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隴南乞巧節:揭示了多年前生活在這裡的女孩,有怎麼樣的社會地位

許多年以來,西北師範大學教授趙逵夫一直傾心起源並流傳於隴南市西和、禮縣一帶的乞巧文化,是研究隴南乞巧文化的權威專家。

隴南乞巧節:揭示了多年前生活在這裡的女孩,有怎麼樣的社會地位

零八年六月份,西和縣的乞巧節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隴南乞巧節:揭示了多年前生活在這裡的女孩,有怎麼樣的社會地位

從歷史中走來,今天的隴南乞巧,是集信仰崇拜、詩詞歌賦、音樂舞蹈、工藝美術、勞動技能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節日民俗文化活動,活躍在西漢水流域的近20個鄉鎮、300多個村,經常性參與的有50多萬群眾,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女兒節”。乞巧女兒夢,承載著隴南千年民俗文化的歷史記憶,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引領著家庭美德和良好家風的培育養成,描繪著廣大女性自覺奮爭的多彩畫卷,展現著巾幗不讓鬚眉的責任擔當,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和現實意義。

隴南乞巧節:揭示了多年前生活在這裡的女孩,有怎麼樣的社會地位

放在更大的背景下去考察,趙逵夫的父親趙子賢先生於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組織編著的《西和乞巧歌》,成為隴南乞巧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載體。一三年8月份,在北京舉行的中國(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論壇上,有專家捧讀《西和乞巧歌》慨嘆:“趙子賢先生是中國乞巧文化研究之父”。

隴南乞巧節:揭示了多年前生活在這裡的女孩,有怎麼樣的社會地位

得知第十屆隴南乞巧女兒節即將於8月10日在西和縣拉開帷幕,趙逵夫高興地說,隴南乞巧是祈求技藝、智慧、美德的女兒節,是爭取家庭、社會地位和幸福美滿生活的女兒節,姑娘們通過一年一度的乞巧節,不僅僅學會了詩歌寫作、唱歌跳舞,也提高了生活水平、生產能力,提高了知識面,對生活、社會、國家與自身的命運有了越來越深刻的認知。可以說,乞巧節是未婚少女具有傳統性的學校,是真正的女兒節。

隴南乞巧節:揭示了多年前生活在這裡的女孩,有怎麼樣的社會地位

他提出,現在在中國,女子和男子平等。但是,放眼世界,目前還有很多地方存在男女不平等的問題,存在婦女權益受到侵害的問題。所以說,中國乞巧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世界意義。中國乞巧文化裡面蘊含著推動世界婦女權益保護的中國智慧和精髓。

隴南乞巧節:揭示了多年前生活在這裡的女孩,有怎麼樣的社會地位

同時,千百年來,它還同古代禮俗之間有著難以割捨的關係。從這些乞巧歌可以得出,女孩子們對當時壓迫婦女的封建禮制表現出強烈的反抗,對社會現實表現出強烈的關心,歌中揭露社會黑暗,歌唱勞動生活。西和縣的乞巧節民俗被一些民俗學家譽為“中國乞巧文化的活化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