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1 水產養殖能否做到“零用藥”?可能我們這輩人未必能看到!

過去經常聽到無抗養殖,很多人試著做過嘗試,但養殖行業的會我參加過不少,但均未見到哪裡得到了成功的大面積推廣,就連無抗養殖成功的報道也不多見。關於水產養殖能否做到“零用藥”的問題,我的觀點是,可以,但只可能是局部,大面積生產要待到很多年以後,可能在我們這代人的有生之年也未必能看到。

首先從經濟角度考慮,高值一定要高價,消費者能接受嗎?既然是零用藥,當然要求水質好,密度低,又要回到五六十年代的三五百斤的畝產,飼養週期還要根據其生長特性,生長過快也容易發生失配和代謝性疾病,所以養殖週期肯定比現在的養殖週期要長50%以上。這樣算下來,那一斤魚的生產成本至少增加五倍以上。我曾親自在我家旁邊的一個超市裡觀察通威魚的銷售情況,鯽魚標價21.80元每斤,鯉魚17.80元每斤,加州鱸54.80元每斤,我在那裡站了47分鐘,這期間只賣出了鯽魚一條,400多克。當我把拍的照片發到朋友圈時,有人發現缸裡的魚已開始長水黴了,那說明這魚在缸裡時間可不止一兩天了。試問,現在還只是比市場價格高兩到三倍 ,購買者就已很少了。那要是高到五至十倍,吃魚也成了奢侈品了,量自然起不來,所以我預測,短期內從經濟角度分析,“零用藥”只可能是局部,不可能大面積得到推廣。

其次從環境角度分析,汙染呈現出全球化的特點,地球上沒有一塊淨土沒有受到現代工業化進程的汙染。伏爾加河裡的鱘魚體內含有汞,遠在南極的企鵝蛋里科學家照樣發現了汞的存在。地球上還有那麼多欠發達國家,在向工業化邁進的過程中,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實現競爭優勢,促進經濟的發展。每天排向大氣層的汙染物,隨著大氣環流會分佈至地球的任意角落,只是相對有些地方更嚴重而矣。在這樣的環境下,不用殺蟲藥,消毒藥,以至抗生素都或許可以,但微生物製劑的環境改良劑也不用,就不切實際了。所以“零用藥”或許應把微生物環境改良劑排除在外。

再次,看看中國的養殖戶,他們的文化素質,他們對科學養殖技術掌握,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對食品安全的認知,很多人都還停留在較低的水平。這個時候去要求他“零用藥”,那是多大的難度。看現在的情況,養殖戶養了一塘魚,發病了,那是急病亂投醫,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那一塘魚就是他家一年的收成,這塘魚沒了,可能好幾年都白乾了,你說什麼藥能治好,他是什麼藥都敢用。因為養殖戶虧不起。這就是現在的現狀,隨著不斷的科普,管理方化素質都更高的人進入養殖行業,這種現狀已慢慢有所改觀,看到了越來越多學了水產專業的大學生回至家鄉繼承父輩的產業,但這需要時間,可能是一代人,也可能是兩代人,或是更多代人的付出。

總之,現實的情況“零用藥”是不太可能合面推廣的,但如果能在用藥中,少用殺蟲劑、消毒劑、抗生素,多用對環境有改善有益的微生物製劑,卻是可行的方法。比如過去大鍊鋼鐵運動,幾年時間,許多地方的參天大樹被砍伐一光,這麼多年過去了,要重新長成參天大樹,則需要一代人甚至是幾代人的時間。要毀掉一汪清水容易,但要保護好它卻並非易事。我多麼懷念兒時,能在任何田邊一個小坑裡抓到小魚小蝦,希望這樣的環境儘快到來!

水產養殖能否做到“零用藥”?可能我們這輩人未必能看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