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0 從深度心理學解密愛情密碼,讓你成為愛情的主宰者!

從深度心理學解密愛情密碼,讓你成為愛情的主宰者!

從深度心理學解密愛情密碼,讓你成為愛情的主宰者!

從深度心理學解密愛情密碼,讓你成為愛情的主宰者!

  一個人從小成長的背景,常會深深地影響他日後被什麼樣的人吸引,以及日後親密關係的建立與維護。不管曾經受過多少傷,當愛情來臨時,就是最好的醫治和療傷機會,從深度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天下最好的治療者是自己的愛人。但是,因為信任、不設防,所以在愛情中也是傷上加傷最危險的時候。當人的感情被觸動時,就進入了一個非理性的潛意識過程;愛情關係其實很像母親與嬰孩的關係,彼此戀慕、含情對視,都想把最好的獻給對方,不在一起時會焦慮、不安,彷彿「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愛的關係今與昔

  唯有在戀愛中,人的二個基本心理需求可以同時得滿足∶一是無條件被人接納,二是在所愛的人心中居首位,特別心裡愈空虛或愈不成熟的人,愈容易依賴對方來支撐你脆弱的自我價值感。不知不覺地,期望對方能隨時隨地無條件接納你、隨時隨地把你擺在第一位;心理愈沒有安全感的人,日後對伴侶的要求愈是加倍;過去受的傷,要從現在愛的關係中加倍討回。例如過去在家中被忽視的,現在會不知不覺地要求伴侶不斷給你注意力;過去被管得太厲害的,現在會要求伴侶信任你,給你空間。彼此互許終身之後,你會覺得∶為什麼我所要的,你卻不給我?在愛情中的人,心理上往往退化回到嬰孩時期—我有什麼需要,不用開口,爸媽就應該知道,而得到照顧最好的辦法就是哭鬧,但在成人的世界中用哭鬧,處罰對方,強求他來滿足你心理需求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深度心理學中有幾個重要的概念,可以幫助我們在剪不斷,理還亂之錯綜複雜的愛情關係中,找出一些頭緒,讓我們在分析處理問題時,掌握較正確的方向。

  所謂移情作用就是把對過去生命中一些重要人物的情感轉移到目前所遇到的人,或者,曾想從一些重要人物身上獲得卻未能如願的情感需求,希望從目前的關係中得到滿足。

  很多人因為從小在某一方面心理上的匱乏,一旦得到相關的滿足,不管人時地是否合宜,就掉進愛的陷阱了。例如有位女士,是第四個女兒,從小在家中常被忽視,有次與家人外出走丟了,父親卻渾然不覺。她從小自尊心低落,覺得自己是個醜小鴨,渴望得到父親珍愛,卻未能如願。上研究所時,有家有室年近半百,滿有慈父形像的教授開始注意她,欣賞她時,她就覺得無可救藥地愛上了這位教授,本無心要破壞別人家庭,卻不知不覺中掉入陷阱,成了婚外情中的第三者。許多外遇的悲劇就是這樣發生的,每個人都情有可原,他們不是十惡不赦,只是如你如我充滿了人性的軟弱。

  廣角及望遠

  人的心理需求很多,就像照相機有廣角及望遠鏡頭,用望遠鏡頭對準某一對象時,此對象變大,而其它對象就變成模糊的背景。這就像肚子餓時去市場買東西會買得特別多,因為你的需求(食物)被放大;可是當你吃飽後,需求又不一樣了。食物像被廣角鏡頭溶回背景中,但吃飽後你口渴了,這口渴的需求又像被望遠鏡頭放大了一般,其它需求都變得不重要,而你把所有注意力放到這個新的對象,新的需求上,直到它得到滿足,才重新溶回背景之中。起初,你也許期望一個慈父般的伴侶,但當你被照顧、被關注的需求滿足後,你很可能產生一個新的心理需求,開始要求獨立、自主。人是會成長會改變的,衝突於是產生。我們剛開始從愛情關係中可以得到滿足,但因為我們的心理需求會隨人生情況而改變,所以,兩人結婚以後還要不斷適應,不斷學習才好。

