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4 從三個角度,詮釋建盞獨特的美

宋代文學主要向思理、顯露和精細方面發展,崇尚自然質樸的極簡美學,匠人在燒製瓷器時講究釉色優美,以典雅含蓄,高貴樸實,體現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簡潔素雅之美,有明顯的民族精神體現。

建盞的器型,端莊典雅。建盞的釉色,變幻莫測。建盞的斑紋,燦若繁星。由骨至形及魂,從一隻小小的茶碗,窺見的是大宋的繁榮,和那個時代超前的美學理念。

從三個角度,詮釋建盞獨特的美

李達 彩金鷓鴣斑

第一美:建盞之骨——器型之美

1、束口盞:儒學思想的中庸之道,具象化的完美體現。

束口的特徵:口沿曲折,外緣向內凹,內壁這相應形成一週凸圈(注水線)。宋代鬥茶用的就是束口盞,12.5公分的束口盞為標準的鬥茶器。從目前出土和傳世建盞來看,也是束口盞的數量最多。

從三個角度,詮釋建盞獨特的美

2、斂口盞:正如謙謙君子,斂華於胸,不露於外。

斂口盞的特徵:口沿微向內收斂,整體造型呈豐滿狀。市面上常見的有禪定杯,般若杯、雞蛋杯等。

從三個角度,詮釋建盞獨特的美

3、撇口盞:似有向外無盡延伸,可及萬物之靈之勢。

撇口的特徵:口沿外撇。盞腹有明顯弧度。撇口盞比較具有觀賞性。盞腹的線條和盞口是否向外延伸是區分敞口盞和撇口盞的關鍵所在。

從三個角度,詮釋建盞獨特的美

3、敞口盞:棲棲亦固矣,君子坦蕩蕩。

敞口型的特徵:外壁斜直,輕微有弧度。基本都是接近直線的。其實這種就是咱們經常說的“斗笠盞”,因為此類盞整體造型像極了斗笠,所以就形象的這麼去叫了。

從三個角度,詮釋建盞獨特的美

第二美:建盞之形——釉色之美

1、烏金釉:黑者須當黑似漆,仔細看來無別色。

宋徽宗說:“盞色貴青黑”,也就是行家說的“紺黑”或“漆黑”,黑的發亮。黑色釉是建窯的本色,黑色釉又可分為烏黑、紺黑和青黑三種。其中光潤透亮,色黑如漆,質地細膩的,後人稱為烏金釉。有非常豐富的中間色調,其中最為名貴的就是純黑色建盞。

從三個角度,詮釋建盞獨特的美

張中欽 烏金盞

2、雜色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建盞“自然釉”中,凡不能歸類為兔毫、油滴、曜變、烏金釉的釉色,都可以歸到雜色釉範疇。如柿紅釉、茶葉末釉、灰白釉、青灰釉等等。

從三個角度,詮釋建盞獨特的美

孫建興 柿紅束口盞

從三個角度,詮釋建盞獨特的美

孫建興 烏金回藍束口盞

第三美:建盞之魂——斑紋之美

1、兔毫盞:兔毫連盞烹雲液,能解紅顏如醉鄉。

兔毫盞是宋朝建窯最具代表的產品之一,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在黑色釉中透露出均勻細密的筋脈,因形狀猶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樣纖細柔長而得名,民間稱“銀兔毫”、“金兔毫”、“藍兔毫”等。以其中的“銀兔毫”最為名貴,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建窯束口碗就是這樣一件珍品用兔毫盞沏茶,兔毫花紋在茶水裡交相輝映,令人愛不釋手。

從三個角度,詮釋建盞獨特的美

呂竹興 仿宋銀毫

2、油滴盞:油滴斑建盞是第二重寶,值五千匹絹。

油滴盞的釉面密佈著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兒,直徑從數毫米之微至針尖大小,形似油滴。“油滴”的形成其實是鐵氧化物在釉面富集,冷卻後以赤鐵礦和磁鐵礦的形式從中析出晶體所致。在黑色釉面上呈銀白色晶斑者稱“銀油滴”,呈赭黃色晶斑的稱“金油滴”。

從三個角度,詮釋建盞獨特的美

孫建興 油滴束口盞

3、曜變盞:曜變斑建盞乃無上神品,值萬匹絹。

盞內外壁黑釉上散佈濃淡不一、大小不等的琉璃色斑點,光照之下,釉斑會折射出暈狀光斑,似真似幻,令人生驚豔之嘆。這種變化本是偶然出現,始料未及的,非窯工人力可為,因此,其成品極為罕見。

從三個角度,詮釋建盞獨特的美

孫建興 珍品曜變

總而言之,建盞不僅僅是一隻茶碗。它獨特的器型構造,蘊含了傳統儒道思想文化。它的釉色,渾然天成卻又富於變幻。它的斑紋,更是人力所不能及。不難理解,為何宋代,上至宋徽宗,皇室貴族,下至文人墨客,平民百姓,對建盞都青睞有加。建盞已經成為宋代美學的一個符號,讀懂它,你會更瞭解那個時代。傳承它,就是傳承前人留給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

從三個角度,詮釋建盞獨特的美

李達 全品鷓鴣斑

學習更多建盞知識,欣賞更多名師建盞,加筆者V:1850599246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