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太子胤礽被廢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居源月穎


向敬之

太子胤礽兩次被廢,主要是康熙帝感到了自己的人身安全受到了胤礽的威脅。

康熙實施漢人的嫡長子皇位繼承製,加之對太子胤礽的放任,如默認索額圖“懷私倡立”與皇帝並肩的太子儀注,導致太子成年前後,已發生激烈的皇儲矛盾。胤礽自身能力出眾,但由於康熙的遷就包容,越發“肆惡虐眾,暴戾淫亂”,作惡多端,大失人心,遭到了同樣受到康熙重視的其他年長皇子的圍攻。

胤礽第一次被廢,為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長子胤褆向出巡返京的康熙密報(皇十三子胤祥應該參與密報),太子夜窺皇父動靜,意圖不軌。帳殿夜警,使康熙聯繫到途中皇十八子病危,作為哥哥的胤礽漠不關心,感到了胤礽對自己的生命威脅。康熙勃然大怒,決意廢儲。

當胤礽聲辯絕無弒父之心後,康熙又後悔了,迫於壓力廢儲後,又力排眾議復儲,把關係國本的立儲大事視同兒戲。胤礽被複儲,但暴戾性格不改,荒唐事情不斷,甚至說出了天下哪有四十年太子之事。

康熙五十年,安郡王馬爾渾病逝,太子親信、步軍統領託合齊違反規定,召集部分滿洲八旗中下級武官飲酒,被人舉報意圖不軌。

皇太子在策劃逼父皇儘早讓位之事,被反太子集團發酵,導致康熙於五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巡視塞外回京當天,即向諸皇子宣佈:皇太子胤礽自從復立以來,以前的狂妄還未消除,以至於大失人心,祖宗的基業斷不可託付給他。此次,太子胤礽徹底被廢。

至於《雍正王朝》中,胤礽與康熙的寵妃鄭春華有私情,那都是杜撰。康熙后妃成群,但無鄭氏其人。胤礽平日行為恣肆,淫亂放蕩,身邊不差女人,除了不受重視的太子妃瓜爾佳氏外,還有側福晉、庶福晉和媵妾十餘人。他最愛的,當是給他生了二子二女的側福晉李佳氏。同時,康熙安排左都御史王鴻緒密查,胤礽經常派人至蘇州購買童男童女。胤礽有戀童癖,又豈會鋌而走險去勾搭庶母。


以禮觀書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胤礽這個人。


其實真實歷史上的太子胤礽還是有一定底子的,身為清朝乃至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經過公開冊立的皇太子,無可否認,胤礽本身也是耀眼的存在。其母親是賢良淑德的典範,是孝莊太后欽點的皇后唯一人選,遺憾的是最後因難產而死,才21歲。


因此,康熙格外的照顧胤礽,給他最好的教育對他也格外的偏愛。


他六歲開始跟李光地,熊賜履上學。十二歲的時候就可以熟練使用滿蒙漢三種語言,並精通馬術,四書五經也基本都熟讀了。因此太子胤礽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總體來看,治理國家方面還算很合格,但在父子相處方面,胤礽屬實是有所欠缺。諸如胤礽十八弟從病重到病死,胤礽沒有表現出絲毫的難受和心疼,被父親康熙稱作薄情寡義。


另外,當時康熙年事已高,大家都擔心康熙因為喪子之痛而病倒,胤礽不但沒有做好兄長的事情,連兒子應盡的責任都沒有盡到,他沒有安慰父親而是每晚都去窺視,偷偷的看康熙怎麼樣,意圖很明顯,就是希望父親康熙病倒一蹶不振然後駕崩,自己順利繼位。從他的做人方面來說,胤礽薄情寡義十分心機陰險,對於手足的死無動於衷,就連對父親康熙也是不安好心,白瞎康熙的疼愛。

胤礽兩次被廢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康熙是當時的皇帝,太子胤礽是一國之儲君,皇帝的接班人,看似光鮮亮麗,實則危險重重。兩人的政治關係也很微妙,處理不好就是一場災難。皇帝當久了會危險,更何況胤礽當了三十六年之久的儲君。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太子在儲君之位待久了,不可避免的要發展自己的勢力集團,這樣一來,就會形成兩個權力中心,最高統治者皇帝當然害怕晚節不保,自然要打壓,所以矛盾就這樣出來了。太子胤礽久居儲君之位,影響了康熙的最高權力,形成了兩個對立的權力中心,而且太子品德又不太好,讓康熙一次次寒心,這是康熙第一次廢他的根本原因。