  造成情人間強烈吸引的原因之一,是“The Quest To Be Whole”—“完整之我”的追尋。

  按照心理學大師楊格的理論,每個人都身具“顯性”與“隱性”(或稱“影子”)人格。換言之,每人除了表現外在眾人所見之“顯性人格”外,還有個正好相反,潛藏心底的“影子人格”。例如,“分析型”者的影子人格是“感覺型”。通常,“分析型”者著重邏輯思考與客觀評斷,但是當他在強調與表現“理性” 時,便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細膩多情“感性”部份的人格,壓抑到潛意識深處,變成隱性的“影子人格”。

“顯性人格”的形成與先天因素有極大的關係,但也受到後天因素的影響。例如,男性成長過程中,多被要求“喜怒不形於色”,“好漢打落牙和血吞”,他人格中多情易感的部份便被深深壓抑到潛意識中變成“影子人格”。

  當先天人格成份中“陽剛”“分析”特性較強的男孩去唸理工,畢業後又在要求一絲不苟,毫無變通的環境中工作(例如美國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而身具“陰柔”“感性”特質的女孩去唸人文,學成後又在文藝界工作,此時男女先天加上後天的差異就變得更大了。

  急驚風與慢郎中

  上帝是最有幽默感的,就像他在自然界中創造磁鐵“異性相吸”的現象,研究人間愛情關係時,我們也常見“急驚風”與“慢郎中”,“外向”者與“內向”者,“活潑的”與“穩重的”,“分析型”與“感性型”之間,彼此強烈相吸的現象。

  當一個人遇見一位身具自己“影子人格”的異性時,心中常會有歡喜雀躍的感覺,因為對方彰顯出自己所缺乏(或已被潛抑,消逝了)的人格特質。例如,當 “分析型”的男性與“感性型”的女性相遇時,彼此常會充滿新鮮歡愉。她豐盈流暢的情意,往往會挑動他長久壓抑心底感性部份的人格。與她在一起時,他那被深埋陰暗地窖的“影子人格”開始見到陽光,感受一股從外注入,活潑新鮮的生命力,使他深受吸引,覺得自己好似脫胎換骨一般,受桎梏的心靈,頓時得以自由釋放。這個異性相吸,彼此各得一線生命契機,使自己塵封枯萎的“影子人格”重見天日,得到露水滋潤,與自己“顯性人格”整合,發展出一個較完全,較成熟人格之過程,我把它稱為“完整之我”的追尋。

  人要發展出一個“完整之我”是個非常艱鉅,要付上慘痛代價的過程,所以慈愛又幽默的上帝就讓這些異性相吸,一見鍾情的男女在蜜月期中,先預嚐了愛情天堂的甜蜜滋味,然後才讓他們閉著眼睛心甘情願地進入“磨合期”,在艱苦的“曠野”之中,讓兩人彼此在個性上“鐵杵磨成繡花針”,繼續發展“完整之我”。

  在磨合期中,過去對方最吸引你的特質,現在卻成為讓你最受不了之處。過去你欣賞他的沉靜,理智,現在卻是沉默愚昧,不解風情。過去愛他的自信果斷給你安全感,現在卻成了自我中心,事事都要主宰。如果正好相反,過去女方愛上的是他的細膩溫柔,那麼進入磨合期中,她很可能就要抱怨他缺乏男子氣概。同理,如果過去男方被她的情感豐盈,活潑伶俐所吸引,現在就巴不得她停止“歇斯底里”,嘮叨不停。在蜜月期中,人人都以為找到了完美的夢中人,在磨合期中卻發覺自己過去瞎了眼才會愛上這個對象。

