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離開家鄉多年的遊子,記憶深處仍留存著家鄉的老車站、老街道、老味道......依然有很多感觸。今天小編就帶你細細感受家鄉柳林熟悉的畫面!這一張張照片是家鄉對你們的思念和召喚。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柳林鄉北距信陽市19公里,南距全國著名風景區雞公山18公里,南與李家寨鎮,北與東雙河鎮、西與十三里橋鄉、譚家河鄉毗鄰,東與羅山縣朱堂鄉接壤。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石武高鐵、京廣鐵路與107國道縱貫柳林全境,獨特的區位蘊育著巨大的發展潛力,是一個區位、交通、資源優勢明顯的山區鄉,形成“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的格局。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清朝中期自李家寨鎮舊金家集遷於現老街,因境內綠柳繁茂,望似一片林海,故名柳林。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柳林屬淺山區,地勢南高北低,東為大別山餘脈,西為桐柏山脈。柳林鄉緊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雞公山,隨著保護區面積的擴充,以“紅色、生態”遊為重點的現代化服務業迅速興起。以礬石、青石等加工為主的加工業,以板栗、茶葉為主的種植業及以生豬養殖為主的養殖業發展迅猛,成為該鄉三大支柱產業。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柳林境內主要河流有朝天河、杜河及流入南灣湖的譚家河支流。境內蘊含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以非金屬礦產水泥灰岩、白雲岩、花崗岩為多。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與其他鄉鎮一樣,柳林鄉有趕集的生活習慣,每天逢集。每天早上,集市上叫賣聲此起彼伏,滿街的貨物攤,從街頭擺到街尾,攤上五顏六色的貨物使人眼花繚亂,就連空氣中也瀰漫著熱乾麵、油條、煎餅、包子……的誘人香味。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進入臘月,濃濃的年味便喧染在鄉村農戶的院落裡,街道上,集市上。處處流淌著豐收的喜悅,飛揚著歡暢的笑語,把本是寂靜的村莊拖進了喧囂的熱鬧裡,拉進了紅彤彤的年味裡。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家鄉的臘月,已被年的氣息包裹了。人們置辦年貨的身影,還有門前晾曬的香腸臘肉無不讓人感到家的溫馨與安暖。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在外的遊子無論走多遠,時間一走到過年,遊子的心總想回到柳林。學校、街道、小巷,它們記得你;親人、摯友,他們念著你!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鄉愁是門前菜園的一疊疊翠綠,鄉愁是藍藍的天空,高高的山巒,鄉愁是彎彎的河水,依依的歸帆......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熟悉的家鄉,就在我們眼前,此時身在他鄉的遊子們,想家了就回來看看吧。無論這些年,你在外有多繁忙,家鄉柳林,永遠沒有忘記你。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柳林鄉是永垂史冊的紅色土地。是豫南紅色革命的搖籃和發源地。現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柳林老街、中原突圍舊址、耿合群等烈士墓等一批紅色旅遊資源。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柳林是北伐戰爭的重要物資供應站;是重要的地下交通站;這裡是豫南第一個農民協會和第一個縣級人民政權成立地;這裡是紅二十五軍長征途經地;是中原突圍的主攻方向,中原局機關和中原軍區主力部隊從這裡安全脫險,為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譜寫了輝煌篇章。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追尋柳林紅色歷史源頭,早在1920年秋,革命先驅惲代英就來到柳林開辦學校,向師生和當地農民傳播進步思想和馬克思主義。惲代英開辦的學校舊址就在柳林老街深處,大門是一處中國古代牌坊式的建築。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1917年秋天,惲代英在武漢地區首創學習和宣傳新思想的團體“互助社”,後惲代英從武昌來到柳林,認為這裡緊靠鐵路,交通方便,且地處山區,封建勢力的統治薄弱,是“互助社”開展活動的理想地方。經與校委會商量,遂決定把“互助社”的大本營移至這裡。次年春,惲代英派互助社骨幹陳南仲等三人來校任教並籌辦中學。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惲代英在此創辦學校,大膽倡新,向學生灌輸進步思想和科學知識,開拓他們的眼界。在教學方法上,廢除死記硬背和殘酷的體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知識水平。最後,在思想教育上,大力宣傳新思想,反對舊禮教。隨著形勢的發展,在教委會的支持下,“互助社”逐步脫離教學事務,專門在信陽、柳林等地從事發展組織和宣傳新文化的活動。宣傳從面向學生到面向民眾,他們常常帶著學生到柳林鎮、東雙河、當谷山等地聚眾演講。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1922年5月,“互助社”因另有計劃而從柳林撤走。通過一年多宣傳新文化的活動,在當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促進了一批青年學生和群眾的覺醒,為後來信陽縣反帝愛國運動的蓬勃發展打下了思想基礎。