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春秋美人與 柘城的邂逅(四)

●主講人

李樹峰,柘城縣崗王鎮李中口村人,現為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會員、河南省戲劇家協會會員、商丘市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商丘市戲劇家協會和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歷任柘城縣文化局辦公室副主任、主任兼劇目創作組組長等,現為柘城縣藝術創作研究中心主任,曾創作出版電視連戲劇劇本《文天祥》《歷史的回聲》,歷史文獻《柘城文史博覽》,歷史著作《柘城通史》等書籍,曲藝作品曾榮獲全國群星創作獎、全省群星獎,第二、三、四、五屆河南曲藝牡丹獎等。

瓷神臺就是夏姬墓,看上去是符合歷史事實的。夏姬曾在柘城長期生活,《太平寰宇記》《柘城縣誌》等古籍記載夏姬葬在柘城縣故城外,瓷神臺是夏姬墓的說法順理成章,合情合理。但如果從歷史的細節入手,夏姬墓的說法還有不盡合理之處。在對歷史進一步探究後,李樹峰認為瓷神臺應該是夏御叔墓,稱其為夏姬墓應該是歷史的誤會。

古冢歸屬之爭

瞭解了瓷神臺的傳說和夏姬的歷史,問題的關鍵就變成了瓷神臺到底是不是夏姬墓?夏姬墓是否就在柘城?

我們翻閱古籍可知,夏姬當年的確是在柘城結婚、生子、外遇。據《太平寰宇記》卷十二記載:“夏姬墓,在(柘城)縣東北二百步。”而《天下名勝志》雲:“夏姬墓,在(柘城)縣界,即陳株野之地,皆傳聞之訛,未曾深考故耳。”《柘城縣誌》亦有相關的記載和考辨。清光緒版《柘城縣誌》對此冢有記載:“北門外故城積水中,一丘巍然,高可雨仞有奇,廣可十畝,題志封樹,一無可徵,鄉人不知可憑,而群名之曰夏姬冢。”

從北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中記載夏姬墓在柘城縣故城“東北二十步”,到清光緒版《柘城縣誌》記載“夏姬冢”,說明春秋至清2000餘年間,世人皆以柘城舊城北門外的大冢為夏姬墓。

但同樣有學者對此觀點提出質疑,認為其非夏姬墓。清代邑人陳樸在《北郊疑冢辯》一文中提出三點證據:其一,他認為柘非陳邑。“既非陳之邑,則陳亦安能以他國之土田,為其大夫之封地乎?”其二,他認為陳至柘城路途遙遠,靈公會夏姬不可能達到“朝夕而往”。其三,他認為夏姬最後嫁巫臣,不會再葬柘城。“姬久為巫臣所據,則其死也,誰為之返葬於夏氏之冢乎?”

我個人對陳樸前面論述的觀點不敢苟同。因為柘城在春秋時期確實歸屬陳國,並且地名為“株野”或“株林”。但陳樸後面的論述很有道理,原因是夏姬晚年與最後一任丈夫申公巫臣恩愛,並生有一女。夏姬之子夏徵舒早亡無子,巫臣的家人在楚國被子反所滅。在此情況下,一對老人死後只有就地埋葬,不會有人到晉國為其收屍,歸葬故里。

古冢為“夏御叔墓”的可能

據清代早期《柘城縣誌》所引《舊志》記載:“夏御叔墓,在舊城北路東,御叔陳大夫。”及至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重修縣誌時,對原記載提出懷疑:“按大明一統志亦載此墓,天下名勝志雲,夏姬墓在縣界,即陳株野之地,皆傳聞之偽,未曾深考,有辯。”柘城北門村《邢氏族譜》稱瓷神臺為“舊北門大冢”,或“夏御叔墓”。我覺得這一提法有一定道理,既然該墓不會是夏姬墓,如果是春秋大墓的話,則有可能是夏御叔墓。因為“株野”為夏御叔生前封地。

然而“瓷神臺”到底是不是春秋大墓呢?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是。2010年,柘城縣政府開發容湖,依據白瓷姑娘的傳說,在此臺上建設白瓷塔。白瓷塔動工打樁時發現漢代空心磚墓3座,出土鏽為鐵沫的鐵劍一把,漢代陶罐5個。通過洛陽鏟探測,瓷神臺的東南方還有漢墓多個。而民間傳說白瓷姑娘顯靈為百姓贈送陶瓷用品,據我們推測,這一定是四周的湖水衝開漢墓,把殉葬品暴露了出來。