  在磨合期中,我們都想努力改造對方,要對方變得完美,像自己心中所訂之“理想形象”(Imago)一樣,這是親密關係中痛苦最大的來源。

  終止惡性互動

  人要如何才能在磨合期中少吃苦頭,通過考驗呢?唯一的辦法,是瞭解並遵循上帝所創造的心理定律,放棄使對方變成完美的幻想,不要定睛在對方身上,而回頭重新專注在自己“顯性”與“隱性”人格之整合與成長。換句話說,“感性型”的不再逼“理性型”的也要和她一樣善用詩詞表達豐盈的情感,而專注擴展 (Stretch)自身的影子人格,讓自己也能擅長邏輯思考;“急驚風”型的,學習去容忍“慢郎中”的慢,同時學習讓自己欣賞並享受影子人格中的輕鬆自然。

  最有意思的,是當你觀察一些感情好的老夫老妻時,你會發現,當一個人放棄改變對方時,對方竟然會愈來愈被影響,不知不覺中兩人變得愈來愈像。

  舉個例子來說,有對夫妻,太太是“組織型”,非常有條理,先生卻是“瀟灑型”,凡事大而化之,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當初兩人相識時,太太欣賞先生輕鬆自在,平穩幽默,好象天下沒有甚麼事能讓他驚慌失措。太太因成長於一個父母要求完美的家庭,常被對自己過高的期許壓得喘不過氣來。剛交往時,緊張兮兮的她只要跟他在一起,就覺得有安全感,可以放鬆下來。而先生從沒遇見過一個女孩子這麼有條不紊,做每件事的效率都不知比他高出幾倍,因而對她欣賞得不得了。婚後問題來了,太太愈有條理,先生愈亂,太太愈要糾正,先生就愈胡塗。例如,先生每次連自己皮夾放哪裡都不知道,而太太愈受不了,愈要他收好,先生就愈不去留意,愈常丟三忘四,造成一個惡性循環。要處理這類惡性互動的關鍵,往往在於“過度負責”(Over-functioning)的一方在對方犯錯或達不到自己標準時要學會去面對,忍受自己內心的焦慮,讓對方為自己行為的後果負責。果真,先生這個毛病一直不改,直到有一天她痛下決心不再管這事。先生出差到機場時,竟找不到機票,這下不但要自掏腰包,還要付高好幾倍的價錢,結果連這平日毫不在乎的先生都心痛了。這次教訓之後,先生才開始警惕,慢慢有了改變。

  持恆的親密感

  夫妻間有許多這類微妙的互動,處理這類你進我退,不斷重複,難以改變的“親密之舞”(Dance of Intimacy)時,一定要尋求智能來改善。

現在讓我們來探討另外一個更繁雜,更耐人尋味的一個重要概念。我把它譯成“強迫性的重複”(Repetition Compulsion)。

“強迫性的重複“,是許多心理輔導者從事臨床治療時常見的一個現象,意指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特別容易與某一類型的人產生深刻而強烈的互動:“We connect with people who gave us a second chance to complete our unfinished businesses。”

換句話說,我們會特別被他們吸引,不由自主地與他們發生或愛或恨的關係,很可能是因為這些人身上具有我們成長中重要人物(例如父母)的心理特徵。這些人在我們生命中出現時,就給了我們第二次機會,讓我們藉著與他們或快樂或痛苦的深度情緒互動過程,去醫治過去所受的心理創傷,彌補過去的遺憾,滿足小時候對自己特別重要,卻在父母身上未能得償的一些心理需求。

刻骨銘心的愛情

舉例來說,筆者有位個案,來尋求輔導時告訴我,他曾刻骨銘心地愛了三次,但三次的愛情,都讓他痛苦心碎。他第一次深深愛上的對象,是位患有憂鬱症,自殺未遂剛出院的女子,可是熱戀不到幾個星期,兩人就很痛苦地分了手。

