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舆情分析师是现代版“师爷”吗?

舆情分析师是现代版“师爷”吗?

戴瓜皮帽,架老花镜,蓄山羊胡,手握折扇踱方步,一袭青衫走天涯。这是影视剧中常见的“师爷”形象。师爷也叫幕僚,是明清时代地方官署中的主管官吏(主官)聘请的帮助自己处理刑名、钱谷、文牍等事务的无官职的佐理人员。他们虽不是朝廷认可的官僚,但是所办的都是重要的官府公事,在官场和社会中的作用极为重要。

网络舆情分析师,是现代社会一种崭新的职业,他们活跃在许多党政机关、企业以及专业学术机构中。在舆情分析师这个新职业群体中,不乏搜索引擎专家、网络调查专家、统计高手、图表专家等“高技术”人才。他们每天浏览成百上千个网页,对突发公共事件和热门话题如数家珍,熟知网络流行语和热门段子,迅速把握热点,准确分析舆情,预测舆情走势,有效化解危机。

此前,网上兴起一个活动,各行各业穿越到古代适合做什么。网友们代入思考,纷纷晒出自己职业的“前身”,一时间成为舆论场争相讨论的热点议题。那么,舆情分析师如果穿越回去,哪个职业庶几近之呢?我在故纸堆里寻章摘句一番考证,又结合舆情分析师的职业属性细心揣摩,最终得出舆情分析师与师爷两个职业具有高度的共通性。

正所谓:人世古今牌一局,胡诌也要论高低。舆情分析师就是现代版“师爷”吗?我特别整理了两者的“四同四不同”,供有识之士参考。

先来看四个主要的共同点:

1、佐治——共同职责

就佐治而言,辅佐地方主管官员治理一方,是师爷总的职责,助力社会治理是舆情工作价值所在,也是舆情分析师责之所属,两者都需要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有一技之长。比如:地方事务很繁琐,主管官员一般都负有多方面的责任,师爷只有靠自己具有的刑名律例(法律)、钱粮会计(财会)、文书案牍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才能辅佐主官,相当于现在的顾问或者是律师。反过来,舆情分析师需要依靠专业技能在喧嚣嘈杂的舆论场挖掘提炼出最有价值的信息,帮助社会管理者精准梳理“民意”,还需要将独立客观的分析报告递到决策层手里“襄助决策”,在社会生活特别是公共事件中发挥出显著作用。

2

、非官——共同身份

翻阅典史,师爷从来没有职称级别,不是朝廷的正式编制人员,说起来更像“临时工”,合则留不合则去。目前,大多数舆情分析师也不吃财政饭,不属于事业单位的财政编制,更不是官,没有司局级、县处级这样的官阶区别。而且,作为新兴行业,目前并没有权威公认的职称评级制度。师爷也好,舆情分析师也罢,两者虽然是政府部门的佐治人员,但一般并无官衔职称,也不在政府体制之内,“非官”是两者的共同身份。不过,师爷虽无品极,级别高一点的官会有奏章师爷,在众师爷里地位超然,舆情分析师稍微资深一些,经历过一些大阵仗,也有首席舆情分析师的称呼,大可斜睨同侪。

3、师友——共同关系

师爷帮助军政大员办理各类事务,他们是幕主的亲信、智囊、私人助理,幕主将他们倚为左右手,委以重任,不可或离。故此,师爷又称幕友、幕宾、幕客等,幕主和幕宾之间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成熟的舆情分析师也是如此,随着网络逐渐成为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主渠道,公众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不断提高,舆情分析师要对诸如网络媒介环境、社会结构压力、网民心理等要素进行很有见地的研究,在洞悉网络舆情特性的基础上,协助社会管理者总揽全局、聚合资源,共同推动舆论由混杂无序、多元对立的混沌状态逐步转向结构有序、共识度高的主流舆论结构。处置舆情的过程,其实也是建立友谊的过程,这与官员和师爷之间的宾主相得之意类似。

4、转型——共同规划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历朝历代,很多“师爷”是有志于科举的,只是暂时还不得志,只能先做点“营生”。还有,明清皆有“选官”制度,这些“师爷”有为政的经验,在各种“选官”中更容易脱颖而出。与之相类,舆情分析师当职业做,只要勤勉扎实,哪怕下笨功夫,也能在行业立足,饿不死。从转型的角度来看,考公务员仍是主流,相比其他人,舆情分析师的日常工作与党政职能部门、企业公关岗位更贴近,在面试中可能更有优势。一言以蔽之,在幕僚制下,入幕就是入仕,未能从科举之途发达的士子,可以通过做“师爷”为稻粱谋,获进身之阶。同样,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有志青年也可以通过舆情分析师这个岗位暂泊身心,为将来转型考公务员做好准备。

