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孩子叛逆、染惡習、不愛學習?6歲之前家長一定要做好這幾件事

隨著網絡的普及,信息也變得越來越發達,我們常常會在網絡上看到有關孩子自殺、孩子青春期叛逆的報道:僅僅因為母親對孩子上網的責罵,年僅12歲的孩子選擇了自殺;僅僅因為老師的幾句批評,學習優秀的女孩選擇了跳樓;僅僅因為不允許帶糖果到學校,10歲的女孩從三樓一躍而下……

類似的案例數不勝數,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每天都有那麼多孩子的事故發生?又為什麼有那麼多無助的父母,每天都在面臨各種各樣的教育問題呢?甚至有很多父母一夕之間發現辛苦養大的孩子變得非常陌生與可怕,而自己對孩子的管束卻不起任何作用呢?

孩子叛逆、染惡習、不愛學習?6歲之前家長一定要做好這幾件事

01、孩子的心理問題,在於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方式

前段時間一個“12歲孩子殺死母親”的新聞,到今天還讓眾多網友熱議:一個12歲的孩子沉迷於網絡遊戲,在母親制止時拿起刀砍向自己的母親,當別人說他喪盡天良連自己母親都殺時,他竟然理直氣壯地回答:“我殺的是我自己媽,我又沒殺別人!”

母親被自己未成年的孩子殺害,這件事簡直聞所未聞,我們在憎恨孩子無情、同情母親無辜的同時,也不得不思考一下,是什麼原因使得一個這麼小的孩子如此冷淡?

在瞭解了孩子的家庭情況之後,這個問題也都有了答案。

原來,母親在孩子半歲多時就外出打工,孩子留在家讓爺爺奶奶帶,成了留守兒童。孩子雖然是母親生的,可是母親常年在外,母子日常並不相見,母親也沒有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犯錯時糾正他、提醒他,這使得他們之間的感情缺少基本的磨合。

這個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被爺爺奶奶溺愛著長大的,他把最親的人自然定義理解為“爺爺奶奶”。

多年不見孩子的母親,回家見了孩子當然對孩子格外疼愛,但對於孩子來說,這種疼愛摻雜著“陌生”,愛的暖流只是單項流動,孩子那端並沒有回應。

母親始終認為無論如何母子之間都是最親近的,但事實上,對孩子而言,此時的“母親”只是一個稱呼而已,他對母親沒有任何依戀感和親情,甚至還因為母親的管束把母親當作“敵人”看待。但這時的母親,看到變壞(孩子9歲就學會了吸菸,偷過爺爺的1000塊錢等)了的兒子,心急如焚。

母親的這種焦慮瞬間就點燃了孩子的怒氣,使得孩子把刀伸向了母親,還淡定地重置兇案現場,給人制造“自殺”的假象。

孩子叛逆、染惡習、不愛學習?6歲之前家長一定要做好這幾件事

著名法學家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說過:幼兒時期是孩子多方面成長打基礎的關鍵期,如果一個母親生下孩子不能自己養,我建議就不要生!

一般而言,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或者心理問題,如:逃學、撒謊、沉迷網絡、離家出走、動輒自殺等等情況,多在12歲前後至18歲之間,可是,這一年齡階段的行為問題以及相關的心理問題,其實都源於孩子童年時候的性格培養,而且跟父母對子女的撫養方式有著直接的關係。

02、0-3歲建立好孩子的安全感

由於社會壓力的增大,很多父母在孩子出生後不久,就把孩子交給家裡老人帶,自己到外面打工,等孩子上學之後再自己接管。

這類孩子,往往生活中都不缺錢,吃零食,打遊戲,染惡習,不愛學習,是他們的常態表現。爺爺奶奶認為孩子一年到頭見不到父母一面,覺得孩子很可憐,往往孩子要多少錢就給多少錢,用錢讓孩子獲得物慾的滿足和精神的快樂。

然而真正等到父母“接管”的時候,卻發現孩子非但跟自己並不親,而且還變得叛逆、難以管束、對自己一肚子的仇恨,這讓父母開始不解和恐慌,開始尋找原因。其實,這種情況的出現,就在於孩子依戀形成期父母的缺席。

孩子叛逆、染惡習、不愛學習?6歲之前家長一定要做好這幾件事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

將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個大房間,房間內有兩個鐵架子,一個是光禿禿、沒有任何裝飾物;另一個鐵架子上纏滿了絨布,裝扮成一個母猩猩的樣子,而地上放著很多吃的、玩的物品。然後觀察小猩猩是吃還是玩,還是有別的情況出現。

結果發現,小猩猩在面對陌生的房間時,先是恐懼地叫上幾聲,繼而爬上了假的母猩猩的架子上,緊緊地抱住“母猩猩”。只有在餓的時候,它才會下來吃點東西,然後又迅速爬上去,繼續緊緊抱住那隻毛絨絨的母猩猩。

這一實驗充分證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幼小的動物雖然需要食物來保證基本的生存,但還需要對撫養者的依戀,這種依戀遠遠超過玩具的吸引。

心理學研究發現,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長期沒有得到這種依戀的滿足,就容易產生不滿足感,從而產生煩躁、敏感、神經質等性格障礙。

所以專家建議,0—3歲這個階段,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父母一定要陪在孩子身邊。如果這個時候孩子出現父母陪伴缺失,會導致孩子跟父母疏遠不親近並且是後天彌補不了的。

影響孩子最深的從來不是學校、社會而是父母,為了孩子父母要適當做出犧牲,既然把他帶到這個世界就要為他負責。

孩子叛逆、染惡習、不愛學習?6歲之前家長一定要做好這幾件事

03、6歲之前給孩子立好規矩

我們中國有句古話叫“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它簡單明瞭地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從3歲的孩子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這個孩子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而從7歲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後的成就和功業。這句話雖然不是絕對的,但卻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即指從兒童三週歲時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長大後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

記得有位離家出走孩子的母親曾發出這樣的疑問:“昨天我們通電話他還好好的,怎麼今天就離家出走了呢?”

其實,孩子在6歲之前,家長一起要學會給孩子立規矩,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都要劃分一個明確的界限,比如孩子想要什麼東西,如果是想要通過“哭鬧”來達成目的,那一定要嚴厲地說“不”!儘管此時他會因為你的拒絕而感到短暫的痛苦,但卻讓他懂得了任何事情都要通過正確的、和平的溝通來達到想要的效果。

6歲前的孩子,各種意識還處於萌芽階段,是教育孩子遵守規則的最佳時期。這段時間,爸爸媽媽可以減少一點對孩子的溺愛,給他們立下嚴格一點的規矩,並跟著孩子一起認真地遵守,從小就培養孩子遵守規則、文明禮貌的好習慣。

孩子叛逆、染惡習、不愛學習?6歲之前家長一定要做好這幾件事

王安憶說過:

生命不過就是一場記憶。

人生很多事,是因為你記得,它才存在的。

童年失去的陪伴,是花千金萬兩也買不回的。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有的父母會說,我也很想陪孩子啊,可是,放下工作養不起孩子,拿起工作又陪不了孩子,你叫我怎麼辦?

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很多父母在說自己忙和累的同時,卻拿著手機不停地刷朋友圈,其實孩子要的並不多,每天一會兒高質量的陪伴已經足矣。

孩子叛逆、染惡習、不愛學習?6歲之前家長一定要做好這幾件事

我是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喜歡我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或者微信公眾帳號:陪寶寶寫日記,共同探討育兒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