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意大利為何對美國和歐盟變得冷漠?

金十數據


二戰時,德國和意大利是軸心國同盟,北非戰場的意大利軍隊一擊便潰退,但是被俘的意軍聽說隔壁盟軍戰俘營能吃到意大利麵,便想越獄挖地道去對面吃意麵,戰俘營負責人答應每週供應一次意麵後,意軍表示可以乖乖待著。從被稱為二戰德國“豬隊友”這件事,可以窺見意大利人的民族性格。

歐洲一霸

英國公投脫歐後,從人口、國土面積、GDP等方面來看,意大利當之無愧的都是歐盟僅次於德法的第三大國。意大利GDP僅次於美、中、日、德、英、法、印,排在世界第8。意大利作為歐盟成員國、北約成員國、G7成員國,一直以來跟美國、德國、英國、法國等西方國家保持緊密的聯繫和一致的步伐,在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上形成同盟,向全世界強勢輸出文化藝術品和高端工業品。

意大利優先?

2018年,意大利大選後新上任32歲的新總理迪馬來自一個民粹政黨,他摒棄了前任對歐盟“苦日子換援助”的承諾,秉持“意大利優先”政策,強調無論如何意大利人的福利不能減少,宛然意大利版的特朗普。

此前的歐債危機中,歐盟要求意大利減少財政赤字,迪馬政府卻將預算赤字提高到GDP的2.4%,這個數字是此前的3倍。一直援助意大利的德國簡直氣炸了,總理、財政部長輪番發出不滿和威脅。

特朗普的小算盤

美國很樂於意大利在歐盟內部製造分裂,特朗普甚至主動提出要援助意大利。到處賣美債借錢的美國不願看到一個完整強大的歐盟,簡直是見縫插針。不忍歐盟分裂的德國對昔日豬隊友是既愛又恨,只能一邊罵一邊給錢。

絲綢之路——新方向

美國雖表示願意援助,德國也是邊罵邊幫,但意大利有自己的主意。既然美國的債主都是中國,意大利何不直接跟中國合作。古絲綢之路的起點是中國,終點便是意大利,現代絲綢之路的終點為什麼不能是意大利呢?

本質上,意大利和中國沒有直接的矛盾衝突,是現實政治中絕佳的互補型合作伙伴。面對德法的咄咄逼人和美國的不懷好心,意大利選擇了新的方向,撇開歐洲和美國,在港口、基建、通信等方面與中國合作。


國外見聞錄


意大利是個很現實的國家,一貫是哪邊風大就往哪邊倒的牆頭草。這個特點從一戰和二戰期間臨陣跳槽就可以看得很明顯。所以如果意大利現在對美國和歐盟很冷淡,那就只能說明一個問題:意大利人認為美國和歐盟這兩個大靠山已經靠不住了,他們需要擁抱新的大腿。

或者也可以說,意大利用這一舉動警告美國和歐盟:你們最好對我好一點,否則我就要跳槽了!我們在歷史上是什麼表現,想必你們心裡很清楚吧?



那麼,意大利現在為什麼要給美國和歐盟翻白眼呢?

說白了,就是經濟問題。

二戰之後,意大利和美國的關係非常好。畢竟馬歇爾計劃是真金白銀的砸錢,意大利人沒必要和美國人的錢過不去。

同時意大利和歐洲國家的關係也挺好。法國籌劃“歐洲煤鋼共同體”時(歐盟前身),意大利也是積極參與,屬於現在歐盟的創始成員國之一。

由於得益於美國的經濟援助和歐洲經濟一體化對貿易的促進作用,意大利在二戰後,經濟飛速發展。國內的製造業和出口在全球都是名列前茅。經濟總量僅次於美蘇日德英法六國,在歐盟排第四,全球排第七。



但是成也歐盟,敗也歐盟。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意大利就開始被歐盟拖累,經濟逐步走下坡路了。

當時,由於歐共體國家統一了關稅,意大利的產品失去了貿易保護,競爭力不如德國和法國的同類型商品。出口貿易因此而大受影響,貿易順差也開始逐步減少。

此時的歐共體,實際上已經是德國傾銷產品的市場了。(這點很好理解,比如意大利的菲亞特汽車就幹不過德國的大眾。意大利人買德國車,但是德國人不買意大利車)

