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智能時代為何需要區塊鏈技術


智能時代為何需要區塊鏈技術



作者 | 蔡恆進

來源 | 第一財經日報

進入智能時代,當人類的能力一項一項地被機器超越,我們必然將重新面對一個哲學上的終極命題:人生存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現在的計算機可謂是大腦的延伸,對人類的腦力勞動產生了取代的可能,那我們還有哪些不可替代的價值呢?

形勢雖嚴峻,答案並不悲觀,區塊鏈技術為人類提供了一個可能的應對方案。我們不能禁止人們去創造人工智能,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對發展的進度進行追蹤與評估。

人類的獨特性與面臨的挑戰


面對人工智能的時候,人們往往存在兩種極端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人類天生比人創的機器人更為強大。機器及其進化的產物——人工智能,永遠只是人類的工具,不具有威脅性。比如一部分AI從業者就認為,我們花了三十年才實現人臉識別,再要到人工智能超越人類必定需要更加漫長的時間,足夠久到我們不用擔心它的程度。

相對應的,對人工智能的另一觀點是它必將超越人類,理由是人的本質是由物質世界的分子、原子組成,雖然結構和實現極其複雜,但總有一天能夠被研究透徹,發現其原理,甚至是侷限。同時,機器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變複雜,至少目前仍然沒有發現其極限。這樣的結果,就是人工智能的複雜性和完備性一定會在某一時刻超過人類。就算需要一兩百年,機器最終還是會超過人,所以人類必須保持高度警覺,這一部分人就包括埃隆·馬斯克、比爾·蓋茨和剛過世的史蒂芬·霍金。

兩年前,包括專業人士在內,大家都覺得在短時間內,機器都不可能在圍棋領域勝過人類。圍棋雖然規則固定,但它的狀態空間非常複雜,在有限時間內不可能完全計算出來。可是,從AlphaGo到Alpha Zero,機器已證明自己不但能勝過人類,還可以不需要任何經驗輔助,直接從零開始,總結經驗,贏下世界冠軍。這意味著目前機器學習的深度、計算的能力以及現有的算法,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能夠模擬人類大腦了。

進入智能時代,當人類的能力一項一項地被機器超越,我們必然將重新面對一個哲學上的終極命題:人生存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以前機器替代的是我們的體力勞動,可以看作是人類四肢的延伸,我們還能用腦力去做創造性的事情。但現在的計算機可謂是大腦的延伸,對人類的腦力勞動產生了取代的可能,那我們還有哪些不可替代的價值呢?

形勢雖嚴峻,但我們對這個問題並不悲觀。我們的研究發現,目前機器與人還有本質上的差別。這個差別的發現,不同於前面提到的兩種將人和機器靜態對立比較而得出的極端觀點,而是從人類自身的進化得到的成果。要釐清這一觀點的本質,我們可以從認知坎陷、從自我和意識的起源這個角度上來思考。

為了理解人類的意識與智慧的來源,我們提出了觸覺大腦假說。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是因為擁有敏感的皮膚,使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更多地感受到外界刺激,進而產生了更強烈的“我”的意識。對人來講,結構和功能的迭代構成了物質和意識世界的進化。但機器的意識不是通過成長習得,而是由人類賦予,機器因此可以看作是人類意識的投射。

以鐘錶為例,我們給它裝上彈簧、螺絲、發條等結構,賦予它能量的來源與傳動關係,又有意識地把零件裝配在一起,構成了鐘錶這樣一個給我們報時的機器。這一個整體都是由人創造,不是沙子或者礦石自己進化來的。但即便有了人類賦予的功能,鐘錶本身只是幾個分離的意識片段的工具性凝聚,並沒有發生意識本身之間的交互,因此人有統攝全局的自我意識,但鐘錶沒有。

人類的自我意識是能夠把不同的意識片段進行整合的,是可以把有些損壞掉的部分進行修補的,這恰恰是機器所缺少的。一旦某個部件出現問題,整個裝置就被破壞了。對於更為智能的AlphaGo來說,它是所有人類技術與文明、有直接與間接參與者的意識的投射。實際上它的主程序可以看作一個很弱的自我意識,但是這個主程序沒有辦法去檢查子程序的功能,或者重新設計、修復問題,這就是跟人有差別的地方。當然,目前機器有一個發展方向,就是向這個方向進化,比如說現在已經有機器能夠自己充電,或者某個零件壞了它有可能自己換掉。

但,即使未來機器能修復自己、有很強的統攝能力,我們仍然認為人是有價值的。人類承載了億萬年進化過程,有自主意識,對宇宙有整全意識,對至善有追求。人類承載了這些內容,也負有將其繼續傳承下去的義務。人類因為對整體的揹負而提升了自身的價值,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引領宇宙進化的方向,而不是讓僅僅具備“應激性”意識的機器完全接手。