胤礽還有一群牛掰的兄弟,也是對皇位虎視眈眈。康熙立胤礽為皇太子後,又冊封諸多成年皇子分別為君王和貝勒,參與國家政務,分給他們權利,想讓他們互相牽制。但事實並不是這樣但,他們有權有勢後,加劇了與皇太子的矛盾。他們各自早已形成了幾個政治集團。他們之間的爭鬥,不是爭奪表面的錢財而是皇位。


康熙帝第一次廢掉皇太子的舉動不僅沒有制止這種爭奪,反而讓一些皇子看到了希望,因而儲位之爭更為激烈。


康熙深惡皇子結黨,內外勾結,心懷鬼胎。太子儲位空缺,諸皇子越來越不像話,促使康熙帝認識到有必要把這個缺位補上,好切斷諸子爭儲之路。思前想後,最後不得已考慮用嫡長子這一套體制,於是康熙也很無奈,只好將胤礽重新請回江湖, 實際上,康熙重新認識到胤礽的罪名原多不實。 康熙四十八年正月二十二日,皇太子胤礽被複立為儲。


皇太子雖復立,但原有的君儲矛盾並未解決,好景不長,很快就又出現了新的問題:胤礽勾結大臣,藉助手中的權勢,保奏康熙儘早退位,這種作死的行為,讓本就氣不順的康熙更是勃然大怒。導致皇帝與儲君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嚴重,終於又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於是,康熙再次廢黜他的太子之位,並將他圈禁在鹹安宮中。就這樣,胤礽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一手好牌打的稀爛。


人生大起大落有時難免,但不知悔改才是你一落不起的根本原因。


納蘭婉兒


太子是個特殊的存在,作為儲君,他既是君也是臣,不做太子怕當不了皇帝,做了太子怕沒命當皇帝。但是太子之位的吸引力實在太大,就像河豚肉明知道有毒也要拼死吃,都以為自己是好廚子。



不光康熙皇帝的太子,大抵所謂雄才大略皇帝的太子,特別是首位太子結局一般都不會太好。就說說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按照史記的說法,秦始皇的太子應該是皇長子扶蘇,因為看不慣父親的做法提了點意見,就被老爹趕到邊疆去帶兵。最後被弟弟搶了位置還丟了一家人的性命。漢武帝的太子劉據最慘,被父親逼得造反,然後幾乎被漢武帝滅了九族。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擔心被弟弟搶了位置企圖發動政變,很顯然他沒有他爹的能力和運氣,最後被太宗廢了,在這裡我要插一個曾經一日殺三子的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靠著兩次宮廷政變上臺,所以對太子的超然地位很敏感,他的首位太子李瑛和鄂王瑤、光王琚一起被賜死,也就是歷史上說的“三庶人事件”。之後李隆基立了後來成為唐肅宗的李亨,李亨的太子當的是戰戰兢兢,壓力山大,年紀輕輕就頭生白髮,最後僅僅比玄宗多活了幾個月。宋太祖一直沒有立太子,在這裡不做討論。

咱們說回胤礽,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被正式冊立的太子,在初期和康熙的相處還是非常好的,康熙也給了胤礽很大的權利,但隨著太子威權日盛,逐漸就對康熙的皇權產生威脅,有一次祭天,按照禮儀只有康熙皇帝能在殿內主祭,作為太子的胤礽只能在殿外帶著諸皇子和大臣在殿外隨祭,但是禮部官員為了討好胤礽竟然將太子的跪墊和康熙的並排放在墊內。康熙看到後,十分不快,命禮部將太子的跪墊移出大殿,結果禮部的官員竟然要求將這一命令寫入《起居注》,以便日後留證。明顯的是在向太子示好,首鼠兩端,康熙大怒,祭祀後嚴懲了禮部官員。



再加上其他事情,康熙和太子關係日漸緊張,其他皇子看到太子失寵,就上躥下跳,詆譭太子,希望能取而代之,特別是皇長子。在康熙面前詆譭太子,並且添油加醋,但是康熙深信不疑並認為皇太子的行為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實際上就是認為太子要搶班奪權。

