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才能縮小事業單位退休人員與企業退休人員的工資差距?

己蛇遊泉


這個問題,其實國家一直想解決,也一直在解決,但要短期內顯著縮小這個差距,不容易。

因為歷史的原因,國企及企業養老改為社會統籌,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改革相對滯後,導致企業退休人員與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退休金待遇逐步擴大。

2015年1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以國發〔2015〕2號發佈《關於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原則就是“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中人逐步過渡”。那麼之後進入機關事業單位的新人一樣要按企業職工繳納比例繳納養老保險金。那麼,以後企業人員與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退休待遇,就取決於繳納基數和年限了。應該說,等到這批新人退休的時候,雙方退休金待遇可能會縮小。

但是,也要看到,在養老保險之外,還有一個職業年金,這個對於企業人員與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都是可以參與的。唯一的不同就是企業人員所在企業參與不參與。而機關事業單位基本上都給職工辦理了職業年金。

企業人員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自身努力,升職加薪,爭取拿到更多一些的工資,繳納基數高一些,那麼相應的,退休後的待遇也相應的提高。

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無憂精英網


什麼人說什麼話!公務員和事業單位退休的人認為公平,企業退休的肯定要罵娘。都是“人性”造成的,恕我沒在“人性”中間加“貪”字。對這個問題我只想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談談。我是1983年大學本科畢業分配到國家機關任公務員,10年後在鄧大人南巡講話的激勵下,我去了企業,當時企業和國家機關的工資幾乎沒有多少差別。直到上個世紀末,國家加大了企業改革的力度,破產倒閉,下崗失業,多如牛毛。我那時還在合資企業,收入也還和原國家單位差別不大。真正是到了2005年左右,差別出來了,我在企業拿雙份工資(2500)(由於駐外),可是我原來的同事,機關工作人員,工資是我的雙倍(5000)還多,當時他見到我就譏笑我。只知道那時候報紙上老在宣傳“高薪養廉”。一直到我退休(之間我沒有間斷工齡),退休工資被定位2700多,(近四十年工齡)我的以前的同事退休是公務員待遇,享受正處級,工資9000多。天哪,我覺得我沒比他少了一隻手還是一條腿,我在職乾的工作只比他苦,沒他舒服!沒辦法,現實就是這樣,我也是共產黨員,也算國家幹部身份,但我是企業出來的,只不過不是國企了。對於公平不公平,我不想多說了,命中註定,隨遇而安,也沒有後悔藥吃,反正扣扣索索的也能吃飽穿暖,牢騷太多易斷腸。我愛人事業單位,原某社群團體的,退休沒職務,退休金7500元。哎,人比人氣死人!

我後來還聽到過以前當公務員時的同事,背後說我:“活該,想發財必倒黴!”意思是我當年離職去企業是犯傻!


boulder1


目前,普通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和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有天差地別。舉一個很直觀的例子,之前我在駕校學車時,同一組的有位鐵路局的退休員工,每月領取的養老金高達八千多元,並且隨著社平工資的提高以後還會增加。據他所說,他的退休生活相當滋潤,準備駕照到手以後就去買輛車,然後帶著老婆出去自駕遊。不得不說,這樣的養老生活真是讓人羨慕不已。

反觀普通企業的退休人員,大都只有兩三千的養老金,別說出去自駕遊了,能不讓兒女貼補經濟就很不錯了。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一差距的呢?

在2014年以前,我國養老待遇實行雙軌制。即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等國家公職人員,不用繳納社會保險,而由原所在單位落實養老待遇。而普通企業的工作人員,則需要和所在單位一起繳納社會保險,達到繳費年限後才能享受養老待遇。正是因為養老機制不同,才導致這兩大群體的養老待遇有天壤之別。

雖然從2014年以後,我國開始逐步實行養老待遇並軌制。即無論是國家公職人員還是普通企業工作人員,都要統一繳納社保,退休以後都按照繳費年限到社保局領取養老金。當然,這一制度是逐步推進的,並且適用“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改革原則。因此,兩大群體的養老差距在短時間內並不會得以改變。

即使是養老待遇並軌制全面推行後,兩大群體的養老差距仍不會明顯縮小,原因在於養老金的具體金額受繳費年限和繳費金額共同決定。我們知道,國家公職人員的優勢在於工作穩定、工資高於平均水平,因此其繳費年限和繳費檔位都相對較高。相反,普通企業的工作人員,其繳費年限容易斷,繳費檔位大都是最低檔位,甚至很多中小企業還千方百計不為他們繳納社保。如此一來,後者領到的養老金必然會遠遠少於前者。