第二次愛上的對象,是位患有“厭食暴食症”(Bulimia)的女子,情緒強烈起伏,一覺孤寂或焦慮,便可在幾分鐘之內吃掉個大蛋糕,吃完卻飽受罪惡感折磨,氣自己失去控制,悔恨之餘,便偷偷把自己關到浴室,拿牙刷刺激自己喉頭,硬把剛吃下去的食物,全部又吐了出來。他與這位情緒不穩的女子的愛情,也是轟轟烈烈地開始,卻在三個月不到的時間,就痛苦地分手了。

他第三次愛上的對象,是位有夫之婦,因丈夫外遇,剛被拋棄,為情受盡折磨,極為悽楚可憐。他奮不顧身,努力關懷呵護這位受盡創傷的女子。一個是寂寞的遊子,一個是天涯斷腸人,剛開始時彼此像乾柴烈火般地相愛,但是過了幾個月,兩人漸漸清醒過來時,這個愛竟然也像前面兩段情一樣,痛苦到不得不分手的地步。

這位英俊,又在一家有名的科技公司中深受器重,擁有一份人人稱羨高薪職位的青年才俊,平日也有許多年輕貌美的女士對他表示好感。為何他對身旁這些品貌雙全的美女毫不動心,卻偏偏只愛上前面他所描述這類情緒激昂,憂傷痛苦的女子?

觸類旁通的道理

筆者平日遇見一些複雜艱難的心理現象時,常發現如果能從物理學、生物學、哲學或人類學等等不同學科的角度來看,往往能幫助自己對這現象有更深入的領悟。天下有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筆者發現下面這個中國人較能體會的生理現象,可以幫助我們更加了解何謂“強迫性的重複”。

筆者記得在成長過程中,曾聽見一位伯母說,她生完老大後,沒遵照老人們的勸告好好“坐月子”,不小心著了涼,後來身體就一直不好,不管吃多少中藥、西藥都沒起色。她心中非常擔憂,幸而一些有經驗的老媽媽們告訴她:“別擔心,只要在下一胎生產之後好好坐月子,身體就會康復過來。”後來在她生完老二之後,用心坐月子,好好休養、進補,果然身體痊癒,健康情形甚至比以前更好。

同理,如果我們瞭解這位年輕人成長過程中所受的傷害,與未能滿足的重要心理需求,我們就較能明白他為何老是愛上悽楚可憐的女性。

原來,他是家中獨子,十二歲那年,父親有了外遇,突然之間就拋妻離子。原本夫妻感情不錯,一有外遇,父親就像許多外遇者一般,開始多方挑剔,責怪妻子有令他無法忍受,而永遠不可能改的缺點。他告訴妻子,他從來就沒愛過她,要妻子放他自由(這也是外遇者的標準說辭,他現在對第三者山盟海誓,愛得死去活來,將來若移情別戀,也會對現在的第三者說他從來就沒真正愛過她)。對妻子來說,這簡直是晴天霹靂,一個幸福的家庭,頓時天旋地轉。這位年輕人的母親為此而痛不欲生,得了憂鬱症,也不斷地摧殘自己,最後染上重病,開始進出醫院。

未得醫治的創傷

誰能想到這個天真快樂的十二歲男孩,突然必須放棄他的童真,開始“角色倒置(Role Reversal)”,在未來三年中扮演安慰者與照顧者的角色。看到母親在病床上以淚洗面,日漸消瘦,他心中難過,卻為了母親把眼淚往自己肚裡吞,強顏歡笑來安慰母親。

最後母親一病不起,臨終之前他聽到母親喃喃自語?“我仍然愛著你(丈夫),你為何離開我?”這番話使他痛徹心肺,一面流淚看著母親斷氣,一面發誓他永遠不要再掉淚,他要做個成功的強者。他非常地恨父親,後來父親被罪惡感折磨,同時也因是自己的親生骨肉,幾次回來找他,都被他狠狠地趕走。他咬緊牙根,克服萬難,拿到名校的獎學金,並以極優異的成績畢業,順利找到別人夢寐以求的職位。