太子隨康熙至塞外出巡,返京途中,父子矛盾激化,甚至當面言語失和,之後康熙發現太子夜晚靠近他的帳篷,從縫隙向裡面窺視,估計是太子回去之後感覺自己行為有失,想向康熙道歉,又怕皇帝怒氣未消,所以想看看情況,結果康熙便立即懷疑太子可能要“弒逆”。太子也隨即被廢。之後復位,矛盾還是不可調和,太子再次被廢。




所以太子被廢並非胤礽有多麼不堪,關鍵是權利之爭,皇權容不得任何人分享,即使是父子。如果不是這樣,康熙廢了太子就可以,沒有必要廢除太子制度,而改為秘密立儲制度。


醉美木瀆


康熙一共有四個皇后,分別是孝誠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其中前三位是康熙在世的時候冊封的,而最後一位是因為其子雍正繼位之後,而加封的,而我們所熟悉的宜妃,榮妃都並不是皇后。

第一個孝誠仁皇后,是赫舍里氏,是索尼的孫女,索額圖的侄女(康熙王朝裡是索額圖的女兒),而索尼是順治留給康熙的四大顧命大臣之首,而胤礽正是孝誠仁皇后的兒子,孝誠仁皇后難產而死。

第二個孝昭仁皇后是遏必隆的女兒,是鈕祜祿氏,但是她並沒有為康熙生下兒子。

第三個孝懿仁皇后,是佟佳氏,是佟國維的女兒,隆科多的姐姐,她也同樣沒有給康熙生下兒子,不過,有將雍正抱過來撫養。

由此可以看出,胤礽是康熙帝唯一的嫡子,所以胤礽的地位是最高的。

其實清朝的皇帝繼承製並不是嫡長子繼承製,而是立賢不立嫡長。

努爾哈赤立過長子褚英為太子,最後褚英被殺了,後來又立次子代善為太子,最後代善也被廢了,努爾哈赤死的時候並沒有遺命由誰繼承,最後是八子皇太極在眾人的推舉下繼承帝位的,可見太子反而不見好。

皇太極太子完全沒有立過,死得比較突然,他的長子豪格與他的弟弟多爾袞爭奪繼承權,最後呢,反而是皇太極較小的兒子順治帝繼位。

而康熙也是以皇三子繼位的,由此可見,大清的帝位繼承與嫡與長無關,更多的時候是立賢能。

但是康熙又不一樣了,他是一個從小就喜歡讀書的人,以他的才能甚至可以在科舉考試裡面力奪三甲,所以他就深受漢文化的影響,所以他就立了太子,而且他的兒子與子孫們都模仿明朝皇帝那樣,有字輩,有帶同樣偏旁的字。

胤礽的不幸在於,康熙的皇帝當得太久了,長達六十年,他當太子,也長達四十幾年,從一歲開始,一直到二度被廢,另外,康熙的其他兒子也都很優秀,比如皇長子,皇三子,皇八子,皇四子,皇十四子,所以才有九子奪嫡。

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大清皇帝的繼承,嫡長子的優勢並不那麼大,最終還是看誰比較賢能。

如果在其他朝代,比如漢代,明代,那麼嫡長子太子之位是很難撼動與廢黜的。比如劉邦的兒子劉盈,朱元璋的兒子朱高熾。


歷史簡單說


在清朝的歷史上,原本沒有預立儲位的制度,奉行的是“有德者即登大位”的原則。但是到康熙時卻一反常規的立了太子,而且是兩立兩廢,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康熙皇帝要立太子,還來了個兩立兩廢呢?

第一次立太子

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1674年6月6日),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因難產在生下兒子愛新覺羅·胤礽後離開了人世,這個從11歲就嫁給康熙、與康熙帝感情深厚的結髮妻子的死,讓康熙帝悲痛欲絕,為了對的起這個陪伴自己走過最困難的日子的皇后,在奏請太皇太后恩准後,康熙十四年(1675年)六月初三日,時年僅21歲的康熙皇帝打破了祖宗不立太子的規距,正式立胤礽為皇太子。



然而,這個皇太子卻讓康熙皇帝傷透了腦筋,一生兩立兩廢。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康熙要對太子兩度立廢呢?