不過此時的意大利還可以通過操控匯率,讓自己的里拉貶值,繼續維持產品競爭力。從結果來看,這一招的效果還不錯。在八十年代的末期,意大利的經濟總量反超了蘇聯和英國,一躍到世界第五的位置。

然而到了九十年代,歐盟成立後,由於歐盟推行歐元取代各國貨幣,而歐元的發行權在歐盟中央,不在歐盟成員國自己手裡。意大利就無法像以往通過印鈔票緩解國內債務問題。經濟變得越來越糟糕,出口貿易也因此而進一步衰退。

為了緩解經濟衰退的問題,意大利開始轉型成一個投資型國家。並靠著這一轉型,經濟又苟延殘喘了幾年。(這也是後來意大利經濟雪崩的根源之一)



結果天算不如人算,2007年美國造成的經濟危機,加上2009年希臘歐債危機,這兩次危機如狂風暴雨一般,把已經轉型為投資型經濟的意大利給拉下了水。

為什麼經濟危機會把意大利拉下水呢?前面說過了,意大利轉型成了投資型國家,在全球都有貸款,其中之一就有希臘。由於希臘經濟出了問題,導致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和愛爾蘭因為收不回希臘的債務而一起被連累。五個國家的財政一起出現了赤字。

當時的國際社會對這五個倒黴蛋國家有一個戲稱,叫“歐豬五國”。

這一次,意大利人是真的沒轍了。以往積累的經濟問題來了一個總爆發,債務也開始大幅度上漲,儼然一副要破產的模樣。

面對這一經濟現狀,意大利出現了很嚴重的民粹現象。很多人意大利人認為:歐洲的債務問題,實際上就是德國把歐洲國家當作昔日的殖民地一樣,進行商品傾銷,從而摧毀了歐洲國家的正常貿易。導致這些國家只能靠借債過日子。

並且這些意大利民粹主義者還認為:由於德國的經濟好,處在歐洲食物鏈的頂端,所以德國希望歐盟能進一步統一化,繼續剪歐洲國家的羊毛,把歐盟徹底變成德國人的經濟殖民地。



客觀的說,意大利人的觀點是有道理的。因為目前的德國就是把歐盟當作自己的“經濟殖民地”,就是在剪歐洲國家的羊毛。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德國人能剪羊毛,前提是德國的產品競爭力夠強,其他歐洲國家的產品競爭力不強導致的結果。意大利人怪德國人搞傾銷,這屬於自己走路崴了腳怪馬路不平。弱者在哪裡都是弱者,即便德國人不搞傾銷,歐洲也遲早會變成中國和美國的傾銷地。

所以,有一些意大利人其實看得很清楚。他們並不要求歐盟解散,因為歐盟解散了,意大利也撈不到好處。他們只是要求德國能無償救濟自己,而不是在債務上踢皮球,不到事情很嚴重的時候才出手援救,並且救完之後還有諸多怨言。

德國人享受著統一歐洲的市場,卻不願意承擔統一歐洲的應盡的責任。這才是意大利人對歐盟的怨恨之所在。

但是,德國在歐洲是老大,意大利的話語權遠沒有德國大。老四讓老大盡義務,難道老大會聽老四的?這顯然不可能。

於是,意大利就來了一個狠招。英國不是公投脫歐了嗎?意大利就有樣學樣,也搞了一個公投脫歐,以此來威逼德國。


雖然後來公投失敗了,但是效果達到了,德國被嚇得不輕。(希臘叫囂脫歐也是出於一樣的目的)

緊接著,意大利來了一個更狠的招——計劃加入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計劃。

今年的3月23日,意大利正式簽署加入有關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備忘錄,成為西方七大工業國集團中首個加入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

針對此事,美國和歐盟先後向意大利表達了“強烈疑慮”,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官員甚至直接向意大利領導人施壓,試圖阻止意大利與中國在“一帶一路”議題上展開合作,避免美國所領導的七大工業國對“一帶一路”的戰略封鎖被意大利打破。

然而意大利對此事的態度是:玩蛋去!偶們意大利人現在這麼慘,不就是被你們美國和歐盟給坑的麼?你們不幫助我,那我只能自己找大腿抱了咯。反正我已經加入了,並且還打算跟中國進一步深化合作。F-35的海外總裝中心就在我這裡!把我逼急了,我可是什麼都敢幹的喲。



總的來說,意大利和美國、歐盟的矛盾,其實就是經濟矛盾。美國操控全世界,自己吃肉卻不給意大利喝湯;歐盟至始至終都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歐盟到底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聯盟?