接下来,我们来看四个主要的不同点:

1、合作形式不同

坊间有谚云:无幕不成衙。有清一代,师爷非常活跃,上自督抚,下自州县,都聘请师爷佐理政府事务。比如,一个州县长官既要管理全县的行政事务,又要审理民刑案件,征收钱粮赋税,还要处理和拟写公私函件,做官场的应酬。这就需要有协助干这些不同事情的师爷,即刑名师爷、钱谷师爷、挂号师爷、征比师爷、书启师爷、帐房师爷、知客师爷等,师爷是全面参与了政府机构运作的。而舆情服务并非全面参与客户单位日常运作,从常规服务的角度看,舆情工作主要是为党政机关、银行等金融机构及其他大型企业决策者提供舆情信息的监测及数据整理,侧重于信息增值、危机管控等服务。

2、工作形态不同

师爷一般住在主官的府衙之中,“一对一”或者“多对一”提供贴身服务,主官对师爷的依赖程度非常高。正因为有了师爷这样训练有素的专业行政队伍,主官即便文化素质和行政能力低下亦不影响政府机构的正常运作。相比师爷们“单打独斗”,一个人就是一台戏,舆情分析师更需要团队作战和系统支持,舆情业务形态的全环节、多流程、群协作闭环服务,也决定了单人模式难以长久,需要第三方平台进行资源整合。与此同时,舆情分析师依托第三方平台进行客户资源整合,能够提供“一对多”集约化服务,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实现更大的劳动价值。舆情分析师为多家单位提供服务,不仅丰富了从业经历,积累了多行业经验值,还有利于熟悉官民生态,能够打通不同经验之间的共享与对话,实现官民立场的自由切换。

3、收入来源不同

师爷既不是官也不是吏,而是官员聘请的私人顾问,其报酬由聘用他的主官从自己的收入中拿出。每一类师爷对应专门的职责,比如刑名、钱谷、书启等基本工作,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口碑好的师爷酬劳甚高。而舆情分析师目前还没有“私人定制”这样的服务,更多依靠高校、媒体、企业平台提供个性化服务,其收入由供职平台支付,优秀的舆情分析师已经成为政府和大型企业争相引进、培养的“香饽饽”。收入来源的不同,还决定了与服务主体的关系亲疏,师爷由幕主私人聘请,与幕主实属雇佣关系,因之师爷与官员多存在人身依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谋划多为官员之私出发;而舆情服务主要针对客户单位,舆情分析师由己方单位指派,与对方官员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提供舆情服务相对超脱。

4、社会影响不同

从工作职责来看,师爷本身不是官,但他们手中掌握了相当一部分官府的实际权力,虽说是佐官以治,实际却在很大程度上是代官出治,师爷对社会治理的影响是今天的舆情分析师们难以企及的。舆情分析师最多具有建议权,往大处说,是推动政府治理和企业管理迈上新台阶,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研究和管理,从感性决策到理性决策;往小处说,是帮助客户单位在舆情事件波云诡谲的时候,精确研判网络舆论的发生、发酵和消解的拐点,更好的发现舆情背后的本质问题,从而为合作单位提出更多的合理化建议。套句广告词,影响有影响的人,师爷可谓真正的干在了实处,走在了前列。

随着中西交流的日益频繁和加深,传统的师爷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最终湮灭在时间的长河中。从历史角度看,清末幕友制度的终止,并没有从根本上杜绝师爷职业,这从今天大行其道的各种“顾问”、“公关”、“资政”可见一斑。从专业角度来看,舆情分析师通过深入研究网络新业态和文化现象,掌握网络舆论背景和新媒体传播规律,分析社会矛盾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对当前存在的浅表问题或舆情的演绎态势提出合理化建议,在某种程度上,也相当于“师爷”这个角色。所谓“术业有专攻”,这既是舆情服务提档升级、创新社会治理的客观要求,也是历史本身具有的往复力量。

各位朋友,如果我再说舆情分析师是现代版“师爷”,你同意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