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話說曾國藩的“慎獨”觀

“慎獨”只有兩個字,但“真誠地面對自己內心”,卻是一切學問和為政之道的開始。

文化市場的“曾國藩熱”已持續了多年,各種與曾國藩相關的圖書也賣得異常紅火,官員、商人、學者似乎都能從曾國藩那裡找到一些他們想要的東西。這表明曾國藩的人格魅力,至少在當代現實中並不多見。

曾國藩作為晚清官員,能贏得同代及後代尊重,主因是他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均有所建樹。“三不朽”是儒家士子的人生理想,但能實現者,少之又少。他為湘軍之父,也順應潮流、舉辦洋務,此為立功;他被視為最後的理學家,古文寫作私淑姚鼐、創湘鄉派,義理詞章均有所得,此為立言;他身居高位,仍主張慎獨、求仁、習勞,教子細緻入微,此為立德。

“三不朽”與“內聖外王”一樣,都是儒家對理想人格的建構。它關注個人人格的完成,這種完成既要身心靈魂的修煉,也需通過參與社會和政治,才能實現一個完整的自我。在儒家文化衰落的年代,曾國藩這一形象的出現,有點像迴光返照。他費盡心力得來的“同治中興”,也只是曇花一現,以敗局收場。同治中興未取得日本明治維新那樣的成功,究其主因,還是其改革得不徹底。這場“中興”,不僅沒有讓中國走出權力壟斷、官商勾結、貪汙腐敗的歷史怪圈,民間資本也未能成為國家經濟的主體。

曾國藩年輕時曾性情浮躁、毛病多多。值得我們關注的是,這樣的人是如何修煉成一個“完人”的?曾國藩在修身方面所下的工夫,最常提到的是“慎獨”二字。他還寫過《君子慎獨論》,認為“慎獨”可將慾念遏制在隱微處,一刻不間斷地遵循自然之理,因時時內省而無愧於心,故可心胸安泰。

今人多把“慎獨”理解為:個人獨處或無人看見時也需行為謹慎,用的是鄭玄的說法。這樣解釋,不是不可,有所欠缺。《大學》中說:“所謂誠其意,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前幾句意思是:所謂使意念真實,就是不自欺。好像厭惡臭味,喜好美色一樣,這叫自我滿意。下句如按“獨處需謹慎”來理解,邏輯上很難說通。

《爾雅》把“慎”釋為“誠”,比較符合慎獨之“慎”意。獨,在古籍中與“特”多為一意,在這裡理解為人所獨有的個性或內心世界,可能更為合適。如此看來,“慎獨”在今天更準確的含義應為:“真誠地面對自己的內心”。如此一來,《大學》“君子必慎其獨”一句,與上文邏輯關係就順暢了。

這大概也是曾國藩屢屢論及“慎獨”的本意,他希望學者或官員能時刻“真誠地面對自己的內心”,積誠為慎,才可內省而無愧於心。100多年後,或許是時代讓曾國藩再度走紅,但在人們關注曾國藩時,期望能少關注一些所謂的權謀與治術,多學學他經世致用背後的精神關懷。“慎獨”只有兩個字,但“真誠地面對自己內心”,卻是一切學問和為政之道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