如果是一個聯盟,那麼這個聯盟主席團的權力有點太大了;如果是一個國家,那麼這個國家在統一了貨幣和關稅的情況下,卻沒有統一財政政策。這還怎麼玩?

作為的歐盟創始成員國,意大利希望歐盟能給自己更多的援助,但是法國和德國卻要搞經濟緊縮政策,擔心意大利如果負債過重將可能影響歐元區的穩定。這等於說,歐盟為了大局為重,想犧牲意大利。

既然你不帶我玩了,那我也就不給好臉色給你們看了。

另外,難民問題也是意大利不給美國和歐盟好臉色看的原因之一。

眾所周知,現在歐洲的難民問題就是美國人惹出來的禍。惹完禍,美國不想管,全甩給歐洲國家消化。法國和德國要當聖母,意大利不想當。於是意大利就因為難民問題與歐盟產生了分歧。

前面說了,現在意大利民粹主義氾濫。當民粹主義興起後,必然要反對難民入境。

2018年,意大利的“五星運動”和“北方聯盟”兩個政黨聯合組成的新政府上臺後,對待移民的態度越發強硬,接收難民的數量也較此前大幅減少。這引發了歐盟方面的抗議,比如法國總統就曾公然發表指責言論,甚至還引發了法意兩國的外交對峙。

如此一來,意大利跟歐盟的矛盾也就愈演愈烈,達到了一種相互“冷漠”的地步。


Mer86


作為歐盟第四經濟強國的意大利總是遭受法國和德國的打壓,意大利能不冷漠嘛!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網上總是流傳著意大利在二戰時期的一些搞笑段子,這導致意大利在國人心中就是個段子手,幹啥都是打醬油,拖後腿,有人甚至戲稱意大利是二戰隱藏最深的盟軍臥底,簡直就是一出“二戰無間道”。

但其實意大利在二戰時期的表現並沒有那麼不堪,而今天意大利的實力是非常強悍的,亞平寧戰車不僅擁有時裝和香水,同樣擁有著非常發達的工業。

對於女人來說,意大利肯定是不陌生的,什麼PRADA、GUCCI、ARMANI都是意大利奢侈品牌。而對於男人而言,意大利同樣不能忽視,像是法拉利、蘭博基尼、瑪莎拉蒂、帕加尼、賓尼法利納,這些超跑都是意大利貨。甚至全球最具知名度的超級跑車“布加迪”也是由意大利人埃多爾·布加迪在1909年締造的。(布加迪雖然現在是個法國品牌,但卻是由意大利人創造的,世界上的知名超跑幾乎盡出意大利)

能造超跑的國家有很多,但是像意大利這樣超跑如雲的國家真的只此一家。試想一下,連超跑都是信手拈來,意大利的工業水平絕不不會差,而事實也正是如此。

別的不說,除了汽車以外,意大利同樣是一個比較低調的軍工強國,其可以在製造輕型航母、驅逐艦、坦克、火炮、武裝直升機等一系列重型武器。(意大利的A129武裝直升機)

而在經濟上,2017年意大利是GDP是1.93萬億美元,在歐洲僅次於德國、英國、法國,是歐盟第四大工業國,實力遠超西班牙和俄羅斯,同時意大利也是西方八國集團成員國之一。


不過相比與其經濟和軍事實力相比,意大利的政治地位確實不高,尤其是在歐盟內部,意大利更是被法國和德國壓著死死地。

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金融海嘯波及全球,而主要出口高端商品的意大利則受到了極大的衝擊,畢竟在經濟大蕭條的情況下,誰還有閒錢去買奢侈品。

為此意大利就向歐洲央行提出了救助申請,但德國卻趁機向意大利提出了一攬子金融改革方案,迫使意大利接受德國的制定的金融秩序,引發意大利朝野的一致不滿。但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意大利最後還是接受的德國人的條件,不過這也加劇了意大利人對於歐洲一體化進程的排斥。

而在2011年的利比亞戰爭打響之後,作為距離利比亞最近的歐洲大國,意大利遭到了數十萬北非難民的“入侵”。搞得意大利政府是焦頭爛額,為此意大利要求法國等鄰國一起負擔這些難民。(一艘在意大利近海即將傾覆的難民船)