第一次廢太子

出於對皇后的思念之情,康熙對太子胤礽是關愛有加。據史書記載,康熙皇帝親自教他讀書,六歲時又特請大學士為師教他學習。在康熙和老師的調教下,年幼的皇太子文通滿漢,武熟騎射,加上儀表堂堂,著實讓康熙十分喜愛。康熙帝還特意在暢春園西面為胤礽修了一座小園林,賞他居住,就連出巡時也時常命他隨侍左右。

然而,正是因為康熙對胤礽的寵愛,養成了他驕縱暴戾的性情,這些都讓康熙帝十分不滿。據史書記載,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帝在親征噶爾丹的歸途中生病,十分想念皇太子胤礽,特召他至行宮。胤礽在行宮侍疾時毫無憂色,康熙帝看出皇太子無忠君愛父之念,實屬不孝,怒遣胤礽先歸。康熙四十七年八月康熙帝出塞行圍,忽聞皇十八子胤祄病重,君臣均面有憂色,康熙帝親自迴鑾看視。九月,康熙的十八皇子死,時年僅八歲。而作為太子的胤礽對十八皇弟之死,毫無弟兄友愛之情,受到康熙的斥責。胤礽受到康熙帝的斥責之後,非但不反躬自省,反而嫉恨在心。在行軍途中,每夜逼近父皇所居的布城(幃幄),扒裂縫隙,鬼頭鬼腦地向裡窺視,不知意欲何為。這些舉動使康熙帝日夜戒備,不得安寧。另外胤礽平時對臣民百姓,稍有不從便任意毆打,其侍從肆意敲詐勒索,仗勢欺人,也激起公憤。康熙帝對胤礽的行徑無比氣憤,特令隨行文武官員齊集塞外行宮,勒令皇太子胤礽跪下,歷數其罪狀:"胤礽不聽教誨,目無法度,朕包容二十多年,他不但不改悔,反而愈演愈烈,實難承祖宗的宏業。"康熙帝邊哭邊訴,竟至氣倒在地,被大臣急忙扶起。康熙帝下令,首先懲辦了慫恿皇太子的官員,繼而又廢了皇太子。這次廢皇太子,對康熙帝精神上打擊很大,他六天六夜不能入睡。



第二次立太子

第一次廢皇太子胤礽後不久,皇三子胤祉向父皇告發胤禔用喇嘛巴漢格隆魘術魘鎮皇太子之事。康熙帝聞聽此事,當即派人前往胤礽住處搜查,果然搜出魘鎮之物,於是確信胤礽為魘鎮致狂。康熙帝弄清胤礽是被魘至狂之後,立即召見胤礽,問及以前所做所為,胤礽竟全然不知。康熙帝確信胤礽被害,群臣又紛紛建議復立皇太子,康熙帝經過反覆思想鬥爭,於康熙四十八年三月,第二次立胤礽為皇太子



第二次廢太子

第二次被立為皇太子後,胤礽並沒有吸取第一次被廢的教訓,反而在大臣中瘋狂結黨,培植親信,安插自己的人到重要位置上,企圖藉此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他越這樣做,康熙就越討厭他。與此同時,康熙的其他幾位皇子也都加入了奪嫡之爭,紛紛對胤礽落井下石,於是康熙五十一年,皇太子二次被廢。

由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太子胤礽之所以被兩立兩廢,完全是因為他不具有一個帝王的資質,且恃寵而驕,不聽教誨,目無法度,結黨營私以致失去了康熙對他的信任,正如電視劇中康熙所說“無奈所琢非玉”,為了祖宗的江山不斷送在胤礽手裡,康熙只有廢了他這個做了30多年的皇太子。


DJ你懂


題主所言應該指的是,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下詔第二次廢除太子。詔書說:....如此狂易成疾,不得眾人之心,豈可託付乎?故將允礽廢黜禁錮。太子允礽生於康熙十三年(1674年),時年38歲。縱觀太子允礽的一生,兩次被廢黜,恐怕康熙需要擔負一定的責任。

太子母親

話說順治皇帝臨終前,為康熙留下了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位輔政大臣。不曾想鰲拜居功自傲,嚴重威脅到皇權。老道的孝莊選擇了拉攏首輔索尼,結成政治聯盟,抗衡鰲拜。拉攏的方式是和索尼聯姻,迎娶索尼的孫女赫舍里氏(康熙四年(1665年))。


時年只有康熙12歲,赫舍里氏11歲。原本以為這一樁政治的婚姻,發展成了兩小無猜、青梅竹馬的真感情。《康熙起居注冊》記載來看:但凡赫舍里氏的忌辰,康熙當天破例不處理政務,前往祭奠。不見康熙對待之後冊封的皇后,可見赫舍里氏在康熙心中的地位。