他極有毅力,人緣也不錯(注:只要不深入交往,不動真情,都不會出問題),平日也為自己能控制情緒(喜怒不形於色)而引以為傲。所以他對自己這樣失控,覺得很不可思議。他為自己的失控不安,也為傷害了三位他所愛的女子而痛苦,為了不再重蹈覆轍,而來尋求輔導。

為何三次都愛上痛苦憂鬱的女子?我想這很可能是上帝所定規的醫治法則,一如當人回到類似第一次受傷的狀態或情景時,最容易得到深入而徹底的醫治。

前面所提到的那位坐月子期間受涼的伯母,產後百病叢生,中藥西藥都無法治好,卻要等到第二次生產,全身骨骼、腺體,所有生理系統都回到類似第一次生產的生理狀態時,她的病痛就得到一個徹底醫治的機會。這就好象在火中被扭曲的一塊鋼鐵,冷卻之後很難再被打直,但如果回到火中,烤軟之後就很容易矯正、拉直。我想懷孕對一個女人的身體來說就像這樣是個火中被“烤”的過程,可說是個“危機”(Crisis),但危機不見得不好,因為“危機”兩個字可蘊涵“危險”和“機會”。不注意時可能會帶來傷害,但若能好好處理,卻能使生命變得更健康更豐富。

愛上母親的影子

同理,這位年輕人三次所愛上的對象,身上都帶有他母親憂傷、痛苦的人格特質,不知不覺地,他深深地受了這三位女性的吸引,潛意識中,他要回到類似過去受傷時的心理狀態。在過去,他無法藉著自己的愛與努力使母親痊癒,現在,他彷彿重新得到機會,能借著愛與努力,去醫治這些心靈受傷的女性,潛意識深處,他也企望著她們能快樂起來,把他在成長過程中無法得到的呵護與關愛加倍地給他。

以上這種心理現象,就是深度心理學所講的“強迫性重複”。筆者在從事臨床心理學治療時,接觸過不少這類的個案。有些男士對溫柔體貼的淑女毫不“來電”,但卻深深迷上冷豔高傲,沒好臉色,老是挑剔,永不滿足的女性。後來發現,他們都有好強,好掌控,標準極高的母親。從小不管他們多努力要做好,卻總達不到母親的標準,無法取悅母親,討她歡心,從她身上得到溫馨的母愛。難怪他們成長後,容易被這些身具母親心理特徵的女性所吸引。“Risk defines Rewards”(危險程度決定酬償程度的高低)。這類像母親一樣“危險,難討好”的女性身上,也最具“酬償能力”,有能力讓他們較深刻地感受到所缺乏的母愛。

他們迷上這類女性,往往因為潛意識中希望能再有一次,藉著自己的努力或成就,使這些冷傲的女性得滿足,變溫柔,從她們身上得到“無條件”的母愛,讓他們受傷的心靈終於能得到安息的滿足。在“冷落,拒斥”型的父親身上受傷的女性也是如此,寧願忍受忽視、凌辱,卻一直依戀著那些無法給她們愛的男子。

願掙脫惡性循環

對這麼多陷在強迫性重複中的人,他們要如何才能從那些惡性循環中脫身,得到醫治?

以上探討了深度心理學中一個極發人深省的概念:“強迫性重複”。有的人受不了母親太黏,什麼事都要控制,長大後便娶了個很愛管的太太,然後開始第二回合的心理戰爭,要從她身上重新尋得自己追求了一輩子的尊重,心理空間與獨立自主的權利。有的人受不了父親太過懦弱,不能保護自己,成長後不知不覺地就嫁了個身上帶著自己所熟悉父親懦弱心理特徵的“阿斗”,潛意識中希望藉自己的努力,使這個阿斗變得堅強,能帶給自己從父親身上未能得到的安全感。

