人勞動所得及財產性收入。在得到子女資助的老人中,子女對老人經濟上的支持力度相差很大,最少的二、三百元,最多的達到3萬元,將近七成的資助金額集中在3000元以下。

農村老年人的現狀急需改觀
農村老年人的現狀急需改觀

表1:年收入水平分佈表二是收入水平。從收入水平上看,收入水平在1000~5000元的佔31.65%,5000~10000元的佔25.32%,年收入在1萬元以下的佔64.56%,樣本中最高年收入高達10萬元以上(如表1所示)。由此可見,農村老人的收入水平普遍偏低,而且存在貧富懸殊的現象。三是消費結構。從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開支看,年消費支出平均在7000~9000元,主要支出用於吃飯穿衣、看病和人情往來。值得注意的是,消費支出最大值出現在看病項目上,達到3萬元。另外,人情往來的負擔對農村老人來說也較為沉重。四是經濟需求滿足程度。經濟需求的滿足程度用收支相抵後餘額及其主觀感受來描述。調查結果顯示,收入水平偏低,日常生活非常節儉,基本上是量入為出。從主觀感受上看,有9.72%的老年人認為生活相當困難,30.56%的老年人認為有點困難,40.28%的老年人認為收入大致夠用,只有19.44%的老年人認為相當充裕並有結餘。由此可見,農村老年人最強烈的需求為經濟上的需求。

農村老年人的現狀急需改觀

目前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剛剛起步,基礎養老金偏低,子女供養穩定性和持續性存在問題,導致農村老年人的經濟基礎相當薄弱,只能維持基本生活開銷,一旦遇到疾病引發的醫療費用集中支付,生活將難以為繼。醫療現狀與需求滿足程度。一是老年人的身體狀況。調查結果顯示,有92.59%的老年人患有高血壓、心臟病、關節炎等老年常見病,6.41%的老年人對自己身體狀況的主觀評價不好,超過75%的老年人認為身體狀況一般、不太好。年齡越大,患有慢性疾病的比例越高。二是醫療費用支出情況調查結果顯示,七成以上的老人醫療費用集中在5000元以下,老人的醫療費用主要由自己和子女承擔,來自新農合、商業保險機構的支持很少。雖然絕大多數老人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但是,多數老人還沒有享受過農村合作醫療的報銷待遇,原因是農村合作醫療只針對需要住院的大病保銷一定比例的醫療費,而一些老人仍然對住院需要自費的部分望而卻步,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不會選擇住院治療。老人最擔心的問題就是得病花錢醫治對子女造成拖累。三是就醫存在的困難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六成的老年人在上一年度因病去醫院就醫,在各級醫療機構中,利用率最高的是區級醫院。老年人普遍認為村級醫院規模小、設備落後、醫療水平低、看不了大病,報不了銷。有超過一半的老年人認為去村級以上醫院就醫存在困難,主要是覺得費用高,經濟上無法承受;醫德不好,醫護人員態度差;交通不便,就醫要花費很多時間。由此可見,農村老年人最擔心的問題是生病看不起的問題。進入老年階段,患病的概率增加,老年人的醫療費用支出大大增加。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衡,無法滿足農村老年人的醫療需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醫療費用的負擔,但運行中仍存在問題。生活照料現狀與需求滿足程度。一是日常生活主要照顧者。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老人生活能夠自理,需要照顧的時候主要由配偶和子女完成,分別為63.2%和55.91%。來自其他親屬、鄰居、朋友、護工等其他社會服務機構的照顧在調查樣本中沒有發現。二是子女照顧狀況。在調查樣本中,老年人最多有9名子女,有個別老人沒有子女,平均子女數量3.59人。有43.2%的老人與子女同住,有56.8%的老人不與子女同住,這裡包括子女就住在附近的情況。在被問及子女照顧是否周到時,有32.86%的老人認為很周到,62.86%的老人認為還可以,4.28%的老人認為不周到。三是需要的輔助器材和服務。在被訪問的老人中,超過六成的老人使用至少一種輔助器材,其中使用最多的為老花鏡(62.3%)、假牙(47.2%)、柺杖(17.0%)。調查中發現,有些老人行動不便、聽力喪失嚴重,非常希望擁有輪椅和助聽器,但受經濟條件的限制,不能實現。有超過半數的老人需要社會為其提供必要的服務,這些服務主要集中在上門看病護理、做家務做飯、外出陪同看病購物等幾個方面。由此可見,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問題值得關注。

