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大清第一葬禮:慈禧太后大殯

1909年11月14日,對大清帝國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

大清第一葬禮:慈禧太后大殯

這一天,光緒帝駕崩,次日,慈禧太后,這位統治了大清48年的女人病死,年七十四,葬於河北遵化定東陵。

對於慈禧太后的出殯,外國的記者、使節、傳教士等用相機、文字記錄了這一時刻。

大清第一葬禮:慈禧太后大殯

一、最後的鋪張

1909年11月,慈禧大殯。英國《泰晤士報》刊發文章,對此作了全景式報道:

笨重的金棺由八十四名槓夫抬著才能通過城門,但在城外,換了一個更大的,由一百二十人抬著的棺材。前面走著攝政王、王公貝勒和軍機大臣。後面是一對彪悍的騎兵,再往後面是蒙古人趕著一大群駱駝,上面載著帳篷及行宮用具。前往東陵需要走四天行程。因此,必須在晚間搭起帳篷,以便暫時安放金棺。蒙古人後面跟著一長溜兒萬民傘隊……緊跟在飄動的萬民傘最後是一隊顯貴的喇嘛。他們的後面是賽儀衛拿著滿族祭器、佛教法器和錦旗。……巨大的靈柩車在鋪灑著黃沙的路上走了四天。東陵是忠心耿耿的榮祿負責,為慈禧太后修建的。據政府記錄,花費了八百萬兩銀子。

大清第一葬禮:慈禧太后大殯

二、葬禮的過程

1908年11月9日,慈禧太后蓋著金黃色柩布的靈柩被緩緩地抬過了北京灰色的土丘,一名叫亨利·博雷爾的荷蘭人目擊了慈禧太后葬禮的整個過程。

大清第一葬禮:慈禧太后大殯

護衛新軍

據亨利·博雷爾說,當時清朝外務部的官員們在北京東直門外的一個小土丘上,搭建了一個帶頂棚的看臺,專門提供給各國公使館所介紹的在京外國人。

慈禧葬禮經過東直門附近那天,街上人山人海,極度擁擠。

大清第一葬禮:慈禧太后大殯

在東直門內附近,清廷修建了一個單獨的亭子,是為各國外交官、尊貴的商業權貴,以及報界記者們所搭建的,為的是可以讓他們很方便地觀看到。

緊隨其後的是一列排著縱隊、手牽馬匹的僕役。再往後面,是幾百名身穿猩紅色綢緞衣服、帽上插著黃色羽毛的僕役,他們輪換著抬行慈禧的靈柩。在靈柩後方承擔護衛的有兩隊騎兵,一隊騎兵手拿飄揚著紅色長條旗的長矛;一隊騎兵手持長槍,身穿鑲上了紅邊的灰色軍衣。

大清第一葬禮:慈禧太后大殯

三、紙人紙馬陪葬

外國記者在《晚清映象》一書中詳細地記載了這些讓他們頗感震驚的詭異場面。

大清第一葬禮:慈禧太后大殯

在浩浩蕩蕩的送葬隊伍中,出現了大批的紙將紙兵,紙轎紙馬,大小如真,如不細看,還真分辨不出。

大清第一葬禮:慈禧太后大殯

紙人紙馬

身穿太監服裝的紙人將在陰間伺候慈禧這位清朝的皇太后,而紙糊的身穿歐洲軍服排列成隊的新軍士兵,都是被派到冥府去打前站的。其紙人之多,規模之大,空前絕後,令人震驚!

大清第一葬禮:慈禧太后大殯

慈禧陪葬品

四、天價殉葬單

慈禧的陪葬品更是價值連城,慈禧棺內底部鋪的是金絲織寶珠錦褥,下面鋃大小珍珠12604粒,紅光寶石85塊,白玉203塊,錦褥之上再鋪一層繡滿荷花的絲褥,上面鋪5分重的珍珠2400粒。

大清第一葬禮:慈禧太后大殯

蓋在慈禧屍體上的是一條織金的陀尼經被。經被上綴有820粒珍珠。

鳳冠,冠由珍珠寶石鋃嵌而成,冠上有一顆重4兩大如雞蛋珍珠,當時價值白銀約1000-2000萬兩。口內含夜明珠一粒。

大清第一葬禮:慈禧太后大殯

珍珠寶石

脖頸上有朝珠三掛,兩掛是珍珠的,一掛是紅寶石的。身穿金絲禮服,外罩繡花串珠褂。

頭兩側有金,翠玉佛10尊,手邊各置玉雕馬8匹,玉羅漢18尊。在其屍體旁或足下共有佛108尊。

大清第一葬禮:慈禧太后大殯

棺內最珍貴的是座率紋花,煙雲流動,用白玉雕琢成的九玲瓏寶塔。

大清第一葬禮:慈禧太后大殯

清廷為辦慈禧喪事共花了125萬至150萬兩白銀(約合人民幣10億元以上),而在其之前光緒帝的喪葬花費僅為46萬兩白銀,二者相差三倍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