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四千字長文剖析:金融行業大洗牌,轉型還是退出?

金融將不復存在,科技賦予的金融能力將取而代之

本文由吳文雄先生於2018年5月16日參加第二十一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2018中國金融論壇”發表主題演講內容整理。

四千字长文剖析:金融行业大洗牌,转型还是退出?

2018年,互聯網金融甚至科技金融都處於一個巨大的轉型期。監管對整個行業的指導性政策,其實是在推動行業向縱深變革。那麼,互聯網金融以及融科技企業如何把握行業未來發展方向?

互金行業大洗牌,轉型還是退出?

行業內大量企業身處漩渦之中,一些大企業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也有金融機構還在繼續向科技金融縱深發展,尤其是傳統金融機構。這就是所謂的不確定性。

2012年,出現互聯網技術概念的時候,馬雲說,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今天來看,傳統金融所謂的資產優勢,在過去幾十年、十幾年建立起來的行業壁壘,很快被互聯網優勢所取代。下一步整體的行業,到底往什麼方向發展?互金企業及科技金融企業應該謀求轉型還是果斷退出?

規模較大的P2P平臺,開始將資產規模進一步壓縮以符合備案要求,這其實是自我求生存的一種方式。在我看來,從整個行業來講,依舊存在重大機遇。

伴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已經深入到每個人的生活裡邊,儘管過去監管滯後帶來了一些問題,似乎表明互金行業其實不應該存在。但今天再看互金行業正向合規不斷靠攏,2013年的模式不斷洗牌。最近出臺的監管政策也在不斷強化互金行業,比如網貸備案,讓互聯網金融很多業務交易模式,不斷被監管踢出桌面,也出現了很多問題,但這些問題在交流過程中並沒有讓行業消失。

所以說,儘管中國有幾千家信貸平臺就消失了,但當前的行業洗牌,意味著這個行業裡面還活著大量從業者,在資金端依然存在大量用戶,這個行業依舊存在巨大的機遇。誰能夠獲得船票,誰能夠讓這種業務去進行創新。無論在哪個時代下,金融作為社會運營的工具,是不可或缺的。

四千字长文剖析:金融行业大洗牌,转型还是退出?

即便在國際上,在2015年-2018年嚴厲的監管情況下,科技金融行業依舊實現了巨大突破。至於說未來路在何方,行業建立了協會,還有各種機制,也承載著很多鎮痛,但行業依舊在穩健的成長。

過去幾年,互聯網領域發生很多技術革新,出現了很多模式創新,一時之間興起,又一夜之間消失,但沒有哪個領域因為出現間歇性停滯而消失。科技金融深深影響著每一個個體,讓生活變得更加便利,讓金融機構之間企業融資、個人理財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行業內很多從業者對科技金融領域很糾結,但是這個行業,是沒有辦法快速退出的。這不像醫療領域,醫療深度服務一個領域的用戶,比如一個病人的健康,需要雄厚的資金,強大的品牌,在這個過程中其實是可以輕易退出。

監管細則一拖在拖,所謂行業休克是不存在的。自2015年7月18日人民銀行等十部門發佈出臺《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開始,互金行業就有太多的衝突和矛盾。其實,這是我們整個行業從業者的機遇,依舊需要通過不斷的創新,等待時代發展給予的機會。

互金遭遇瓶頸,倒逼從業者創新突破

總結互金過去幾年發展,越來越成熟的互聯網金融模式正在形成,最早期只有P2P,現在有貨幣基金理財產品、互聯網資本及互聯網保險,還有很多權益類產品;百花齊放般出現很多好的公司,都在這個領域構建基礎框架;互金企業對機遇的拿捏和把握也越來越成熟,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供應鏈服務空間前所未有;區塊鏈呈現爆發性增長,無論是數字貨幣層面還是傳統應用場景發展,都給金融賦予更新的元素;大量的技術在被應用,被實踐,被創新,被整合。

四千字长文剖析:金融行业大洗牌,转型还是退出?

過去幾年出現的機遇是非常難得。過去叫互聯網金融,今天都在說科技金融或者金融科技,這是一個相互融合的過程。如何運用技術手段來完善產品,這是當下互金企業必須面臨的選題。過去,監管機構可以通過監管條例約束行業,那隻不過是因為不願做這個業務。互金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手段,做一些傳統金融機構不願意做的突破性發展。

當前,互金遭遇瓶頸,倒逼從業者進行新的突破,而不是僅僅根據監管條例要求,自治或者備案。根據各種約束條款,行業定義的範圍就越來越小,這也是金融的本質,一是風險定價,二是服務實體。如果不能服務實體,行業泡沫會越堆越高,遲早成為社會的難題。

無論從國家層面還是經濟層面,都需要越來越多的企業服務,越來越多的公司,提升效率,改善用戶的服務體驗,滿足社會小的圈層較小的金融需求。中小微企業的增長需要大量具有科技含量的產品和服務幫助他們在社會體系內形成良好的循環和運作。互聯網過去五年裡不斷套利,當這種套利越來越高的時候,大量企業通過互聯網造成的社會危險,使得社會運營成本越來越高。如何使互金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效率更高,交易成本更低,使中小微企業引用金融服務成本更低,這是就是技術才能解決的問題。