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惲代英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任上海大學教授,同年8月被選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宣傳部部長,創辦和主編《中國青年》,它培養和影響了整整一代青年。1930年,惲代英在上海被捕,1931年4月29日在南京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時年36歲。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柳林的紅色基因,和軍史上的一次長征一次突圍有關。1934年深秋,大別山地區。由於10多萬國民黨軍隊在這裡長期圍剿紅軍,很多地方廬舍成墟、田園荒蕪。堅持大別山武裝鬥爭的紅25軍,作戰略轉移,開創新的根據地,向平漢路以西鄂豫邊區的桐柏山、伏牛山區進軍。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紅25軍11月16日離開鄂豫皖根據地,從羅山何家衝出發,在信陽的柳林和東雙河之間越過平漢鐵路,進入桐柏山區。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另一次是解放戰爭時期的中原突圍。抗日戰爭勝利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調集20多個師的部隊,包圍和蠶食中原解放區,企圖消滅中原解放區部隊,打通向華東、華北、東北的進軍道路。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1946年6月,中原局和中原軍區以第1縱隊第1旅偽裝主力,向津浦鐵路以東轉移,鄂東軍區部隊就地堅持鬥爭,以迷惑、牽制敵人;主力分左右兩路於26日開始向西突圍。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其中右路突圍部隊為第2縱隊第13旅、第15旅1個團、第359旅、幹部旅及中原軍區機關共約1.5萬人,由軍區司令員李先念、政治委員鄭位三率領,於26日晚由宣化店向西北方向秘密移動。29日晚,從信陽以南李家寨至柳林車站間突破國民黨軍的封鎖線,越過平漢鐵路,突破了國民黨軍嚴密的阻擊陣地和大規模的追堵、截擊、合圍,歷經艱險,勝利的進入陝南,與在當地堅持鬥爭的陝南遊擊隊會合。8月3日,成立鄂豫陝軍區,創建了遊擊根據地。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中原突圍,揭開了解放戰爭的序幕。硝煙散去,柳林老街像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看著一代代人從它的懷抱里長大,又像鳥兒一樣飛走。只有那古老的街道,變得越加沉靜。我們穿行老街時,河對岸不時響起火車鳴叫,那是京廣鐵路上繁忙的列車經過。而腳下的老街,曾經的107國道,早移到西邊新街上。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柳林老街,這條瀰漫著歷史氣息的街道在過去的許多年裡都是柳林文化和經濟的大動脈,這裡山清水秀、環境清幽、古香古色。一塊塊石板、一條條小巷都承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老街形成於清代嘉慶年間,已有三百多歲高齡的老街,總長一千多米,本是通往武勝關的青石古棧道,也是南北往來商賈的小驛站。京廣鐵路開通後,老街逐漸成為以豆腐、板栗等副食加工作坊為主的集鎮,人口鼎盛時期,鎮內湧出各種手工豆腐、手工掛麵、手工印染等三四十家店鋪。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2010年6月,柳林老街入選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美術類;2013年6月,成功入選河南省首批傳統村落;2013年8月,老街地鍋豆腐入選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手工掛麵被列入溮河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柳林老街的手工豆腐聞名豫南地區,離鄉的遊子,回到家鄉,都要專門去買些豆腐、千張、豆筋,帶些回去,以解鄉愁。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漉珠磨雪溼霏霏,煉作瓊漿起素衣。出匣寧愁方璧碎,憂羹常見白雲飛。”元·張劭用《豆腐詩》描述出的豆腐優美質地和製作過程,在老街上處處可見。走進老街,醇正的豆香,撲鼻而來。一個個老手藝人忙碌著用石磨磨豆、燒地鍋、搖吊包、點豆腐、壓千張、挑豆筋。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在信陽,豆製品做出來的菜式很多,比如南灣魚頭豆腐湯、黃心菜炒豆腐、小白菜炒豆筋、炒千張、小芹菜炒豆乾等等,可以熱炒、煮湯、涼拌,還可以做成臭豆腐一類,連夜市烤魚裡的配菜都有豆腐和千張。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現在柳林老街幾家豆腐店,還依然堅持純手工製作,有的人是家族制豆腐工藝的第四代傳人,有的人自父輩手中接下傳統也已有三十多個年頭了。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近年來,柳林鄉對老街進行了保護性修復,在老街開展環境整治、修沿河路、建河道護欄。同時規範豆腐作坊等特色產業,把手工地鍋豆腐打造成為柳林老街的特色招牌。新修了紅色教育基地和豫南民俗文化展示廳,不僅提升了小鎮的品位,也維護了舊時傳統,讓人們不忘初心,記住鄉愁。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家鄉,是祖輩留給我們的自留地。家鄉,是先祖的開拓和傳承,家鄉,是我們走向更遠處的力量和港灣。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那些關於家鄉柳林的一切,成為鄉愁,成為文化,銘刻在漫長的歷史中,以慰先祖,以示後輩,生命便這樣延續,家鄉,成為生命不息的源泉。

鄉愁|實拍紅色信陽柳林,留住文化,記住鄉愁!

遠方的柳林遊子們,看到熟悉的家鄉,是不是想加快回家的步伐?柳林,永遠是你魂牽夢繞的地方,在這裡一切都是最真實最淳樸的。在你的記憶裡,是否有屬於家鄉的一段故事呢?請在留言區分享給大家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