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三令五申不讓在職教師有償補課,而培訓機構卻越來越多?

享受陽光46572843


為什麼三令五申不讓在職教師有償補課,而培訓機構卻越來越多?

這恰恰說明了外面機構裡的教師主力還真的不是在職教師!


因為我孩子常年出入各種培訓班的問題,所以對這個行業多少有些瞭解,正規的有一定規模的機構往往都是由自己的一套學習體系的,所以對他們來說他們需要的不是在職教師來代課不需要“在職教師”的這個名號。他們會有自己的一套獨立的培訓體系以培養自己的“員工”上崗。對他們來說人員的配備是非常有計劃性的。


那些沒有固定場所、沒有固定師資的“機構”則不然。往往這種機構是在假期臨時批湊的,由於沒有足夠的、穩定的教師團隊,所以就會出現請在職教師代課的行為。個別機構會以“名師”、“在職教師”等作為招生宣傳的賣點。但是這種補課往往是“季節性”的,如果日常也能穩定生源,那麼這家機構也必然會走向正規化的。而一旦走向正規化,那麼它的人員建設自然就會提升上來了, 而對在職教師的以來也就會越來越少了。


“小作坊”補課就不好說了,這裡面有的可能乾脆就是在職教師辦的,有的可能是家長們拼課的,有的可能是創業初期剛剛開始起步的,還有的可能是類似於託管機構增設的增值業務等等。由於它比較小,本身的社會影響也不大,更加是多數人其實是很難找得到的,所以這塊是最容易收到禁令影響。但是由於它足夠的小,所以實際上也是比較難查的!


他們能比得上教師?

題主問的這個問題,我覺得不好說!

這得看你怎麼比較了!

在職教師中非常優秀的我見過,非常差的我也見過;機構裡的優秀教師我見過,機構裡的差勁的教師我也見過。

我覺得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你能不能在機構裡給孩子找得到優秀的教師,能不能在學校裡遇到優秀、超級優秀的教師,前者會因為個人(家長、孩子)的需求不同導致選擇上可能會遇到困難,但是後者卻不是很難,因為絕大多數在職教師還是很優秀的。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機構教育不是普通的教育,它其實更多的時候是“補充教育”,而這種補充從其性質上分了“補習”和“提優”兩類。很多家長不得不給孩子選擇的原因無外乎要麼孩子在學校學的不好(原因可能有很多),要麼孩子在學校學的很好感覺吃不飽。而學校教育是很難給不同能力的學生進行分層教育的尤其是小學這段時間。考慮到未來的“應試”,那麼大量的出現上培訓班的情況也就很正常了。


最後我想說培訓機構的增加或者減少是由市場需求決定的!有需求才會有市場, 當需求不在的時候這塊市場自然就會萎縮。為什麼很多教育質量一般或者比較差的公立學校上輔導班的會多於私立學校的?說到底教育資源滿足不了家長、孩子們的需求,那麼當這種需求產生了,學校不能給予的話,自然會出現去社會上尋求的情況。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它們之間其實是因果關係的,正因為國家三令五申不讓在職教師有償補課,所以培訓機構才會越來越多。

首先,國家的出發點是為了“減負”和“公平公正”,出發點是好的,這點毋庸置疑。

但問題是,有些時候,好心未必有好結果,好心辦壞事的情況很可能出現。

對於家長來說,都很清楚,不管你怎麼“減負”,自家孩子要是學習成績不好,就上不了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也就很難上好大學。

而上不了好大學,將來很可能找工作的時候就很被動,整個職業和人生都可能因此而不同。

你不要老拿個案來說事,總體而言,還基本上就是這個樣子。

所以,國家“減負”的結果 什麼呢?