從肇因處醫治

筆者過去以為“強迫性重複”只是極少數的偶發現象,後來卻發現,這個現象在許多人身上都可看見,只是強弱程度有所不同。根據一項美國的統計,酗酒者的女兒長大之後嫁個酗酒者的機率比嫁給常人高出兩倍。筆者有位個案,幾次所愛上的對象都是酗酒者(即使有些人剛開始看不出有酗酒毛病),原來她的父親死於酗酒。從小不管她多么品學兼優,努力要做個好女兒,都無法藉自己的好行為使父親愛她,給她注意力,併為她戒酒。長大後,她只被與父親一樣有酗酒心理特徵的男人所吸引,潛意識中她覺得,唯有當她能用愛感化酗酒者為了她而戒酒,把她從父親身上得不到的愛與注意力給她時,她的心才得滿足。

現在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前面所提到的那位青年才俊不是已經有三次機會回到類似原來受傷情況的關係中嗎?為何他不但沒得到醫治反而每次都痛痛苦苦地分手?

人若只回到類似原來受傷的心理情境中,並不見得能帶來醫治。這就好象一個人在拳賽中被打敗,若不經苦練就再度回去與對手交鋒,仍要慘遭敗北一樣。離婚與再婚也是如此,如果不痛定思痛,瞭解過去失敗因由,重新學習如何自愛愛人,那麼他第二次婚姻失敗的機率,必定比第一次婚姻高。事實上,有許多統計指出,第二次婚姻的離婚率是比第一次婚姻高的。

那麼為何他三次瘋狂相愛卻都如此痛苦地分手呢?我想這跟他潛意識中的渴求有關。臨床治療中常見的一個現象,就是從小缺乏愛,對愛愈飢渴的人,將來戀愛時潛意識中愈有下列的期待:

1) 過去生命中所有的痛苦悲傷從此消逝;

2) 心中所渴望的快樂幸福將從此開始;

3) 心上人是全然美好,像自己從來沒有過的慈父或慈母一般,能在自己不安,有心理需求時,自己不用開口,他(她)就會體貼到我的需要,主動來撫慰、滿足我。

甜蜜的戀愛期

戀愛的初期總是最甜蜜的,兩人彼此把對方當作生命中最愛,最重要的人物。戀人間彼此似乎有無限的包容力,能無條件接納對方,即使你五音不全,唱起荒腔走版的歌時,對方竟能聽得津津有味。就這樣,在戀愛初期中,他們彼此成為對方自我價值感的支柱與生命能源的供應者,喚出對方人格中最美好的一面,兩人像活在天堂樂園中一般,的確,人生中所有的快樂似乎由此開始了。

深度心理學認為,人在戀愛之時,心理上“退化”(Regress)回三歲之前的狀態,因為戀人之間的互動與嬰兒和慈父或慈母間的關係極為相似。不論是戀人之間或嬰兒與父母之間,在這個時期都缺乏“心理疆界”(Psychological Boundary),情緒糾纏不清,分不出彼此的感覺。好處是不管自己心裡多麼愁苦,一看到對方欣喜的笑容,自己什麼事都不用做就不知不覺地跟著開心起來。壞處是看到對方心情不好,不笑了,自己情緒馬上受感染開始難受起來,以為對方在怪自己。

當嬰孩見到母親不愉快,從她那兒得不到愛與支撐自我感的養料時,不是變得特別乖,企圖以好行為使她重展歡顏,就是鬧脾氣(Temper Tantrum),用最尖銳的哭聲處罰她,逼她就範,收回不悅之情,再變回那個面帶笑容的“好媽媽”,使他能借著她的愛與笑容再度快樂起來。

這位青年才俊也是如此。因“強迫性重複”,他深深被身具自己母親愁苦的心理特徵的女性所吸引,熱戀時他心中不但渴望這些痛苦的女性願意接受他的愛(若她們不接受,他也會很痛苦),他還有個更深的渴求:他希望他的愛是有效的,他期盼這些女性能因他的愛而得到醫治,然後堅強起來,他更希望她們終於能把自己從母親身上無法得到的愛給他。剛開始在愛情關係中,他先扮演“慈父”的角色,他潛意識中渴望這些心靈受傷的“小女孩”能變成成熟快樂而堅強的“慈母”,讓他可以放下自己“勇者、強者”的心理防衛,迴歸一個柔弱無助“小男孩”的角色,才能充分感受過去從母親身上無法得到的那份溫柔又具保護性的愛。