對於意大利的要求,法國名義上是表示同意,但是在私下裡卻一直以各種理由去搪塞意大利人,總之就是不讓難民入境,你說意大利人心不心塞!而德國就更別指望了,由白左當道的默克爾政府一次就接納了上百萬難民,為此德國還以“道德楷模”的姿態要求意大利人對於難民也得照單全收,這氣得意大利政府吐血。

說實話,意大利的綜合國力確實與德法差距較大,在很多問題上都沒有跟對德法對抗的資本。但在英國脫離歐洲後,意大利的地位將上升至歐盟第三,按理說在歐盟的話語權將有所加大,可實際狀況卻並非如此。

在英國退群之後,德法在歐盟的二元地位將更加牢固,意大利反而更加的邊緣化,這讓意大利非常不滿。

至於美國,意大利也明白自己只不過是美國製約德國的一枚棋子。如今的德國作為歐洲盟主,不斷地想脫離美國的控制,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甚至拉上法國準備弄一支獨立於北約的“歐洲機動部隊”,這都導致近幾年美德關係都非常冷淡。

如今英國已經要遠離歐盟而去,在歐盟內部唯一有實力能噁心德國的只有意大利了。當年兩德統一的時候,意大利就是最大的反對者,而後來德國申請入常時,又是意大利跳出來牽頭,公然反對德國入常。曾二戰時期的好盟友,今天早已是分道揚鑣。

不過意大利也不傻,對於美國的小九九也是心知肚明,美國利用意大利牽制德國,而意大利也希望藉助美國去打壓德國,雙方不過是互相利用而已。


千佛山車神


1、金融危機問題。意大利認為自己成為金融危機重災區是美國惹的禍,而歐盟、尤其德國既見死不救又趁火打劫,逼迫意大利接受苛刻的抒困條款,這不僅導致意大利整個政壇和社會對歐洲一體化的反感,也直接讓各民粹政黨做大;

2、難民問題,意大利認為“地中海難民”問題是美國和歐盟幾個國家在利比亞大打出手、在中東折騰“阿拉伯之春”鬧大的,現在每年那麼多難民湧過來,意大利是個伸向地中海腹部的“靴子”,首當其衝,它和希臘、馬耳他、塞浦路斯成了“地中海難民”的重災區,國內給吃得面無人色,負擔沉重,但歐盟各國見死不救,搞個難民比例分攤都攤不下去(這個其實倒真不能怪德國,德國收難民還是大方了好一陣子的),尤其是法國,不但難民船“踢皮球”,還在陸地上設卡,把從意大利通過阿爾卑斯山公路前往法國的“地中海難民”踢回來,為這事意大利和歐盟、和法國已經對撕過很久。

3、基礎設施建設問題。意大利基礎設施滯後,希望歐盟幫忙,但歐盟效率很低,法國和意大利又疙疙瘩瘩,比如現在的一個重點項目,是打通法國到意大利兩個港口間的一條高速公路,歐盟出資50%,其它兩國分擔,但意大利覺得自己吃虧,兩國又為燃油和碳排放標準不同吵得天昏地暗,結果項目一拖再拖,這樣的事總是不斷髮生,意大利人就難免覺得“歐盟咋這麼不爽”,至於美國,意大利對他們一毛不拔還賴在塔蘭託腹誹很久了。

4、現在的意大利孔特政府是“五星聯盟”和“北方聯盟”等幾個政黨組成的聯合政府,前者有反歐洲一體化傾向,後者連“意大利一體化”都不怎麼贊成,他們對美國和歐盟有好感才怪。


陶短房


如今歐盟也逐漸衰落,美國這些年也不斷的對歐盟進行打壓,意大利又是超現實主義的國家,當然選擇對歐盟和美國冷漠。

意大利自身也是非常有實力的,人口不多,只有六千多萬人,不過意大利GDP總量卻接近兩萬億美元,人均GDP三萬多美元,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發達國家了。意大利的工業體系非常完善,是歐洲四大工業經濟體之一,不過意大利經過二戰戰敗後,並沒有把精力放在軍事發展上面,而是注重經濟發展,不斷的提升日常製造業,提高製造精密度,除此之外,意大利也是國際時尚的標杆。意大利發展,主要依靠“見風使舵”的外交技巧來實現,也就是意大利盟友及意大利本身有優勢的時候能夠盡情表現,當它的盟友或者本身處於下風的時候,會果斷選擇離開並且保持沉默。