就是本來應該學生在校內完成的作業或項目都被砍掉了。不準上了。

那麼,首先不幹的其實是孩子和家長,那老師,我能不能給你補課費,你給孩子上啊。

於是有人補課有人不補課,這下沒錢補課的家長不幹了,這不公平,老師不能收錢補課,你都已經拿了國家工資啦。

也還是有道理啊,所以,進一步規定,老師不能有償補課!嚴重的甚至開除!

嗯,這下沒有老師收費補課了。

可是,家長和學生的需求還在那裡啊,反倒因此顯得越來越強烈了!

有需求就有市場啊,於是,一大批培訓機構應運而生了,而且,越是“減負”,越是禁止老師有償補課,這些培訓機構的費用就越來越高。

一兩千都算便宜的了,幾千幾萬也不罕見!

以上,大家覺得有道理嗎?

有啥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馮起升


在職老師不讓有償補課,培訓機構卻越來越多,這之間沒有本質上的關係。

培訓機構越來越多是因為有市場需求,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要補課,或者看到別人家孩子要補課,覺得自己不補就落後了,於是到處打聽哪裡有靠譜的或者優質的培訓機構,然後就把孩子送過去了。這直接導致了培訓市場的繁榮。而且就目前的形勢來看,這樣的繁榮會越來越盛。對於很多家長來說,一旦將自己孩子送去補課開了頭,似乎就不能停了。

由於這樣的市場存在,而目前對在職老師的查處越來越嚴,所以很多培訓機構都開始培養屬於自己的老師。

前兩天在南京大學的某老溼的公眾號上,看到一則某大型培訓機構的招聘啟示。那則招聘啟示是針對於南大2019屆畢業生的。啟示上說,如果招聘被確認錄用,每月工作考核後,能保證年薪二十萬以上。

以前在我們的傳統概念裡,很少有看到南大學生出來當中小學老師的,如果有也是當大學老師。現在培訓機構大張旗鼓地到南大校招老師,說明他們鐵了心要打造更高層次的培訓,而且是看好了培訓這一塊蛋糕的。

而且,近兩年來,隨著網上授課的大面積推廣,培訓的蛋糕越做越大。不讓在職教師做,大的機構只有培訓自己的老師。這或許也是逼著培訓機構走上更正規的路。畢竟那些在校老師由於時間上的不便,還有一些老師因為自己有一份工作,並不把在培訓做的這一塊太當回事,再加上教育主管部門動轍就要查處,以至於讓培訓機構也處於兩難的境地。等他們把自己的老師都培養成優秀的團隊,也就不再受制於這一塊了。


蘇小妮


三令五申不讓在職教師補課,培訓機構必然越來越多。

說明培訓機構徹底把最大對手,在職教師幹掉了!這是好事!因為終於可以還在職教師一個清白了,同時也讓學生家長滿意了——可以花更大的代價給孩子補課了!

我看到有網友在別的回答下留言:“我家女兒沒有補課,結果怎麼都跟不上”。我來給你們說說為什麼?

這都是培訓機構“超前教學”惹的禍!也就是學校裡還沒有教的內容,補習班已經教了,其他學生自然就跟不上了!其他學生一看,便會更加恐慌,又會更加瘋狂的去補課!造成惡性循環!

這也是這次治理培訓機構的一個重要內容!

要想徹底治理補課現象,最好的辦法就是:發現在職教師補課,立馬開除!學生髮現補課,立馬開除學籍!亂世必須要用重典!這樣下來,必然風清氣正!培訓機構也必將死翹翹!真是笑話,做培訓居然能做成上市公司!不知道多少學生家長為這樣的公司買單啊!

怎一個“亂”字了得?