綜上所述,如要真正縮小兩大群體的養老差距,不光需要切實保障普通工人的各項權利,還需要在政策上做出傾斜。


冰焰


如何才能縮小事業單位退休人員與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差距,首先要弄清產生差距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有些回答的帖子講了許許多多原因,但忽略了根本原因——基本養老金替代率。世界銀行組織建議要維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不下降養老金替代率需不低於70%,國際勞工組織建議養老金替代率最低標準為55%。

九十年代初企業職工養老金改革時替代率採用了60%。隨著影響替代率下行的因素增加,我國企業養老金替代率由2002年的72.9%下降到2005年的57.7%,此後一直呈下降之勢,2011年為50.3%、2014年為45%、2017年為40%。而2014年雙軌制改革行政事業養老金替代率是90%,即維持了改革前退休工資按工資90%發放的水平,即並軌後行政事業基本養老金水平不降低。如果企業和行政事業三位人員退休前工資都是是5000元,企業按替代率60%計發基本養老金是3000元,而行政事業按替代率90%計發基本養老金是4500元。更何況行政事業工資總水平遠高於企業工資水平,這就是並軌後兩者之間仍然存在一倍以上的差距原因所在。如果加上職業年金等補貼,行政事業養老金還要更高。因此,縮小事業單位退休人員與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差距,就是逐步縮小事業單位退休人員與企業退休人員的基本養老金替代率。與行政事業職業年金相對應的企業年金也必須落實到位。2018年有些省市養老金調整時出臺了適當向企業傾斜的政策,就是旨在縮小企業與事業養老金替代率,提高企業養老金待遇,逐步實現企業和行政事業職工養老待遇公平正義。

向企業傾斜政策養老金增長所需資金,由國家財政籌措支付。這麼基於兩者養老金巨大差距是企業先於行政事業改革的歷史欠賬,理應由國有股權劃轉社保基金解決。


默言


樓主您好,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相比於企業單位退休人員,他的這個退休工資確實是比較高的。因為這和他計算退休工資的方式是有一定的關係的。

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是根據自己在職期間的工齡,崗位,工資,職務工資,職稱工資等各類工資的津貼相加而得成的。但是我們企業單位退休人員只是根據自己的繳費年限,繳費指數和社會平均工資來決定的。所以這也就是他們二者之間形成差距的一個主要原因。

我們國家從2014年開始,事業單位人員也開始逐步繳納養老保險。那麼也就意味著在計算退休金的方式上,事業單位和企業單位的退休人員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方式。那麼畢竟在2014年以後才開始繳納養老保險,所以說2014年之前參加工作的這部分人員依然享受以前的計算方式,所以說還是有一定差距的。我們也只能等待時間的推移,慢慢的逐步形成這個統一化,這樣一來那麼事業單位的退休人員,和企業單位退休人員的差距就會逐步的減少。


社保小達人


就目前的現實情況來看,事業單位退休人員與企業單位退休人員在退休待遇上相比較,總體上來看事業單位確實要比大多數的中小企業更好,而且差距還比較大。

在養老金並軌以前,事業單位人員不需要繳納社保費用,退休時是根據本人在職期間的基本工資、職稱(職務)工資、績效工資、各種津補貼,再按照工齡的長短用規定的比例來計算退休待遇的。比如工齡35年的為85%、工齡40年的為90%。但是企業由於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1992~1996年間)就巳經實行了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企業職工退休時都是根據自己的實際繳費年限、繳費基數、繳費工資、個人賬戶累計額、社平工資等因素來計算退休待遇,所以在退休金上無疑就形成了較大的差距。

2014年10月,國家推行了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養老金並軌後,事業單位與企業單位在繳費方式、計算方法、個人賬戶、計發月數上都是統一的,但由於事業單位參保時間太短,國家給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在視同繳費年限、過渡性養老金、繳費指數上都給予了一系列補貼,而企業職工實際繳費一年才算一年繳費年限,再加上繳費基數普遍偏低,所以在退休時的養老金待遇上事業單位人員與企業職工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

如何才能縮小事業單位退休人員與企業單位退休人員的退休金差距呢?