赫舍里氏難產而死,留下了允礽,康熙早早在其週歲時,冊立為太子。當然了,除了赫舍里氏家族在政治上幫助康熙剷除鰲拜,還有是康熙、赫舍里氏培養起來的少年男女純真愛情,在帝王之家,還是政治聯姻,是很難得的。

太子成長

允礽哥哥承祜的早夭,康熙對赫舍里氏一往情深。讓康熙對允礽的培養,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為其欽點了湯斌、耿介、徐元夢等人,作為侍讀,教授經典。這一時期康熙評價太子:騎射、言詞、文學無不及人處。

但康熙在其中扮演了不是太好的角色,沒有樹立師道的尊嚴。上面提到了徐元夢,前有因其是文人不擅騎射,康熙當著眾人責罵了一頓,因其辯解,康熙又下令抄家。後面康熙認為其不盡心教授皇子,將其杖則。杖則即是脫了褲子挨板子,還是當著皇子的面。在皇子背書時,老師得一直跪著,直到皇子背完,方可起身。

如此,師道何在?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引申開來古代的教育制度,是經師與人師合一,講授經典重要,更重要的是老師的言行示範。在面臨困難上的選擇,而不只是刷刷嘴皮子。康熙此等做法,無異於讓傳統的儒家教育,徒有其表。

太子跋扈

少年是人生中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而太子少年時期,所受到的教育可以說是失敗的,起碼沒有將儒家“仁義禮智信”的觀念根植心中。年紀稍長,自立門戶,聚集了以索額圖為首“太子黨”,近墨者黑。加上康熙的縱容,讓太子奶媽丈夫,擔任內務府總管,方便太子支取銀兩。助長“太子黨”囂張氣焰,開始了爭權奪利。

這樣的睜隻眼閉著眼,使得太子不加節制,變本加厲,中途截留番邦進貢的貢品,良馬,此等大逆不道的欺君之罪,康熙都選擇容忍。太子產生幻覺,覺得自己已經是實際上的皇帝。上至王公,下至百官,太子是“任意凌虐,恣行捶撻”(看不順眼的動手教訓), 其“太子黨”首腦索額圖,對於不肯依附的官員,當眾斥責,明目張膽,無法無天。

太子寡情

對於八歲喪父,十歲喪母的康熙來說,親情是十分重要的,但太子也是表現相當淡薄。先是1690年,康熙御駕親征噶爾丹班師途中,連續高燒。太子奉旨來迎,對於康熙的病情,漠不關心,頓時康熙將其逐回京城。而後十八阿哥生病允祄,時值只有8歲的允祄,對於遭受“九子奪儲”,已心力交瘁的康熙來說,難得的天倫之樂是巨大的慰藉。而太子表現得對弟弟毫無友愛之意,對君上更無憐憫之心,對聯繫到以前多次極其拙劣的表現,這次康熙選擇了廢黜太子。雖之後念及赫舍里氏,一度復立了太子允礽,但其冥頑不靈,此時的允礽已經做了34年的太子,那種對權利的渴望,鋌而走險,與索額圖密謀變動政變,事情敗露,再次廢黜太子,一直囚禁致死。


後記:

原本出身嫡子的允礽,加上其天資聰慧,在皇位繼承上有先天優勢。但其父康熙不太正確的教育方式下,塑造了無父無兄,眼裡只有權利的不正三觀,對上不孝順父母,對下不友愛兄弟,迫使康熙兩次廢黜,也造成了“九子奪儲”的局面。兄弟相殘對於晚年的康熙,內心是淒涼的,對於囚禁致死的允礽,亦如是。但康熙始終還是放不下,留下遺詔善待允礽。雍正繼位,封允礽兒子弘晳為理郡王。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公子霜塵


大清朝沒有立太子的傳統,從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汗國開始就是這樣。那麼,他們依照什麼來確定繼承人的問題呢?女真在統一之前,是由各個小部落組成,小部落的首領是該部落的強者,因為他們是遊牧民族,還處於比較原始的階段,誰能夠帶領他們找到吃的,穿的,用的,他們就推舉誰做首領。

努爾哈赤建立了八旗制度,以此來保障女真人的利益,而八旗關於繼承人的問題,就脫胎於這種推舉制度,當然,八旗制度的內容絕不僅僅只限於首領的推舉,事實上,八旗制度更像是一種軍事制度,八旗子弟戰時為兵,閒時為民。