姑蘇講堂


有償補課其實就是一塊“大蛋糕”,無論是在職的、不在職的教師都想去分一塊,學習好的學生和學習不好的學生也想分一塊,只不過,學生吃的蛋糕是需要付錢的。

培訓機構越來越多,是因為家長有需求,即使在職的教師全都不補課了,但是,家長還是要把成績差的學生送到培訓機構裡,花著更多的錢,為孩子補課。

家長的教育觀念如果不轉變的話,教師的教育方法如果不轉變的話,培訓機構是永遠不會變少或消失的。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只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在職教師背上了黑鍋,孩子不會的知識,全都賴在教師的身上“課上不教”要孩子花錢”課下學“。

培訓機構的越來越多,還有部分教師的需求,即使自己不去辦班教課,學生在外面學得更多,自己相對就教得越輕鬆,何樂而不為呢?也有教師讓學生去外面補習班去學習的現象,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

究其最終原因到底是該怨家長、怨老師、怨學生還是怨培訓機構?


我是月亮姐姐Nancy,感謝友友們的精彩評論、熱情點贊、溫馨關注!(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月亮姐姐Nancy



1.國家向在職教師發放工資,屬於國家向在職教師購買其勞動行為並完成支付,故在職教師不得有償補課。若想有償補課,辭職即可。

2.培訓機構越來越多說明培訓市場越來越大。培訓市場線下在蓬勃發展,線上也在突飛猛進,簡直一日千里,培訓屆首富也由“中年大叔”新東方俞敏洪換成“80後小生”好未來張邦鑫。開滿大街小巷合法或不合法的各類機構倒也沒見餓著哪個。

3.拋開學前教育和成人職業培訓,我們單論k12 ,就包含文化課培優與素質教育兩大類。少兒英語,少兒奧數,少兒國學這些從其核心指向看也屬於文化課培優,當然文化課培優更是包含了學校課程的同步輔導答疑與提高。素質教育則主要是涉及音、體、美類別的興趣班以及少兒編程steam教育機器人教育等等。


4.一部分惶急的家長真怕孩子會像輔導機構百試不厭的宣傳語那樣“輸在起跑線上”,尤其是身在社會底層和中層的家長們愈加擔憂子女會如自己般生活不盡如人意,加上望子成龍的心裡訴求,所以給孩子報了多個培優班興趣班,以使孩子千萬能“跟上學習”,愈是大城市俞報的課程多,孩子天天奔忙,連假期也不得好好休息,真是可憐啊,倒不如農村的娃,輔導班想上就上不上父母倒也不過分強求。另一部分家長是根據孩子的需要以及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結合孩子的興趣給孩子選擇興趣班上上,對孩子不提過多要求,開心就好。

你看,哪裡有需求,哪裡自然有市場。存在即為合理。


化學可勁造


為什麼三令五申不讓在職教師補課,培訓機構卻越來越多?

一、不讓在職教師補課合法合情合理

從身份看,義務教育階段的公立學校屬於公益一類事業單位,教師工資完全由財政撥款,待遇參照公務員進行保障。既然擔任公立學校教師,就得服從國家規定,教師和公務員最大的優點就是穩定,最大的缺點就是約束多。要知道公務員也是不允許兼職的。

從工作看,如果教師同時在校外兼職,就會真的出現“課上不講課外講”的情況,就算該老師品德高尚、不存私心,也會影響正常工作,畢竟人的精力有限。

二、培訓機構越來越多是市場需求的產物

培訓機構屬於民辦教育機構,是對學校教育的補充。目前培訓機構主要有三類:一類是藝術教育、體育、科技等素質教育機構,;二是語數外等學科類教育機構,比如學而思、新東方、高斯等;三是一對一對家教類機構,比如學大、龍文等,還有一大批小機構。

大部分機構教學內容與學校教育是兩個系統,並非簡單性的學校教學內容的複習和提升。就那拿學科教育機構來說,奧數教學與學校數學基本是兩個體系,外語現在許多是外教教學,要麼使用英美原版教材,要麼就是使用新概念英語,語文則在走大語文概念。

培訓機構早期確實很多師資來自在職教師,不過這些年來已經越來越規範,基本上以自有師資為主。其實,不允許教師兼職,對培訓機構也是一種倒逼。目前大的培訓機構,基本上都是專職教師為主,如學而思、高思等。