意大利首都羅馬,正是當年羅馬帝國的首都,可以說羅馬帝國的興盛就是起源於意大利的。可是羅馬帝國也有倒塌的那一刻,羅馬帝國滅亡後,羅馬就沒有變得那麼舉世矚目,直到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後,意大利跟隨時代步伐,也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工業製造革命,意大利和英國,法國等國一樣,經過工業革命後,科技水平領先於世界,後面意大利也和英國法國一樣,對外進行殖民擴張,不過意大利並沒有多少殖民地,這就使得意大利一直被英國法國瞧不起,因為意大利的影響力遠不如它們,沒辦法意大利只能選擇沉默,不去和英國法國競爭,想安靜的做個“美男子”。



俗話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德國對周邊國家宣戰後,意大利選擇和德國站邊,並且跟隨德國一起進攻法國,可是意大利軍事實力太差勁了,在德國橫掃法國的時候,意大利軍隊還被法國給打敗了,不僅如此意大利在後面的許多戰役中都表現不佳,最讓德國傷心的是,意大利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就選擇了投降,留下德國一個人在歐洲戰場掙扎。話說回來,意大利選擇早點投降,說明意大利有先見之明,知道二戰軸心國必敗,做太多無謂的抵抗反而會增加負擔。二戰後的意大利,也是非常積極的參加歐洲共同體的建設,和英國,法國,德國一起創建歐洲共同體,後面發展為現在的歐盟。歐盟在發展道路上並不順利,最近英國又一直在鬧脫歐,美國又在打壓歐盟,意大利又看到歐盟和美國的不可靠,於是意大利選擇遠離它們,尋找可靠的盟友。

意大利從一戰開始,說難聽點是充當牆頭草角色,哪邊勢力強大,就倒向哪一邊,一旦曾經的依靠倒塌了,它又會選擇離開,尋找更合適的靠山發展自己,其實意大利這類國家往往都能發展不錯,畢竟能夠左右逢源,保證自己不被任何一方勢力打敗,當然這類國家沒有真正的朋友,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會和它建立合作關係。


談笑觀察室


不是有一句話說,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如果要認為意大利現在疏遠美國和歐盟,最根本的還是錢鬧的。

意大利的祖上也曾經火過,文藝復興可是推動了世界文學藝術的發展,意大利也是資本主義萌牙發源地,羅馬古城體現的文化韻味讓意大利人驕傲不已。意大利服裝,意大利足球,意大利飲食是當代意大利三張名片。

這麼一個文明古國,這麼一個高傲的民族,正所謂老革命遇到了新問題,近些年來經濟一直委糜不振。特郎普推行美國優先,別說幫忙小兄弟了,不刮油就不錯了。歐盟英國鬧分家,其它國家也是自顧不暇,難民問題讓意大利傷透了腦筋,悠哉悠哉的好日子越來越遠,老百姓不滿意,近些年政府更換頻繁。

意新政府上臺後在積極反思,靠山山倒,靠水水流,普世價值、人權、民主不能當飯吃,不能當工資發給老百姓,大哥二哥都沒招,動不動還訓斥一番,受夠了!找新門路!

於是眼鏡瞄向東方,瞄向中國,那裡有肉吃,有錢賺,不顧美國、歐盟的反對,成為等一個同中國籤暑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的西方七國集團國家,搞的美國佬好沒面子!


胡家成hujc


意大利兩次世界大戰都是戰勝國,見風使舵的功夫登峰造極,牆頭草絕非浪得虛名


貧僧是御弟哥哥哦


這些其實是民粹主義問題。反對派說,我們政府福利減少了,稅收增加了。因為沒有錢。為什麼沒有錢?因為歐盟限制我們印錢。。。然後就。。。但如果沒有結算權的國家印鈔票,那錢就不值錢了。歐盟可能到了需要德法兩個最強的歐洲國家統一意見成立新歐洲的時候了。正確面對經濟衰退應該是提高生產力,減少支出浪費。


恩企業諮詢顧問


歐洲疫情意大利首先擴大估計美國搞的鬼。


五老峰中條山


近代史來講有兩個國家一直站在對的那一邊,一個意大利,一個泰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