自救而後救人

在戀愛的初期,當兩人都還陶醉在愛情迷幻的藥效之中時,他還能借著自己一廂情願的心理投射(Projection) 而感受到愛,可惜的是像這類的迷戀 (Infatuation) 或中國人所謂“激情”或是“愛情發燒”,在不受任何外力阻擾的情況之下,大約只能持續三到六個月之久。(注:被禁止、受挫折不許存在的激情,反而可像羅密歐與茱麗葉一般能愈演愈熾,持續良久。)

深度心理學強調,唯有當我們能先醫治自己心靈創傷,發展出一個健全的自我,我們才能給別人真正的愛。英文暢銷歌曲中所說的:“Two lonely people together and things will be fine。”聽起來很美,但卻無法通過現實的考驗。兩顆寂寞的心像飲鴆止渴一般,只能暫時減輕雙方的痛苦。兩個愛的乞丐,卻彼此都逼對方先付出一些愛,是一幅非常悲慘的圖畫。

心靈受創,對愛飢渴,卻不懂得學習如何真正去愛的人,陷在迷戀,心理疆界不清的狀態中時,會勉強對方來為自己幸福快樂的情緒負責。他們雙方在潛意識中會這樣想:“過去只要你一笑,我就開心,你明明有能力帶給我美好與快樂的感覺,為什麼現在不再使我快樂?是不是故意處罰我?為什麼跟我在一起你心情還是不好?”在這種小於三歲的戀愛心理狀態中,你心情不好,我以為是我的錯,我心情不好也覺得是被你害的,因為你不對我微笑,奪走了我快樂的感覺。

因為我把自己的幸福快樂完全依賴在你身上,期盼你來成全(complete)我,我不知不覺中就使你在我身上有極大的酬償權力。因為認定你是我快樂或痛苦的操縱者,我便期望你必須與我有一樣的思想與喜好,我也只准你對我表現正確的情緒。由於我的苦與樂全掌握在你手中,所以你不許對我表現任何負面的情緒,更不準怪我,因為這些都帶給我痛苦,使我心裡不安全。跟你在一起時,你必須按照我的意思做,使我快樂。如果我覺得痛苦,我便會怪罪於你,並千方百計地要改造你。

脫出惡性循環

前文所提這位男主角對他所深深愛上的三位女性也是如此,開始進入愛情關係,處在“甜蜜共生”的狀態時,只要對方嫣然一笑,他心中所有的愁苦便一掃而空,洋溢著滿足的幸福感,但是當愛情麻藥漸漸失效,發現自己所有的努力都無法使對方快樂起來,對方不再像過去一樣帶給他甜蜜和幸福的感覺時,他心中受騙的感覺便油然而生,心想“我仍是與以前一樣待你,為何你變了一個人,不再是當初那使我感受到愛的你了?”事實上,這些心靈受傷,卻被他愛上的三位女子,也有跟他幾乎一樣的心理感受。會痛痛苦苦地分手是因為當雙方內心重新受傷時,失望便轉為憤怒,都開始用高壓、冷戰、攻擊、批評等方式來向對方“討債”,要改變對方,逼對方先付出愛。不幸的是攻擊只會導致反彈,讓自己更覺對方變心,由此戰火愈來愈猛烈,最後只好分手。

其實以上所描述這個由甜蜜相戀到痛苦掙扎的心理過程是所有的情侶或多或少都會經歷的,而這種歷程在這類“強迫性重複”的個案身上表現得特別強烈而鮮明,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從臨床治療的角度來看,那些陷在強迫性重複中的人,若不經醫治,很少有人能自己從不斷重蹈覆轍的惡性循環中脫身而出。那麼,這些心靈受創的人要如何才能得醫治呢?讓我們留待下期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