這是大清皇帝繼承人制度的基礎。故,當努爾哈赤死後,他並沒有冊立誰當太子來繼承他的汗位,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推舉制度還是八旗制度關於繼承人問題的核心要素。如若不然,努爾哈赤絕對不會留下這麼一個難題給他的子孫和部屬的。這反映了當時的女真後金汗國,是尚具備原始民主特色的貴族政治。

不要相信皇太極耍了多少陰謀來爭奪汗位。不可否認,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後,其經濟基礎和政治基礎基本形成,其子孫和部屬的勢力開始發生變化,如果說爭奪汗位的情況一點都沒有,那也是說瞎話,只是因為繼承汗位的核心基礎還是推舉制,所以各方勢力是在尋求平衡的基礎上推舉產生新的汗王。皇太極因為能力出眾,才幹非凡,最終被推舉上汗位。

皇太極建立大清國之後,滿清的政治體制迅速向漢文化看齊,政治建制基本抄襲明朝,但是居於核心的繼承人制度卻始終沒有建立完備,而皇太極正當壯年之際,卻溘然長逝。關於八旗推舉制也隨著漢化的深入在悄悄發生變化。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按照八旗制度的有關規則,皇太極死後,應該推舉有能力者居之。

在當時的條件下,努爾哈赤的兒子多爾袞已經長大,他不僅戰功赫赫,而且深受皇太極及其他大臣擁戴,是最具備資格繼承皇位的不二人選。然,此時的情況已經不同於皇太極登位的那個時刻,帝王制度下的大清不可能再回到原始部落制度之下,在深受漢文化影響的滿清皇室和政府裡,在入主中原,大明朝還在不斷反擊的情況之下,滿清內部的團結成為最關鍵的問題所在,以嫡長子身份為主的豪格一派和多爾袞一派在皇位的爭取上卻互不相讓。

鑑於大清處於入主中原的關鍵時刻,多爾袞同意立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為皇帝,時年才6歲而已。多爾袞則稱攝政王,一度權勢滔天,曾被福臨稱“皇父攝政王”。直到多爾袞落馬死後,福臨親政。

福臨去世前,也曾經為繼承人的問題傷神,但是最後指定了玄燁為皇帝,即康熙皇帝,康熙的繼位充滿偶然性因素,據稱是因為湯若望一句他得過了“水痘”才被選中的。

到此之前,可以看出,從努爾哈赤到康熙皇帝,滿清關於皇帝繼承人的問題始終沒有解決好。

當康熙皇帝的皇后孝誠仁皇后生下胤礽後,正處於康熙平三藩的關鍵時期,為了保繼國本,康熙立胤礽為皇太子,時年為康熙十三年,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因生產胤礽難產而死,給康熙皇帝留下揮之不去的傷痛和陰影。

胤礽是滿清王朝立下的第一位皇太子,康熙皇帝與赫舍里氏感情深厚,視胤礽格外愛護。在皇太子成人之後的若干年裡,康熙皇帝與胤礽父子關係融洽,無有衝突之發生,可謂父慈子孝,羨煞旁人。

而皇太子胤礽與康熙皇帝逐漸產生嫌隙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一個是康熙親征噶爾丹的那些年,胤礽坐鎮京城,開始還深得康熙皇帝的信任,後因胤礽去軍中看望生病的康熙皇帝,可能表現得並不熱情或者親厚,康熙認為胤礽有大不孝之舉,父子二人不歡而離。另一個則是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側冊封成年皇子。那一次康熙冊封老大胤褆和老三胤祉為郡王,胤禛、胤祺、胤祐、胤禩等封為多羅貝勒,受封的皇子們參與政務,相對削弱了皇太子的權力,這讓胤礽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胤礽求助於外公索額圖,一位在與明珠爭鬥了大半輩子的髦髦老人。在索額圖的策劃下,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太子黨。但是不久之後,因為索額圖的膽大妄為,一起試探性的事件導致索額圖終被康熙打擊下獄,餓死在獄中。

康熙四十七年發生的幾件事最終導致父子決裂。一是皇長子胤褆告發胤礽諸多不良表現,比如暴戾不仁,恣意捶打諸王貝勒大臣等。二是對皇十八子,即胤礽的小兄弟病危無動於衷,沒有表現出關愛之情。三是窺測康熙營帳,被康熙認為意圖不軌。

