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 安邦智库:中国和欧盟金融合作升级恰逢其时

安邦智库:中国和欧盟金融合作升级恰逢其时


2018年以来,美国特朗普政府坚持执行“美国优先”的孤立主义政策,不断给中国和欧盟在贸易、甚至是国家主权方面制造麻烦——特朗普商人“出身”的本质暴露无疑——他试图利用美国在军事和金融的优势,不断压榨别国利益,甚至连传统上的欧洲盟友也不放过。

这种冲突近期在美国对伊朗制裁问题上集中爆发:为了保证在伊朗的欧洲企业不被美国粗暴惩罚、保障欧盟在经贸和金融领域的自主权,法国和德国不得不开始谋划建立独立的货币结算体系,实现金融领域的“独立、自主”

虽然全球结算支付系统SWIFT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但是SWIFT的治理结构决定了其并不听命于欧盟,而是被来自于美国的银行机构控制,很有可能用于制裁在伊朗的欧洲企业。

可叹成立于半个世纪前的SWIFT,在历史上对贸易全球化、金融支付结算便利化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随着美国奉行贸易保护主义,全球金融“美元独霸”的弊端日益显现,欧盟有诉求也有能力与之对抗。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建立与SWIFT同等功效、甚至更高科技含量的全球金融支付网络并非难事。但是,建立与SWIFT相抗衡的“朋友圈”则绝非易事——SWIFT体系会员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的1.1万金融机构,可以说囊括了所有系统性金融机构。

成功的金融服务必须要基于实体经济,成功的国际金融平台更是必须基于真实的全球贸易和货币投资。在全球化贸易投资的今天,欧盟金融想“独立、自主”的最大挑战就在于“朋友圈”不够广。

因而,欧盟最新的表态就不难理解了——法德两国不约而同都表达出想联合中国、俄罗斯,共建“不被美国控制”的货币支付系统的意愿,无疑为中国和欧盟金融合作升级提供了恰当的时间窗口。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工业化产能基础,从原油到大豆等主要大宗商品定价基本都要看中国市场的“脸色”,但是由于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时间短,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很多新经济、新业态的中国企业不得不去美国股市融资。

而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现代股票交易所的诞生地,欧洲金融则因为缺乏市场增量“没故事可讲”!客观地说,美国股市能在过去二十年“完胜”欧洲股市,中国的“增长故事”贡献很大——欧洲金融机构不缺钱,缺的是中国“消费升级、消费细分”的大市场,也包括一带一路建设的巨大资金需求。

因此,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欧元作为第二大世界主要货币,具备强强联手的基础,也必然为人民币国际化和欧洲金融服务升级带来快速增长的契机。中国和欧盟共建全球货币支付、清算和结算体系,应主动团结包括中东、俄罗斯、东盟、非洲等国家和经济联盟,把“人民币+欧元”的信用体系的金融杠杆用足,争取包括石油美元在内的“第三方”资金支持,共同摆脱美国的金融霸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除了积极与欧盟探讨建立新型全球支付机构,中国还应把自贸区金融创新和“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势用足。例如,中欧共建的全球金融服务平台可以考虑选址在中国最大的自贸区——海南,基于自贸区贸易、港口、物流的天然优势,将大宗商品交易和定价的金融服务半径有效扩大。

同时,作为国际旅游岛,常年吸引着俄罗斯和中东的石油美元机构驻足,最容易建立新型的全球金融“朋友圈”。此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也是中欧金融合作的巨大潜在市场,网上购物便利化更是让贸易无国界。中欧之间的电子商务贸易量近几年呈几何级数快速增长,让电子商务金融摆脱依赖美元结算的升级势在必行。

展望未来,电子商务金融通路、沿海自贸区大宗商品基准定价金融创新,以“人民币+欧元”的基础货币体系将贸易结算、票据清算、证券投资等现代金融服务连接世界,将是中国应对美国贸易战的最佳策略,也是中国经济再上新台阶的最佳金融路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