存即合理。這些機構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家長和學生有教育需求。兩大原因,一是家長的教育焦慮,因為優質教育資源缺乏,從而造成了以超前教育為特徵的惡性教育競賽;二是學校分層教育不夠,難度偏低,好的學生吃不飽,導致許多家長不得不校外上輔導班,典型屬於被減負和快樂教育害了。

三、越是提倡素質教育的地方上輔導班越厲害

老杜有一個觀察,在經濟發達地區和城市,上培訓班的風氣要更盛。一方面,經濟越好的地方,家長有更多的收入可以投入教育,另一方面,這些地方倡導和貫徹素質教育理念更早。

為什麼貫徹素質教育越早反而補課越盛?不應該相反嘛?一方面,倡導素質教育的地方,興趣班會更多;另一方面,學校減負更狠,教學難度也低。但是高考指揮棒又不會考音體美,高考依然要進行殘酷競爭,怎麼辦?只能校外自己補,家長自己補。

不知道您認同老杜的觀點嘛?歡迎評論區留言交流!

最後,求贊求關注😄


杜圖圖大美育


2015年,教育部頒發了教師有償補課“六條禁令”,各地各學校有償補課戛然而止,教師也有所收斂。至此,各地培訓機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

時下,我們一所普通初中大門口附近就有數十家掛牌的培訓機構,小區內“黑班”更是無計其數。固然,三令五申不讓在職教師有償補課,為培訓機構提供了大量生源,減少了強有力的競爭。但培訓機構增多更重要的還是政策的鼓勵和社會大學生就業壓力所迫。最初的培訓機構,與其說是機構,不如稱其為“補課班”。就連全國最大的培訓連鎖機構新東方,其前身無非就是在職教師俞敏洪和同學兩個人開設的”補課班“。時至今日,禁止教師有償補課,最初的老師“補課班”,有的銷聲匿跡,有的老師下海繼續辦班,一部分發展起來,成為目前的大型連鎖機構。



作為一名教師,最初的“補課”都是無償的,義務的。當初,我擔任72名學生的班主任,語數外等主要學科任課教師為了幾個不及格的孩子,有的課間輔導,有的午休時間“補課”,像我們班主任通常把白天時間留給科任老師,只能是晚上放學時間“補課”,有的時候怕家長擔心,就到學生家裡義務“補課”。在那個時候社會“補課班”根本沒有市場,後來老師義務“補課”逐漸走向“有償補課”,社會培訓機構開始出現了,不過授課老師在職居多。今天,在職教師有償補課被禁止,大量大學生湧入培訓機構,成為授課“骨幹”教師。由此不難看出,政策性扶植培訓機構,更多的就是緩解社會就業壓力。


當下,社會培訓機構愈來愈多,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市場需求,家長需要。如今,中高考指揮棒不停的旋轉,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越來越高,加之現今教師有償補課不成了可觸碰的“紅線”。社會培訓機構在此時此刻日益壯大,自然見怪不怪,不足為奇了。前日,各部委開展聯合整治行動,其根源就在於培訓機構越來越多,良莠不齊,導致市場混亂。更多的家長花費“天價補課費”,結果孩子並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太多的問題,過多的糾紛,再不整治,恐怕後果難以想象啊!


俺油菜


劉飛老師認為,正是由於國家三令五申不準在職教師補課,才使得培訓機構越來越多、越做越強。

從法律層面來看,不準在職教師補課缺乏法律依據

知名時評人熊丙奇曾經說過,教育部門規定教師不得在課餘時間從事有償家教,嚴格說來是缺乏法律依據的。我國《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教師法》都沒有對教師8小時之外的時間做出規定,教師是有權自由支配自己的休息時間的。

在工作之外的時間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報酬,這並沒有什麼不妥。如果要把補課定義成違法,是沒有任何法律依據的。

