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5 讓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文化百態“活”起來

在《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0年)》中,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章節提出,建設“長城文化帶”“運河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其中,對於人們比較陌生的“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文化資源層級高、意蘊深、類型多、發展潛力大,不僅擁有以“三山五園”為代表的皇家園林文化以及潭柘寺、八大處等為代表的宗教文化,還有鮮明的紅色基因等,堪稱多元文化形態的精品展示櫥窗,是北京的文明之源。發掘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就要在文化內容挖掘、故事和價值闡釋等方面,通過政策引導和項目設計,讓文化百態“活”起來。

讓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文化百態“活”起來

文化是一個城市精神及其生成演變的內在邏輯。北京西部山地作為京城拱衛,生態環境良好,歷史底蘊綿長,文化資源豐富,文化類型多樣,尤其是永定河發源於此,歷經數萬年流淌,既為北京提供了適宜的地理環境,更因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創造了包括以周口店龍骨山猿人遺址、琉璃河西周燕都遺址為代表的考古文化,以清代“三山五園”為代表的特徵鮮明的皇家文化,以潭柘寺、大覺寺、龍泉寺為代表的歷史悠久的宗教文化,以妙峰山為代表的傳統民俗文化,以景泰陵為代表的陵墓文化,以清華、北大為代表的高等教育文化,以長辛店、香山雙清別墅等革命史蹟為代表的紅色文化,以曹雪芹、納蘭性德故居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貝家花園、聖瓊佩斯故居、林邁可小道為代表的中外交流文化,以永定河為代表的山水生態文化,以及傳統村落古道文化、園林古建文化、軍事防禦文化、民族融合文化、農業休閒文化等。多元文化形態交織共存,折射出北京文化蘊含的恆久魅力。

讓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文化百態“活”起來

文化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樑,在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鑑方面具有特殊作用。西山永定河文化帶豐富的文化歷史資源,尤如一本鉅著,裡面藏有巨大的北京歷史、政治、文化、軍事。以有“萬園之園”之稱的圓明園遺址來說,依稀可見的江南水鄉園林、宮廷建築、歐洲的園林建築等融為一體,綺春園涵秋館仙人承露、長春園如園碼頭殘跡、蓬島瑤臺、西洋樓遺址區等,僅從整體佈局上就給人和諧完美。而其作為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在此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之地,又有清朝許多重大政治決策的籌劃和議定在這裡完成,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在這裡發生,對考證清史具有獨特價值。這些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既是歷史見證,又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現代文明建設提供滋養,更對其所隱藏的意志和精神挖掘,以揚棄傳承文化精髓,可成為中華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融入生活、啟示未來。

挖掘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文化遺產整體價值,就要讓其蘊含的文化百態真正“活”起來,成為推進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現今,文化要素已然成為世界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無論是“三山五園”皇家園林文化,還是頗有特色的寺廟宗教文化,又或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地之一和鮮明的紅色基因等,無數歷史事件、人文故事都足以讓人沉浸在歷史之中,感受文化洗禮。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和完善文化管理體制,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堅定文化自信。北京要建設全國文化中心,就要發掘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文化內涵,將其歷史功能轉移到滿足現代北京發展的需求上來,通過發揮遊憩休閒、文化創意、會展節事、生態經濟以及環境保護等功能,健全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體制,擴展文化帶空間尺度,彰顯特色歷史文化價值和地位,發揮其社會和經濟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