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4 1000年以後,這堆硬盤暴露了我們打過的遊戲,看過的片……不可能!

1000年以後,這堆硬盤暴露了我們打過的遊戲,看過的片……不可能!

  • 人類文明其實很脆弱

“11月15日,金星在西方消失;三天後,即11月18日,金星又在東方出現。”

這一段對金星的精確描述由距今3500年前的巴比倫天文學家所記錄。我們之所以知曉這些事情是因為在古巴比倫人的泥板文書上有相關的記載,後人將它稱之為“阿米薩杜卡金星泥板”。這塊泥板記錄下該段文字1000年之後,大部分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如今,人們可以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裡看到這件文物。

現在的人類擁有許多古巴比倫人無法想象的知識。我們不僅能仔細觀察金星,還可以向那裡發射探測器。天文學者不僅可以觀測太陽系外的星球,還能追溯宇宙的起源。工業家正在將沙和石油“轉化”為更為小巧、更為複雜的機器,這是一種連古代的鍊金術士做夢都無法想象的魔法。生物學家正在重新組合構成生命的配方,獲得了一度被認為只有神才擁有的權力。然而,在人類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海量知識時,我們儲存知識的方式卻變得更加脆弱和短暫。

假如人類遭遇毀滅性的災難,如行星撞地球,那麼我們大可不必擔心人類文明如何保存,因為到時所有的人類蹤跡都將消失得無影無蹤。但是,假如地球發生的災難不足以完全毀滅地球,那麼在幾十年或數個世紀後,人類文明能有多少保存下來?

  • 別指望硬盤裡的東西能挺過100年

目前,人類的文化遺產主要依賴於硬盤來保存。從最新的基因組掃描、政府和銀行的數據記錄,到我們個人的信息,這些信息都保留在硬盤之中。但是,硬盤從來不是為了長期儲存數據而使用的存儲介質。沒人能確定硬盤的儲存時間。通常情況下,硬盤裡存儲的數據越多,如果有部分扇區損壞或退化,丟掉的數據就會越多。當然,如今的硬盤具有複雜的系統,可以彌補少部分扇區發生故障的缺陷。

加拿大保存技術研究院的喬·艾拉斯專門研究數字存儲介質的可靠性。他指出,目前最重要的數據往往用磁帶或光盤的形式來備份。不幸的是,這些存儲介質都不可靠,有的甚至只能保存5年。艾拉斯把這些存儲介質暴露在高溫和高溼度的環境中,然後進行“加速老化”測試。結果發現,

穩定性最高的是具有金制反射層和酞菁染料層的刻錄光盤。他說:“如果人們使用這種光盤來記錄數據的話,數據能保存100年。如果使用其他光盤的話,保存的時間只有5~10年。”

目前,人們經常隨身攜帶的存儲介質是閃存。它比硬盤更加小巧輕便,但一旦損壞,比硬盤更難修復。至今人們沒有對閃存進行過相關的壽命測試。不過,有一家生產商警告用戶使用時間最好不要超過10年。近年來,一些新的存儲技術層出不窮,性能也比閃存更加穩定,遺憾的是,人們的關注點只在於提升其速度和容量,而不是其穩定性。

存儲介質的儲存條件比它們的穩定性更加重要。為什麼大部分機房有配有不間斷的空調呢?那是因為放置在乾燥、涼爽環境中的硬盤通常要比暴露在溼熱環境中的硬盤工作的時間更長。所以說,不僅我們的命是空調給的,硬盤的命也是空調給的。(此處應給空調鼓掌)

  • 佛系一點,數據丟了也就丟了

加拿大保存技術研究院的謝西晨專門研究紙質保存技術。他指出,即使是最糟糕的紙張,上面的信息也能保存100多年。世界上現存最為古老的印刷書籍可追溯至公元868年。如果沒有把紙燒掉,也沒有把它當衛生紙用掉,紙質書甚至可以保存幾個世紀之久。所以,如果想讓1000年以後的子孫後代瞭解我們如今的生活,與其指望硬盤,還不如把這些都寫在紙上。

當然,如果我們能想開一點,不如討論這樣一個話題:數據放在硬盤裡,丟了又能怎麼樣呢?儲存起來的數據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想想看,人類從過去的文明中所繼承下來的不少是缺乏實用價值的知識,例如阿米薩杜卡金星泥板中記載的大部分是占星術。由此可見,並不是最終保留下來的數據就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類最終可以選擇確定保存何種知識作為人類文明的遺產

。做出選擇的這些人更有可能選擇哪些有用的知識,而不是瑣碎細微的信息片段。英國劍橋大學的古典主義學者保羅·卡特里奇指出,公元前6世紀在一個彈丸之地,也就是古希臘帝國,人們開創了一種理性的、經驗的、探尋精神的文化。從那時到現在,這種文化一直都保留了下來,儘管它並不能代表當時主流文化的全部內容。

因此,只要掌握這種“探尋”文化的子孫後代能夠生存下去,我們的大多數科學知識和技術或早或晚都能被重新發現或重新發明出來。如果沒有了這類人的存在,那麼人類社會長久保存的文化遺產將永遠只是市面上那些暢銷作品。

一句話,讓文明得以延續的,是文化傳承。


本文選自《科學畫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