只是在這個過程中,有些教師做的不夠厚道。課堂上不講留著培訓班上有償補課,道德敗壞,誤人子弟,真是給教師抹黑。像這樣的老師確實該剔除教師隊伍。

所以,並不是像題主說的那樣,補課的老師都不是好老師,看待這個問題不能總帶著有色眼鏡。

很多在職教師並不太願意補課

教師在經過幾輪漲薪過後,雖然還是很清貧,但工資也還夠用。再加上教育部出臺了禁止補課的相關文件,很多教師還是不願意冒風險,況且補課工資也不太高。

以劉飛老師為例,自從從大學畢業工作後,一直擔任高中班主任工作。平時工作時間較長,難得的週末都希望能夠休息一下。誰還想去補課呢?

補課市場大,教育機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中國的教育是功利的。所有的家長都希望孩子的成績好,並且也逐漸有了參加補課的經濟條件,補課市場進一步擴大。

教育部下發《嚴禁中小學校和在職中小學教師有償補課的規定》後,很多在職教師已經退出了補課市場,這進一步促使培訓機構的做大做強。越來越多的培訓機構發展壯大,並且已經上市。


所以,現在的教育機構基本上都是職業化的,上課的老師也基本都是培訓機構的專職教師。

劉飛老師不評價這種現象的好與壞,只是希望有關部門也加強對教育機構的監督與約束,能夠讓孩子們學到真本事。確實,中國的教育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所有的老師、家長、學校都還任重而道遠。


此文旨在學習交流,不當之處歡迎批評指正。格物致理,知行合一。我是劉飛老師,與你一起探討教育,體驗學習的樂趣。


劉飛老師


讓不讓教師有償補課,培訓機構都會越來越多。這兩者之間本來就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

除了像高考復讀這樣的極少數領域,培訓機構只是對學校教育的補充,他們不可能替代正規教育機構,他們的老師也就沒必要跟正規學校去比較,畢竟二者針對的教學內容和教育形式都有很大的差別。培訓機構的教學主要體現在培優和補差兩個方向,更多強調個性化的查漏補缺和專題強化,學校的教學是針對全體學生的,課堂上通常只能照顧到中等水平的學生。

所以從個性化教學的角度來說,課外培訓基本可以算是剛需。學校教師沒有辦法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因為他們沒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我教書的時候,能夠重點關注到的往往是班裡特別優秀和特別差的這兩極,中間層次的學生基本就隨大流。你去問問在職的老師,這基本就是他們的工作實況。但中間層次的孩子其實可塑性很強,你抓緊一點並幫他們改進學習方法,慢慢就會上升;如果不管不問,任他們受一些不良影響,方法也得不到改進,慢慢就會往下掉。上過學的對此應該有親身體會。

就算你讓老師可以有償補課,也依然解決不了這個問題,他們精力本來就有限,有償補課你拿人錢財,付出的只會更多不少,那學校那頭又怎能顧得上?所以禁止在職教師有償補課是很有道理的,不僅僅是對不補課的學生不公平,也是要保證老師把主要精力用在學校教學上。從我的體會看,如果老師足夠負責任,學校裡的工作已經忙不過來了,哪還有功夫去長時間有償補課!

所以培訓機構越來越多,是因為需求越來越多。社會在發展,大家對生活品質的要求都在不斷上升,以前有輛自行車就是富人,現在開四個輪的也未必是有錢人。生活水平提高了,對子女的教育要求會跟著上升,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要求高了,需求自然會多樣化,可是傳統學校還是幾十年一貫,滿足不了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培訓機構當然就會出來滿足這部分需求。

培訓機構當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大家對培訓機構的不滿,更多的是對教育公平的不滿,對學校進步緩慢的不滿。就算你關掉所有的培訓機構,不也就是把家長們逼到請家教的地步麼?負責任的家長,總不可能任由自己的孩子學習不好或者有潛力不能發揮而不管不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