第一、.需要時間的緩衝。隨著事業單位“中人"10年過渡期的結束,事業單位將不在採取新丶老兩種對比的方法來計算退休待遇,而實行與企業職工一樣的辦法計算養老金。也就是說,事業單位與企業單位實行了真正意義上的並軌,這樣兩者之間的退休金差距就逐步縮小了。

第二、得益與改革的紅利。隨著改革的深入,國家的經濟形勢將越來越好,國力日益強盛。國家會對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給予更多的扶持,企業的經濟效益會越來越的,職工的收入也就水漲船高。另外,在退休人員養老金上調中,國家也會對企業退休職工進行更多的傾斜。最終將使企業與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退休金實現相對的公平。


葉公來幫忙


根據題主出的題目,單單提縮小差距問題,不去扯前因後果了,也不去分析該不該的問題了,更不用去罵娘了,那都不是解決的辦法。

既然提出了要縮小企業和事業單位退休金的差距——我不知道是不是官方的提法——那我們就努力從這個角度去考慮怎樣才能縮小的問題。

我認為目前企事業單位退休金的差距是巨大的,怎樣改變?有兩種選擇,一是把企業的升上去,二是把事業的降下來。但這兩種選擇基本上無法操作。

企業退休人員據說現在有8900萬人,如果把這樣龐大數量的退休金普遍提高到一至二倍,社會保險基金怎能支付得起,靠財政補貼也不是根本辦法。事業單位人數也不少加上機關人數估計也會有上千萬(沒有官方數據,憑估計),如果把他降下來,不利於安定團結,也很難做好工作。

在這種左右為難的情況下,我們只好一方面繼續承認歷史,一方面做好逐步縮小差距的工作。不是說要建立正常的調整機制嗎?我看在調整機制的細則裡是有文章可做的。比如可以分檔調整,低的調整幅度大,高的調整幅度小,這是一個辦法;對高齡傾斜採取只限企業也是個辦法;加大工齡計算比例也是個辦法……相信專家們只要遵循低快高慢的原則會想出更多辦法來的。


fairplay11


這個問題的提出就是一個典型的平均主義思想,根本不符現實的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就講都是企業的退休人員的養老金都是一樣的嗎?一個城市所有的企業退休養老金都是一樣的嗎?全國各城市企業退休養老金都是一樣的嗎?這個最簡單、最現實、最基本的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退休養老金問題都想不明白,怎麼能想到企業要與事業公務人員的退休養老金搞成平等呢?這不是自找煩惱嗎?大膽地說,這個問題是永遠不能向解決的。

養老保險制度,是交的多退休就拿的多。同一個企業的人員,由於工作崗位不同,工種不同,月工資不同,扣繳的保險費數額不同,都是同一歲數退休,拿的退休養老金肯定是不一樣的。同一企業就這兩個人的退休金養老金的事都搞不到一個數字上去。想想一個企業怎麼統一,一個城市的企業怎麼統一,全國多少個城市的企業呢?怎麼與全國的事業公務人員退休養老金搞成平等呢?

這就叫單位分工不同,社會分工不同,不要老是比這比那的。就是真正到了按需分配的那一天,有人需要多他就拿的多,你需要少就拿的少,為什麼還問他憑什麼要拿的比你多這個問題嗎?

現在就是有一部分人,搞問題擾亂思維,製造攀比心理,擾得農民工人之間的比,工人與公務人員之間的比,農民再與公務人員比一下,農民是否都活不了啦。

在發達的國家裡,國家的公務員是中產階級,雖然他們可能已中康大康水平,但工人平民也只能是小康或中康吧,差距是永遠存在的。

我們國家正走在奔小康路上,困難很多,難度較大,收入差距矛盾問題突出,這不是互相比能解決的問題,而是需要我們安定下心來,在各自現有的養老金的基礎上,鼓勵年輕人努力奮鬥,為國分憂,一起向小康生活挺進。


天馬3951


只能靠國家政策,老百姓沒有辦法,上幾輩人為國家基本建設付出了一生,當年國家沒有制定社保,直到九十年代初才開始實行,這不能怪老百姓,到後來的企業改制,造成許多工人下崗,他們也是政策改變的犧牲品,生活艱難都不提了,好不容易熬到退休年齡,拿到手的退休工資卻比同工齡的人低了幾倍,生活艱難,沒有地位,這樣的現狀只能依靠國家政策法規來平衡,在職期間的福利待遇差別不補也就算了,一樣退休了,應該給予他們起碼的公平待遇吧,這一點都不過分吧


kamke89167


為什麼要縮小差距?在當下差距是處處可見的,不僅僅是事、企退休人員養老金這點差距。題主與王建林、馬雲等的差距更大呢,你怎麼不企圖抹平呢?有差距才會有競爭,有競爭才會有上進的動力,社會才能進步!不要指望著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了,那是行不通的死路!

另外,現行養老金制度是多繳多得,長繳多得,即在職時養老保險金總額繳得愈多,退休後養老金領的愈多!一個繳納年限剛剛15年,每年僅繳納幾幹元的人憑什麼能與繳納三、四十年、每年繳納幾萬元的人領相同的養老金?就是吃“大鍋飯”也不能這種吃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