機器的進化速度非常快。摩爾定律描述硬件發展是18個月芯片的能力翻一倍,現在AI的計算力,有統計表明是3.5個月翻一倍。雖然計算力本身不意味著AI的能力,但仍然能夠說明AI進化的速度多麼恐怖。AI的成長並不是線性外推,而是呈指數加速成長。

我們也許不會馬上遭遇機器具有自我意識、反叛人類的危險,但是很可能製造了一個很偏執的機器。我們即使是想讓機器為人服務,也有可能會出錯,這並不是機器有意識造反,只需要某一個方面失控就能對人造成很深的傷害,因為它的速度和力量比人類強大太多,這才是很快就會來臨的危險。

區塊鏈技術是未來的必選項


區塊鏈技術為人類提供了一個可能的應對方案。我們不能禁止誰去創造什麼樣的人工智能,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對發展的進度進行追蹤與評估。它們可能是全心全意要做造福人類的事情,但問題是很多的過程會出錯。如果能夠要求大家把製造AI的方法和進度上鍊,公之於眾,這樣旁觀者們可以及時發現可能的問題並採取措施。現有的區塊鏈技術恰恰是一個可以承擔這個記錄任務的很好的平臺。

區塊鏈技術具有不可篡改的特性,我們可以對用戶行為記錄在案,就有可能對我們的倫理價值產生一些影響。假如我們要表揚一種好的行為或者是懲罰一種壞的行為,好的行為就可能會被人利用來做投機,通過做秀得到好處,這樣社會風氣就容易變得虛偽,一些開始非常好的事情到最後就變味了。如果有區塊鏈技術的話,由於所有的數據不可更改,那麼要表揚好的行為就不用在事前聲明,而是事後的某個階段執行,比如發現在某段時間內扶老人過馬路的行為很少,我們就專門獎勵這段時間內扶老人過馬路的行為,做秀在這裡就沒有用了。

區塊鏈技術的核心並不是去中心化,而是存證和通證。去中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不可實現的夢想,實際上也沒有必要完全去中心化。我們可以是多中心化,而且每一箇中心都是可以移動的。反倒是存證,即一旦上鍊了就不可以更改這一點,才是至關重要的。這個看起來很小的點,一旦變成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就會影響我們所有人的行為。不但可以說清楚因果,甚至能夠追溯清楚因為何物、果因何起。

當然,並非所有的事物都需要上鍊記錄。鏈上數據的重要性不是體現在其無所不包,而是有則完備。當我們在某個時候需要證明自己是好人、做事靠譜的時候,我們自己自然會需要這些記錄。我們自己會去判斷一個ID背後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看歷史上是怎麼做事的,如果都是靠譜的,那麼別人更願意相信他變成一個壞人或者笨蛋的可能性很小。

有一個問題是,很多人都覺得區塊鏈的數據不能改,但是如果開始記錄的數據就是假的呢?其實,我們大可以假定這些上鍊的數據是假的,但隨著時間足夠長,這個人還需要寫足夠多的東西,來證明之前寫的數據是真的,這一過程的完成極其困難,甚至得不償失,還不如一開始就老老實實地把真實的情況放上去。有足夠長的、真實的、經得起考驗的歷史記錄,才是有價值的。

通證,或者是數字憑證,我們認為它是能夠幫助在一個群體中快速達成共識的一個工具。我們在傳統社會的討論、立法或者是道德倫理,這些都算是共識。但形成共識其實是一個很難的事情,因為每個人的主觀和預期是不一樣的。

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沒有時間去慢慢地達成共識,所以我們需要Token幫助我們快速定價。先是一個小範圍的定價,再把這個定價和外面的進行交換,來形成一個比較大的共識。以後的世界裡,社會複雜度大大提高,證明個人的真實可靠會越來越難,卻也越來越重要。現有技術使人臉可以造假(美圖)、聲音可以造假(抖音),那未來AI大行其道時,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被重新定義了。

在智能時代,只需要少數可信賴的人工作,那麼如果要證明自己就是那個有資格的人,只需要區塊鏈技術來把我們過去的言行不可更改地記錄下來,就能讓別人從歷史記錄中推斷我是否可信。一旦發現某一個人是可信的,就應該馬上把資源分配到位,而不是像現在,必須經歷繁瑣的試探和考察才投資。傳統的投資遴選方法面對目前的智能時代已經開始捉襟見肘,區塊鏈技術在智能時代將會變成必需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