農村老年人的現狀急需改觀

農村老年人依然傾向於居家養老和家人照顧,入住養老機構的意願很低。而家庭生活照料的功能相對減弱,農村社區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不健全,養老服務相對欠缺,將對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造成嚴重隱患,社會照顧的作用將被凸顯出來。精神慰藉現狀與需求滿足程度。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有69.62%的老人有聊天的對象,主要是配偶、子女,其次是鄰居和朋友,有23.08%的老人心裡話無人傾訴,有個別老年人直接向調查者傾訴孤獨寂寞的心情,甚至情緒激動而哭泣,可見農村老年人孤獨感增強,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健康狀況不容忽視。有48.7%的老人從來不去別人家串門,26.3%的老人偶爾去別人家串門,農村鄰里之間的關係變得疏離。

農村老年人的現狀急需改觀
農村老年人的現狀急需改觀

農村老年人的空閒時間打發方式單一,大多數老年人用聽廣播、看電視、遛彎、種花、養寵物、下棋打牌打發閒暇時間。村裡為老年人設置的的老年活動中心,只有8.9%的老人經常去,22.8%的老人偶爾去,68.4%的老人從來沒有去過。在被問及是否希望和其他老人一起參加娛樂活動時,40.5%的老人回答希望,19.0%的老人認為無所謂。由此可見,農村老年人的文體娛樂活動相對貧乏,參與意願不高,個別老年人存在孤獨寂寞無法排解的狀況,不容忽視。農村老年人養老存在的困難及影響因素。調查結果顯示有58.8%的老年人擔心養老問題,在擔心自己老年生活的老人中,主要擔心的問題前三位依次為:沒錢養老;沒錢治病,沒人照顧。在一定程度上顯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還沒有得到足夠的社會支持,養老需求與養老供給存在缺口。雖然農村實現了養老和醫療保險制度的全覆蓋,但老年人仍對老年生活存在擔憂,說明現行制度仍存在缺陷,解決養老問題的效果不甚明顯。從衡量養老需求的五個維度中選取若干變量,分別與養老需求滿足程度進行交互分類分析,結果顯示,在顯著性水平 時,生活照顧及經濟收支狀況兩個變量通過檢驗,在 時,年齡變量通過檢驗,也就是經濟收支狀況、生活照顧及年齡因素對老年人養老需求滿足程度存在顯著影響(如表2所示)。

農村老年人的現狀急需改觀

表2:影響因素分析對策建議通過對農村老年人的需求及需求滿足程度影響因素的研究,發現農村老年人在經濟、醫療、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滿足程度較低。在我國現有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如何依據農村老年人的養老需求情況,建立使其基本需求得到最大限度滿足的農村養老保障和服務體系是重中之重。繼續完善政策制度,充分發揮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調劑作用。進一步加快建立健全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合理配置醫療資源,切實解決農村老年人就醫難、醫不起的問題;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困難老人低保補助、高齡老人補助和五保供養相結合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逐漸實現城鄉一體化。構建和完善農村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整合村組或者社區中的各種力量,為老年人構建一個有效的社會支持網絡,主要是建立完善的綜合性、多功能老年人服務機構,整合村組、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娛樂等方面的服務,以支撐和鞏固家庭養老。機構養老是完善農村養老的必要補充。政府要鼓勵和支持非盈利組織進入農村養老領域,給予適當引導和政策優惠,扶持不同規模、不同層次養老機構發展,以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養老需求。

農村老年人的現狀急需改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