於是,“一廢太子”的情況發生。康熙皇帝雖然廢黜了太子胤礽,但是心中仍有不甘,於是希望通過公推太子,將廢太子胤礽重新冊立為太子,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二立太子。

為什麼康熙會採取公推太子的這種做法呢?這就是迴歸八旗制度下的推選原則了。但問題是,已經建國幾十年的大清王朝,已然不是皇太極、福臨時代的推選制度了,此時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已經多達2千餘人,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已經嚴重被稀釋,皇權獨大的局面已經產生。康熙利用議政王大臣,希望重新舉薦廢太子,其實已經打錯了算盤,選舉的結果讓他大失所望,八阿哥胤禩被選舉出來。

康熙皇帝沒有依據這個結果,強行以皇權掩蓋了這個結果,堅持重新再立胤礽為太子,但是還沒到一年,胤礽再次被廢。胤礽成為大清王朝第一個皇太子,也是最後一個皇太子。

為什麼在位近40年的皇太子最終沒有挺立到康熙逝世就被廢掉了,其根源還是在於滿清王朝沒有確立完備的太子制度,按照漢族立太子的規定,太子冊立後,其他皇子是不允許再參與政治了的,這樣,就可以保證皇太子的權力不被侵蝕,也就不會出現爭奪儲君權力的現象。

受滿清傳統因素影響太甚的大清皇帝康熙,不是不知道這個問題所在,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說,如果皇子們不參與政務,是一個蠢豬或者廢物,立為皇太子只有危害國家,不會造福國家。所以,諸多漢臣勸諫康熙立嫡長子為太子後,不要讓皇子們再參與政治,這樣容易形成黨爭,為爭奪儲位同室操戈,導致國家政局的不穩定。這樣的勸諫被康熙皇帝拒絕。但是,康熙皇帝也沒有找到更好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也才導致他晚年九子奪嫡焦頭爛額的局面。


青燈問史


作為太子,由於母親赫舍裡生他去世的緣故,因此一生下來,便被康熙立為了太子。可以說他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皇子了。一個子憑母貴的典型。

這麼寶貝的兒子,從小自然是萬千寵愛於一身,結果反而對他的性格和做人起到了反噬效應。我們從《雍正王朝》這個電視劇中的幾個地方就能看到:

第一集的時候,黃河水災,皇上和所有大臣阿哥們都在開會的時候,尤其是胤禛還越權跑到了八爺管轄的戶部清查存銀的時候,他卻在享受兒女私情。被康熙喊到了金殿上時候也是一問三不知。可見,這個人的內心毫無國家,父母兄弟。

再後來,四爺江南籌款有功,作為四爺和十三爺忠心要保護的太子的他,卻在皇帝面前,說四爺辦事的不是。把康熙弄得十分難看,畢竟老四把康熙想做卻做不了的事情給做了;再加上四爺前方籌款,自己的兒子弘時重病在家,作為太子不管不問,就連和老四對著幹的八爺、九爺、十爺都在那裡熬了一宿。康熙從這個時候開始,便對太子產生了不滿。

知道後來,太子為了還清國庫欠款,自私買賣官職,結果讓大爺從中作梗讓康熙給發現了。於是康熙便自己自問了一句話:這就是我大清未來了的皇帝嗎??從這一刻起,康熙已經有了換掉太子的念頭。

八爺黨從這個事情中看出了端倪,於是開始了行動。但是拍案叫絕的是,大爺也打了一個助攻。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康熙在承德以太子起兵反叛,第一次廢掉太子,圈禁大爺。這樣一來,太子的位置就正式空缺。

但是康熙念著對赫舍裡的誓言,並沒有完全對太子死心。面對著八爺黨勾結佟國維的太子提名,直接否掉了。不但讓太子復位,還放出了十三爺。佟國維直接養老回家。

面對失敗,八爺黨肯定是不會善罷甘休。可就在這個時候,太子復位,暴露了他的本性,兇殘,記恨,沒有一點仁君風範。於是乎,太子在失去了四爺和十三爺的擁戴後,被八爺黨死死地掌握在了手心裡。

於是我們又看到了太子第二次夢想起兵反叛,結果很顯然,康熙這個王者面對太子這樣的青銅,簡直沒有懸念。於是,太子便永久的被廢了。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太子得位,是收到母親的蔭庇。而被廢,完全是因為他自己的性格,才讓八爺黨有機可乘。


房房小建


康熙對太子胤礽曾寄予厚望,很早就啟動了的精心培養計劃,遍請滿漢有真材實學的官員成為他的老師,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品格端正的張英、楊斌、李光地等等大儒都在其列,康熙帝自己也身體力行,在閒暇之餘,親自向太子傳授治國安邦之道;太子胤礽一度也不負眾望,他天資聰穎,能舉一反三,進步快,成績驚人,康熙帝甚為喜愛,一度也贏得滿朝文武的稱讚;但後來還是廢黜了他的太子職位,那麼太子胤礽被廢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呢?



