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歷史真相:崇禎帝死也不南遷的祕密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陷北京,崇禎帝無路可逃,最後在紫禁城後的煤山上自殺,屹立了200多年的明王朝滅亡了。

歷史真相:崇禎帝死也不南遷的秘密


其實對崇禎帝來說,當時有一個辦法可以自保,那就是放棄危在旦夕的北京,到南京建立臨時王朝。這一辦法或許過於自私,但是尚可保住江南的半壁江山,明朝或許不會這麼快就滅亡。但是崇禎帝卻遲遲沒有南遷,放棄了一條生路,還親手斷送了大明江山,自己也自縊身亡。那麼,崇禎帝為什麼遲遲不肯南遷?他難道是真的不想南遷?

遷都的建議是崇禎帝在德正殿進行一次私下召見時,由江西籍官員、翰林學士李明睿首次提出的。當皇上問到今後的策略時,李明睿的回答相當坦率,甚至在提到北方失利時也無所顧忌。他說,義軍已經逼臨京城,朝廷正值“危急存亡之秋”,唯一明智的選擇,就是遷都南京。然而,崇禎帝對此卻躊躇不已:面對外患,如果棄地守京,就會落下丟失國土的千古罪名;面對內憂,坐以待斃,又會蒙受失政於寇的奇恥大辱。這個兩難的選擇使他猶豫不決,他一心想做名垂青史的聖君,根本不能承受這種失地失國的罪名。

於是他將這一問題提出來,交給大臣商議,想讓大臣們正式提出南遷,然後他再順水推舟作個表態,免得承擔歷史責任。可是,崇禎帝身邊的大臣個個老奸巨猾,沒有一人站出來表態。由於沒能從他們口中自己想要得到的答案,崇禎帝最後只好決定“早朝廷議公而決之”。朝堂上,眾朝臣展開了唇槍舌劍的激烈爭奪,結果相持不下,最終不歡而散。 崇禎帝自己又不願意承擔丟棄宗廟社稷的大罪,於是這個正確的策略便被擱置一邊了。

那些主張絕不棄國土的臣子們,真的是心口如一以死報國的忠臣嗎?當然不全是。他們中多數認為假如自己表態不棄國土,日後就逃脫了丟失國土的罪名。而後又不公開反對“棄地守京”,則是遵照崇禎帝的心思。他們想著即使有朝一日秋後算賬,這個剛愎自用又心胸狹窄的皇帝,為了開脫自己的罪責會找一個因棄地守京而丟失國土罪名的替罪羊,他們自己也可以明哲保身。有這樣一幫滿腦子為個人打算的庸臣,再加上個優柔寡斷、只圖虛名的皇上,國家怎麼可能不亡?

三月初,李自成勢如破竹,攻克了寧武,明軍一敗塗地,京城已經岌岌可危,崇禎帝又連夜召諸大臣商議對策。然而卻有人提議皇上應該守京師,讓太子下江南。崇禎帝頓時勃然大怒:“朕經營天下十幾年尚不能濟,孩子家做得了什麼大事?”其實大家都明白,皇帝自己本想南逃,卻硬要眾大臣說出來。但這時仍沒有大臣勸皇帝南遷,到了最後,也只是下了個“入京勤王”的聖旨,等待各路大軍來京護駕。

然而勤王的軍隊沒到,告急奏摺卻像雪片一樣飛來。這時李明睿又來緊急求見,力勸崇禎帝南遷。崇禎帝再次召集大臣,希望大家奏請他南遷。可是這一次他又失望了,大臣們全都沉默不語,誰也不肯開口。僵持之際,前方信使來報“真定失陷了! ”這一下,崇禎帝不禁呆坐在那裡,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兩行眼淚已然流下。因為南遷的路被從中掐斷,南遷之議已經成為泡影了。

最終,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崇禎帝無路可逃,自縊身亡,國祚綿延200多年的明王朝就此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