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中國人為什麼內斂含蓄,大概從開國皇帝三辭不就勉為其難登基開始

中國人相對於西方和拉美非洲等國最大的特點可能就是內斂含蓄,明明身體很想要,但嘴上還一本正經的拒絕和一臉的勉為其難。

中國人為什麼內斂含蓄,大概從開國皇帝三辭不就勉為其難登基開始

中國人為什麼內斂含蓄,大概從開國皇帝三辭不就勉為其難登基開始

其實,具有這樣的性格也沒有什麼不好,至少是會顧忌臉面和聲望。不像歐洲等直白的漢子,想要什麼或者討厭什麼都直言相告,往往傷人於狠戾之中。

勤勞善良的東方大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內斂含蓄,明明想要卻總要套上幾遍的呢?大概是從皇帝登基總要假意推辭幾番,說上幾句不鹹不淡的屁話開始吧。

這方面,劉邦可是鼻祖。

中國人為什麼內斂含蓄,大概從開國皇帝三辭不就勉為其難登基開始

劉邦劇照

在先秦時期,民風畢竟開朗,各諸侯國雖然互相征戰,但是無論是諸侯大夫還是大俠平民,大多都有著快意恩仇的豪俠性格,有仇報仇,有恩報恩。這時期的國人是不大懂得含蓄和謙讓的。

所以才有各諸侯多次被匹夫近身威脅,也有專諸、荊軻、高漸離等風風火火闖九州說幹就幹的猛士。也有毛遂自薦不懼權貴和嘲諷的獨立人格。

中國人為什麼內斂含蓄,大概從開國皇帝三辭不就勉為其難登基開始

毛遂自薦

等到劉邦和項羽暈暈乎乎的打了四年,最後竟然把霸王逼刎烏江之後,天下大勢已然明朗了,按說到了這時候劉邦登基為帝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的,是比小橋流水風吹柳搖還要自然還要順遂的事情。

那些良臣猛將們巴巴的望著劉邦振臂一呼榮登大寶。

可是,半文盲加全流氓出身的劉邦就是死活不登基,好像這皇帝的寶座上有燒紅的烙鐵一樣。

中國人為什麼內斂含蓄,大概從開國皇帝三辭不就勉為其難登基開始

明清皇位寶座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正月,諸侯及將相相與共請尊漢王為皇帝。漢王曰:“吾聞帝賢者有也,空言虛語,非所守也,吾不敢當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細,誅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為王侯。大王不尊號,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漢王三讓,不得已,曰:“諸君必以為便,便國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陽。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諸侯將相紛紛邀請要求劉邦登基,但是劉邦找了好幾個藉口堅決不就範,什麼自己不賢明啊,今天日子不對呀,出身不夠啊。直到把戲給演足了,劉邦一遍遍的推辭,群臣一次次的強求,才迫不得已勉為其難地走上了皇帝的寶座。

中國人為什麼內斂含蓄,大概從開國皇帝三辭不就勉為其難登基開始

劉邦登基

從劉邦開始,但凡有開國或者篡位者想要做皇帝,基本上是都要把這樣相同的戲碼再演一遍,不同的只不過是場景,道具,臺詞,演員而已。

王莽如此,劉秀如此,楊堅如此,郭威、趙匡胤等亦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