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齊秦爭霸—“一怒而諸侯懼”大格局

張儀到了秦國,從秦惠王這裡瞭解到秦國的真正實力後,發現自己來對了地方,很好,既然是這樣,那麼,就按照秦惠王的意思,給秦國制定一個追求最佳結果的戰略。什麼叫做追求最佳結果的戰略呢?就是說,最後會讓秦國變的一家獨大,其他每一個國家都比它弱的多的戰略。

齊秦爭霸—“一怒而諸侯懼”大格局

不久他就拿出了這個戰略。這個戰略的內容是什麼呢?根據史書記載,張儀自己是這樣來概括它的:“以秦韓與魏之勢以伐齊楚。”看上去很簡單,很容易理解,秦國有兩個盟友,韓國和魏國,也有兩個敵人,齊國和楚國。秦國的計劃是聯合韓國和魏國,攻打齊國和楚國。

齊國就不用說了,齊國是當時的最強國,自然就成為秦國最大的對手。問題在於,秦國為什麼要把楚國也當成對手呢?根據常理,齊國很強,秦國應該聯合儘可能多的盟友,同時儘量地孤立齊國,這對秦國才是最有利的形勢。楚國現在和齊國是敵對關係,秦國逼著第二強國楚國和第一強國齊國從敵人變成盟友,聯手來對抗自己,顯然會增加獲勝的難度,這種做法明智嗎?

齊秦爭霸—“一怒而諸侯懼”大格局

民間傳說中,因為張儀在楚國受到過虐待,所以他要想方設法的欺騙和報復楚國。連張儀自己可能也這麼說過以減少各國對秦國真實用意的關注。張儀不是公孫衍,他不會讓個人恩怨來影響國家政策的制定,國家政策決定著國家利益,個人恩怨和國家利益相比又算的了什麼呢?張儀之所以決定攻擊楚國,理由在其他地方。

楚國的戰略目標是什麼?維持平衡。秦國的戰略目標是什麼?打倒競爭對手,由自己來獨霸天下,這會嚴重的破壞平衡,楚國和秦國的目標因此發生了根本性的正面對撞。就憑這一點,無論秦國做什麼事,都很難去化解雙方的矛盾衝突。

齊秦爭霸—“一怒而諸侯懼”大格局

秦國和齊國距離很遠,秦國率領聯軍攻打齊國的時候,背後會留下長長的交通運輸線路,位於側面的楚國一旦決定和秦國為敵,它隨便選擇一個地點攻擊這條線路,都會是對聯軍的重大威脅。加強對這條線路的防守?那會需要浪費大量兵力,而且是一種很被動的做法。

楚國也很容易選擇它的參戰時機。當齊國即將被打敗的時候,就是平衡馬上將要被打破的時候,也是戰鬥最激烈,雙方軍隊最精疲力盡,最難抽出手來的時候,這時楚軍以逸待勞的進入戰場,從側後進行包抄,和齊軍一起夾擊聯軍,可以把它的優勢發揮到頂點,對聯軍來說,這將是一場災難。

齊秦爭霸—“一怒而諸侯懼”大格局

所以,秦國不僅需要打擊楚國,而且還要在打擊齊國之前先打擊楚國,至少要打到它只剩下防禦的力量,沒有進攻力量的時候,才能把注意力轉移到打擊齊國這件事上。

秦國的目標是達到最佳效果,這就意味著秦國不可能放過楚國這個第二強國。還有,由於緩衝國的存在,韓魏和齊國的矛盾很小,它們對攻打齊國的興趣不大。但是楚國和韓魏的關係是緊張的,把楚國加入敵人名單,也有利於秦國爭取韓魏的外交工作。

可見,張儀把楚國當做敵人有著充足的理由,是他對戰略前景進行冷靜思考的結果,這和他的個人恩怨一點關係都沒有。

關於敵人的部分講完了,下面再來講講盟友的部分,這部分比較容易理解。韓魏的位置位於天下的中央,是四通八達的交通中樞地帶,齊國和秦國一東一西,遙相對峙,被遠遠隔開,秦國必須在韓魏的幫助下,通過韓魏的領土才能打的著齊國,所以秦國必須爭取韓魏成為它的盟友。楚國和秦國是接壤的,秦國可以打的著它,但是有了韓魏的幫助,通過它們的領土,秦國可以更方便的去打擊楚國。另外,秦國一個國家對付不了齊楚兩國,它也需要借重韓魏的軍事力量,加強本方的實力。

齊秦爭霸—“一怒而諸侯懼”大格局

張儀的戰略就這樣結束了?從已經介紹的內容來看,如果張儀的計劃順利進行下去,最後的大戰將形成秦韓魏對齊楚,三對二的局面,秦國這一方在國家數量上佔有優勢,但是韓魏都是中等國家,楚國則是比較強的國家,秦國一方的優勢應該是不明顯的,這只是一箇中規中矩的戰略,那秦惠王把張儀請來幹什麼呢?這樣的戰略,秦惠王自己都制定的出來。

還沒有結束,戰國七雄一共有七個國家,上面的計劃中只提到了五個國家,還有兩個國家,燕國和趙國沒有涉及,作為一個戰略家,張儀會把兩個七雄中的國家給遺忘了嗎?顯然不會。上面的內容只是張儀能夠公開說出來的部分,還有不能公開說出來的部分。請注意,即使是能夠公開說出來的部分,張儀也不是一開始就把它們說出來了,而是等到後來才說出來的,至少也要等到齊威王去世之後才能說,不能給齊威王提供猜測秦國意圖的任何線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