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再談科大訊飛事件·,身陷造假風波到底是誰的“鍋”?

始於中秋佳節前的科大訊飛“同傳”造假風波,在經歷了科大訊飛否認造假、又承認轉寫來幫助理解專業詞彙等一系列反轉後,終於在今日以科大訊飛與翻譯者達成諒解而落下帷幕。


再談科大訊飛事件·,身陷造假風波到底是誰的“鍋”?


但和解容易翻頁難,雙方握手言和容易,但把這段故事從群眾的腦海中抹去卻不易。

科大訊飛的第一“鍋”,在於“名不副實”

一直以來,科大訊飛都被視為是人工智能領域的明星企業。前有“人工智能第一股”稱號加身,後有中國科技部宣佈其負責智慧語音平臺,與BAT比肩。諸多光環加身,讓人們對於科大訊飛有著不小的期望值。


再談科大訊飛事件·,身陷造假風波到底是誰的“鍋”?


去年5月,隨著人工智能概念的發酵,科大訊飛股價也是水漲船高,市值一度接近900億元,也因此而被眾人神化,也就為後續問題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科大訊飛雖然擁有一個好開頭,故事的發展卻沒有如他們期望的那樣走下去。此後不久,科大訊飛便因營銷支出大於研發支出、盈利能力不足等問題而被質疑市值虛高,長江商學院教授薛雲奎甚至直言科大訊飛管理團隊“擅長要錢,不擅長賺錢”。

今年8月,科大訊飛發佈2018年半年報,報告顯示科大訊飛上半年營收32.09億元,淨利1.31億元,但在扣除1.1億元政府補貼及投資收益部分後,淨利潤只有2000萬元。科大訊飛高級副總裁兼董秘江濤在其2018半年報投資者交流會上稱,科大訊飛正在多個領域尋求商業變現。

而在造假風波爆發後,科大訊飛曾這樣回應:“

人工智能翻譯還沒有這個能力,現在能做到的是人工耦合,也就是同聲傳譯的輔助功能。

可以說無論是此前不甚友好的業績,還是此後的回應,都折射出了一個現實,科大訊飛人工智能的落地場景雖然不斷增加,但商業變現仍在路上

但對於眾人來說,就算科大訊飛在人工智能領域確有實力,同傳造假事件也足以讓他們的期望值受損。被神化的企業與現實的矛盾一觸即發,於是,牆倒眾人推,科大訊飛在短短時間內便被曝出去年也曾發生過同傳現場造假事件。而在知乎、微博等社交平臺,不乏有用戶參與其中,相繼表明自己也遭遇過類似事件。

科大訊飛的第二鍋,在於“語焉不詳”

古語有云:逢人只說三分話,留得七分打天下。在現代,這句話被衍生為“說話需留三分”來表現自己的高情商。

但在科大訊飛的事件中,他們的說話留三分卻為自己帶來了一些爭議。

在同傳譯員的文章中,引發此次爭議的點在於活動現場並未表明有人工翻譯的存在,僅顯示“訊飛聽見”,這容易讓觀眾產生“都是人工智能翻譯”的錯覺,而忽略背後同傳譯員們的勞動成果。

儘管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開幕式上特意強調說,凡是大家看到翻譯屏幕上兩個語種同時出現的,就是機器翻譯的;翻譯;屏幕上只有一個語種的,就是人機耦合的。

另據劉慶峰透露,世界機器人大會的十幾個嘉賓演講中,有人工同傳的語音轉寫也有機器全自動轉寫。除了三個是由人工同傳的語音轉寫,探索人機耦合模式的,其餘的全部是機器全自動轉寫的。


再談科大訊飛事件·,身陷造假風波到底是誰的“鍋”?


很顯然,語焉不詳的話語,現場的直觀感受,加上一直以來科大訊飛在人工智能方面的重點宣傳,“機器翻譯明年將達英語專業八級水平”的成績,甚至是公關行為的不夠及時等,綜合下來也就給了觀眾將科大訊飛與AI同傳相掛鉤的機會。

截至發稿前,科大訊飛再度發聲,稱沒有造假,並將用法律武器維護公司聲譽,也算為此次的風波畫上句號。但已被用戶神化的企業,能否成功迴歸現實,依舊是個未知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