科技金融行業越來越傾向於利用豐富的場景產生的數據做資產定價。這一點,是所有金融機構都應該去花大力氣去構建的框架,即通過數據來進行相應的風險處置,而非過去單純的貨幣流通,通過資金的流動覆蓋風險,覆蓋下一個接盤機構。當前,如何打造一個高效率,又符合使用場景和金融場景的用戶數據體系,是每一家金融必須利用科技手段才能實現的。如果今天哪個公司還在用人海戰術做線下風控,我相信它的風險一定會在某一天集中爆發,因為在交易環節裡面,人最不靠普。

如何規避人所產生的信用風險,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可以幫助金融機構完善數據質量,提升資產質量,更好幫助企業進行風控,幫助資金匹配用戶。同時,技術的應用,可以讓科技金融企業獲客成本更低,用戶的使用成本更低。

過去,銀行需要花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做大量的廣告來獲客。今天,在一些特定應用場景下,上線一款非常簡單易用的產品就可以做到,比如社區掃碼,應用場景非常簡單明確,而且數據可以留存,這是區別於傳統的非線上科技金融能夠賦予金融的一個動能。

未來,科技賦予的金融能力將取代金融

過去,金融就是金融,是一個封閉的圈子,是由中國最高金融管理者和一群智商極高的金融從業者進行管理。現在,大量而廣泛的場景,以及非常多的民間資本,以及技術公司,無論是理財產品,還是銀行發生的交易,都同處於同一個生態圈,使得過去從北京向深圳傳遞一張匯票至少需要一週,但現在瞬間就可以完成。

從PC到互聯網,從互聯網到今天,端對端的連接,每個個體實現數據連通,這種組織形態,無論對產品結構設計,還是對整個組織體系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讓金融科技成為未來主流。

未來,將沒有金融,只有科技賦予的金融能力;每一家機構,都可以提供相應的服務,即便沒有認證的機構,也可以把自己的能力輸出給金融機構,來完善它的金融體系。而這種現狀,從最傳統、最高度、頂尖的支付,到融資再到銀行理財,越來越多互聯網企業,通過理財,通過非常豐富的應用場景,不斷完善應用體驗,讓周圍的居民能有更多機會接觸金融。上海是金融之都,但過去在當地很多人的印象裡,金融是一個非常高端的詞彙。而今天你的朋友可能到處講,他在買什麼樣的理財產品。

科技正在改造著傳統金融,我相信這不僅是政策的影響。金融的發展,更依靠科技來實現,而不是靠監管釋放讓金融機構獲取越來越多的機會。請相信。技術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去年區塊鏈概念還只停留在少數人的嘴裡,今年就有很多人大面積購買比特幣。儘管區塊鏈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但是區塊鏈和金融本身和行業本身的應用最後都會折射過來,讓金融得到更大的空間以更好的服務工作企業和個人。

新的大數據採集技術在不斷完善,會應用到技術裡邊,比如說生物識別技術,現在可以通過指紋操作,未來語言識別能力會為整個金融體系帶來變化。

雲計算的交易成本越來越低。人工智能的技術應用都會建立信用體系,幫助科技金融企業更好地建立場景,服務好用戶。

中國金融科技的應用還在起步階段,很多已經很成熟的應用並沒有得到發展。我們身處特殊的市場,身處中心化的體系。以後,金融科技會改造整體金融業務體系,這裡有巨大的活力空間。從融資層面看,偏向於技術性的融資也呈現巨大的增長空間,科技金融企業可以藉此獲得巨大的提升空間。

很多應用場景,都會因為技術的改造得到巨大提升。很多企業都在幫助傳統銀行和券商做一些業務,從對結構產品的規劃,到第三方提供的服務,再到跨境支付的產品,都有第三方公司或者是非傳統金融機構提供技術支撐。比如電子合同這種風險的防範,就是在技術的引領下實現的巨大能力的提升。

在資產端,有三類企業會因金融科技發展實現巨大提升。一是P2P,最早期完全被理解成非法集資的工具,而現在,技術能夠更好地幫助P2P成為潮流。二是消費金融服務會有更廣泛的應用場景和空間,具備場景的企業幫助用戶完成畫像,最終形成數據庫來幫助金融機構實現放貸。三是供應鏈金融,因為有了新技術的應用,使得上游和下游企業產生非常密切的數據往來,能夠以低成本的方式通過金融機構完成融資。

在資金端,從過去的櫃檯交易到今天通過移動互聯網就能實現,還有數據的來源,降低了金融機構整體風控門檻,而金融體驗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得到更好的提升。此外,支付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比如說跨境支付使得大量跨境貿易的交易能夠瞬時間完成,過去多國與多國之間的貿易存在多重門檻,而現在通過金融科技可以幫助很多企業跨過這些門檻。

不難理解,整個科技技術對金融行業的改造正在進行中,不會因為政策的變化而停滯不前,反而會加速金融機構倒逼金融體驗。備案為什麼會被延遲?過去的延遲可以理解成行業存在很高的門檻。但今天為什麼會延遲?因為有能力提供金融服務的機構,可以輕鬆獲得它想要的市場。同時,因為新技術被應用,讓過去中心化的行業結構崩塌,金融機構能夠通過自身的能力實現,也就是所謂的“脫媒化”。

我認為,未來五年,科技金融行業就如同過去野蠻生長的互聯網金融一樣。之所以會出現政策時期,是因為技術在發展當中的歷史必然性。下一階段,技術推動產品創新,服務創新,讓體驗更好,用戶的選擇更豐富。這是一種全新的業態,這是整個行業的新篇章,這是整個行業非常大的市場藍海,我們要看到因為技術賦予金融行業的新功能帶來的新期望。

====金融街日報出品====

金融街日報(微信ID: FSTChina)

有趣、有料、有嚼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