漢墓清理之後,打樁機向下深挖,意外地在漢墓下方挖出一個被鑽破的春秋時期的青銅盆一角。這件出土器物現存放於柘城縣博物館內。由此可見,漢墓下方仍有墓葬。從殉葬品有青銅器判斷,這一定是一座貴族墓葬。

既然下面有可能是貴族墓葬,那麼為什麼春秋時期墓葬的上面還有那麼多漢墓呢?因為漢代人點穴有個特點,就是明明知道下方有埋葬,而偏偏讓自己的長輩葬在上面,達到“棺摞棺,輩輩官”的目的。據《柘城縣誌》記載,春秋時期在株野這方土地上居住的最高長官,唯有夏御叔,再無他人。從這個角度推測,白瓷塔下的土臺是“夏御叔墓”的可能性很大。

1974年以來,文物部門經過多次調查,證明該地是一個較大的古文化遺址,原有一座較大的土丘,現已被削小。現存文化遺址四面環水,一丘突兀,上面樹木茂密,中間建小廟三間,西側有一高出水面的小路通向北門村。該土丘呈扁圓形,南北長132米,東西寬140米,高約3.5米。上層為兩漢墓群,其下有春秋墓葬,地表以下灰土層深3米不等。該臺泥土中發現有方格紋、籃紋、磨光黑陶陶片、甑和手捏附加堆紋陶器。加工的角制狩獵工具、蚌器等文物也出土不少。1977年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隊、中國歷史博物館先後派人對該遺址作了詳細的調查,認為該遺址面積大,內涵豐富,屬於龍山文化早期遺址。

陳國建都於胡襄

講了這麼多涉及到陳國的歷史,有必要給大家補充一下陳文化的內容。陳文化,顧名思義就是周代陳國文化。在西周、春秋時期,柘城地名為株野,歸屬陳國,因此在柘城境內積澱著很深的陳文化底蘊。柘城境內的胡襄城、遠襄城的築建,遠襄晴嵐的傳說,胡襄城老龍堌堆的傳說等,都是陳文化的範疇。

先說說陳國的建國史。周武王滅商後,訪求前代帝王的後裔,找到了虞朝舜帝的後裔閼父。據《史記》《左傳》記載:周文王姬昌對閼父製陶技藝極為讚賞,追溯歷史,閼父原為舜帝32代孫,他們同祖同宗,易於統治,特將長女大姬許配給其子媯滿為妻,並因媯滿品行端正而封於株野之胡襄,為陳國首任國君,爵位為侯。

也就是說,武王滅商,分封黃帝、唐堯、虞舜之後,以備三恪。讓媯滿奉守虞舜的宗祀,是西周朝首任舜帝奉祀官。根據胙土命氏的規定,以國為氏,稱陳氏。媯滿築胡襄城為國都,但其封地多在西南,管理起來十分不便,10年後遷都於太昊伏羲氏之故都宛丘。將胡襄城傳給長子犀侯,稱胡襄公;將遠襄城封給次子皋羊,為遠襄公,以防禦北方的宋國。

媯滿生於商王紂九年十月十五日(公元前1146年),在位60年,薨於公元前1065年正月十五日,諡號胡公。此後長子犀侯即位,為陳國第二代國君,稱陳申公。陳申公去世後,次子遠襄公皋羊即位,為陳國第三代國君,稱陳相公。陳國三代國君媯滿、犀侯、皋羊父子三人相繼離開株野後,在胡襄城留下一支媯姓同族,這支媯姓後來以陳為姓,成為柘城陳姓的主要來源。

遠襄晴嵐的傳說

陳胡公媯滿遷都宛丘後,把次子皋羊分封至遠襄,被稱為遠襄王,築遠襄城。遠襄這裡是陳國的北疆,與宋國交界。西周分封諸侯分5個等次,公、侯、伯、子、男。宋為公國,爵位最尊,勢力相對強大;而陳是侯國,勢力相對弱小。為防禦北方強大的宋國,媯滿才把兩個兒子分別駐守胡襄和遠襄。“襄”是襄助之意,其意是讓兒子皋羊居住在邊遠之地,來輔助國君治理陳國。

相傳,遠襄王酷愛奇花異草,在庭院前後廣植花木。每當雨後天晴之時,百花鬥豔,芳香四溢,引來蜂蝶翩翩起舞,煞是好看。每當此時,遠襄王即邀朋請友,來此賞花,遠襄之名便由此而來。清人竇玉奎有詩云:“興來何處覓芬芳,景物清悠說遠襄。最是雨後晴色好,風吹十里百花香。”從而,“遠襄晴嵐”被列為柘城古代“七臺八景”之一。