1.確立太子地位過早,幼小心靈不能承載太子頭銜之重,養成了自私,蠻橫、冷酷、唯我獨尊的作派。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帝御駕親征漠北噶爾丹部,勞師遠征,持續奔波,晝夜操勞,在兩軍相遇,交戰正酣之際,康熙帝病倒了;需要回京治療,途中傳旨要胤礽前來迎駕;可在京城養尊處優的胤礽看到形容憔悴的病重父皇,沒有半點悲慼、傷感之情,使康熙頓感失望,以忘對此事耿耿於懷,對太子產生了反感。



2.太子建立班底太早,對康熙帝位形成潛在威脅,太子胤礽不自知,讓康熙有不安全感。

太子聲譽日益壯大的過程中,參與了諸多軍國大事的商議,見風使舵的阿諛奉承之徒常常圍繞在太子胤礽左右,極力巴結、討好太子,期望太子坐北朝南時能有新的依靠,康熙對太子有過暗示,希望他警覺;而胤礽沒有引以為戒,還對溜鬚拍馬者加以翼護,嚴重違背了“君子不黨”的儲君祖德,長此以往太子形成了勢力集團;康熙三十六年再徵噶爾丹部,回京後對太子的勢力集團予以了堅決打擊;但太子胤礽的優良品格已經失去,引起了朝廷官員的不滿,康熙帝開始淡漠他。



3.太子胤礽的地位開始動搖了,其它阿哥開始落井下石,製造和散部太子胤礽的流言蜚語,這樣,康熙帝與太子胤礽之間的矛盾逐漸加深,加之朝中大臣的推波助瀾,太子的地位已處風雨飄搖中,岌岌可危!此時胤礽突然發生了辱罵、毆打老師徐元夢的事,更有甚者敢於截流皇帝貢品,而且帶外間女子進入內宮淫亂;至此,任為儲君的應有的德性幾乎喪失殆盡。


4.索額圖再來個最後一擊。作為太子黨的骨幹,索額圖是領侍衛內大臣,活動在皇帝身邊,本應忠誠康熙;但索額圖為個人利益,早與胤礽結成聯盟,經常在一起“議論國事、結黨妄為”,被康熙拘禁囚死,作為太子黨的總後臺倒了,廢黜太子是順理成章,輕而易舉的事。


希望星晨58298869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胤礽年幼之時表現還是很不錯的,皇帝悉心培養,自己也爭氣,文才武藝都挺不錯,康熙也比較滿意,多次誇耀胤礽年少有為。所以這對父子之間早期關係還是很融洽的。

然而胤礽成年之後,因為他特殊的身份,接觸的人多了,難免要受些小人的挑撥慫恿,不再像少年時那麼純真無邪了。他開始插手朝廷政事,結黨營私,這就是所謂的太子黨,太子黨除開胤礽之外最核心的人物就是他的舅公索額圖。

要結黨,就要收買朝廷大臣,要收買人心就得給好處,為此,胤礽奢侈無度,康熙對他越來越不滿意。

因為天天想的都是怎麼快點當皇帝,難免對父親少了點孺慕之情,難免對競爭對手多了點怨恨之心,這讓胤礽多次在康熙面前表現出毫無友愛之心,而信奉儒家尊尊親親的康熙對此是不能容忍的。

就這樣,康熙四十七年,因為對病重的十八弟胤衸毫無關愛之心,讓康熙對胤礽極為不滿,第一次廢了他的太子之位。

因為野心漸漸萌發,太子和皇帝的終極矛盾權力之爭也開始擺上檯面,愈發明顯了,作為蓋世明君,康熙怎麼能容忍這種事兒呢?

康熙不能容忍胤礽越來越過分的行為,胤礽自己又不知收斂,甚至私下勾結步軍統領託合齊等握有兵權的八旗將領,這就觸碰到康熙的逆鱗了。

康熙五十二年,胤礽第二次被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