陳惠公為柘城陳姓始祖

陳國作為周王朝的封國,備受周武王以及以後的康王、昭王等君主的尊寵。自媯滿封陳至陳湣公亡於楚國,陳國共傳20世、26代君主,歷時588年。陳國始封時期為最鼎盛時期;從陳幽公開始,走下坡路。胡襄城作為陳國的重要屬地,即使在陳國滅亡後,也為胡公滿的子孫棲息生存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陳國覆滅,其子孫被迫遷徙,散居各地。其中有一支陳吳支裔,逃到了胡襄城以避危難。據清康熙三十九年(1770年)《柘城縣誌·雜誌》記載:“陳為楚滅,陳公寄食於胡襄周圍各十里。”《柘邑陳氏族譜自敘》記載:“今按:我柘邑陳氏由來已久矣……(胡滿公)其後為楚所滅,惠公遂徙居屬邑柘城東,寄食同族胡襄家,今胡襄城是也。及薨,葬於柘城東南約二里許,而子孫遂以胡襄為家焉。”

陳吳是被司徒招殺害的哀公太子師的兒子,他在父親被殺後,逃到陳國屬邑株野,以陳為姓,史稱“陳吳”,寄食於胡襄城同族的家裡。陳吳在這裡留下一支,後來“陳”成為柘城一大姓。陳吳恐被楚追殺,又跑到晉國。過了5年,楚國公子棄疾弒殺楚靈王,回國自立為王,稱楚平王。為了爭取諸侯的支持,鞏固他的王位,平王放棄了對陳國的佔領,全面退兵,陳國又到晉國找回了太子師的兒子陳吳回國當陳侯,是為陳惠公。惠公回國後,以他的祖父哀公去世那年為元年,在位28年。

據清康熙《柘城縣誌》記載:“胡襄墓,在城東北三十里,即懊惱冢也。”而胡襄城老龍堌堆村正處於柘城縣城東北15公里處。柘城當地多數人認為此高崗為陳胡公滿之墓。然而今淮陽有胡公鐵墓,位於淮陽龍湖東南的南壇湖畔。當地老百姓又稱這個高崗為懊惱堌堆,稱上面建的寺院為懊惱堌堆寺,曾出土石碑。清光緒《柘城縣誌》載:“而士人以襄為廂,又名其墓曰‘懊惱’,殆無可考。”陳惠公去世後,按照他的遺願,歸葬於曾經避難的胡襄城。其墓冢當在胡襄附近。由此可見,當年胡公滿被封為陳國國君後並未在胡襄城建都,而是把陳國都城建於淮陽,該墓“當是陳惠公媯吳墓”,並在株野留下陳氏後裔。此支陳氏人丁興旺,僅柘城縣境就有4萬多人,尊陳吳為始祖。

兩漢時期的陳文化

陳國為楚國所滅,此後株野歸屬楚國,柘城在這一時期的文化是楚文化。西漢初期,劉邦於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設置淮陽國,為同姓九國之一。柘城則劃歸屬淮陽國(今淮陽)管轄,名柘縣。同時又設鄢縣(今遠襄)與之並存。鄢縣地域不但有牛城鄉一部分,還有寧陵南部的大部分區域,歸梁國(今開封)管轄。當時的柘縣東鄰梁國之睢陽(今睢陽區),西鄰陽夏(今太康縣)、南鄰真源(今鹿邑),北枕鄢縣。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劉秀在鄗(今河北柏鄉縣)稱帝,為漢光武帝,建立東漢王朝。東漢的地方行政區劃基本沿襲西漢,但在郡縣設置和隸屬上有所變化。全國分設司隸校尉部、十二州刺史部和若干封國。與西漢不同的是,州刺史部已由朝廷派出的監察機構變為一級地方機構,形成了州、郡、縣三級地方政權。州的最高長官稱刺史,後權利增大改稱牧。豫州刺史部在商丘範圍內有梁國和陳國,陳國下轄柘縣、武平(今鹿邑縣武平一帶);梁國下轄睢陽、虞縣、蒙縣、谷熟(今虞城南部)、鄢縣(今遠襄一帶)。兗州刺史部在商丘範圍內有陳留郡、下轄襄邑(今睢縣)、己吾(今寧陵縣己吾城)、考城(今民權)。

據《後漢書·郡縣誌》載,東漢漢明帝章和二年(公元88年),淮陽國更名為陳國,下轄九縣,縣名仍稱“柘縣”,歸陳國管轄。

東漢以後,柘縣時廢時設,不再歸屬陳國,柘城境內的陳國文化至此消亡。縱觀西周至東漢末年1000餘年歷程,柘城始終歸屬陳國,因此留下諸多陳國文化積澱,在此獻給讀者,以此追蹤歷史,體驗柘城境內厚重而燦爛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