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果當時慈禧太后沒有跑,八國聯軍敢不敢殺慈禧太后?

胖胖日記


慈禧太后名義上是皇太后,其實她就是晚清的實際統治者。所以儘管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城,就算捉住了慈禧,也不可能殺了她。因為慈禧是列強們瓜分大清的砝碼,所以八國聯軍是不敢輕易滅掉慈禧太后的。



但是當年慈禧太后是真的害怕了,公元1900年8月15日,也就是光緒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八國聯軍開始攻入北京,慈禧太后脅迫光緒皇帝驚慌的逃離紫禁城,離開北京。當年迫於列強的壓迫,慈禧太后公然向八國宣戰,結果卻是像狗一樣被嚇得跑出了紫禁城。


慈禧太后逃跑途中,一路庶民裝扮,狼狽不堪,據說有一天餓的慈禧太后居然向當地村民索要窩窩頭吃,真是虎落平陽被犬欺,當年專橫跋扈奢侈至極的樣子已經蕩然無存。就這樣慈禧太后落難西逃,八國聯軍不可一世,大搖大擺的攻進了紫禁城。據說聯軍統帥瓦德西堂而皇之的住進了慈禧太后的儀鸞殿。


慈禧太后得到消息後,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利和地位,決定與八國聯軍議和,也就是談判。於是認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八國聯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至此,大清江山被慈禧搞得滿目瘡痍,4億國民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列強們的目的終於得逞。



所以我們說就算慈禧不逃,在紫禁城中坐以待斃,八國聯軍也不會殺了她的,列強們深知,慈禧太后手中握著大清江山,只有利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手段,才能迫使慈禧太后妥協,才能最終完成目的,因此我分析八國聯軍絕不會殺了慈禧的。


在列強的侵略下,一個有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簽約了,大量的金銀財寶流進了外國列強的銀庫,大片大片的疆土被分割出去。李鴻章這個名字也永遠的被刻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慈禧太后這個無冕之王也成了被世人唾罵的魁首。


任馳贏天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殺倒不見得會殺,但慈禧太后基本就廢了。

她的下場可能三種。

第一,葉名琛的下場。

葉名琛在鴉片戰爭時期裝*裝過了頭!

洋鬼子都殺到他總督衙門門口了,葉名琛還不挪窩。

因為他在總督衙門建了一個“長春仙館”,裡面祭祀呂洞賓、李太白二仙;一切軍機進止都取決占卜。

到了洋人殺了進來,葉名琛才慌了,試圖逃走已經來不及了。據說他當場雙目流淚,呻吟“兩大仙誤我”。

結果洋人倒也沒有宰了他,將他抓捕後押送到印度加爾各答囚禁了起來。

據說英國人也沒有虐待他,給予生活上的優待。

葉名琛就在印度住了1年多,又氣又鬧,最終病死在加爾各答。

如果慈禧被捕,說不定也會被押到哪個國家去,或者就扣在香港,扶持光緒帝或者其他人上位。

第二,石敬瑭的下場。

洋人對於慈禧是沒有好感的,但還需要慈禧的政府來維持中國局面,便於他們撈錢。

很有可能,慈禧會變成石敬瑭那種兒皇帝,從此被扣在中國某地,附近都是洋人的軍隊。

慈禧從此只想有部分的權力,大事都要在洋人命令下行事


第三,溥儀的下場。

說不定連石敬瑭都做不了,慈禧連一點權力也沒有了。

洋人留下慈禧只是做個吉祥物,實際上像經營印度或者越南那樣,自己組成傀儡政府管理中國。

反正,當時中國是不缺買辦的。

至於殺慈禧,沒有人會殺,畢竟她是中國最高統治者,殺了會有不利影響。

其實,對於慈禧這種人,失去了權力就比死還難受。


薩沙


說到庚子年的亂事,首先需要把握的一個關鍵詞,那就是“失控”。

怎麼說呢,庚子年的事本身是完全不應該發生的,也完全可知制止的,但因為種種匪夷所思的緣故,居然鬧成了這等模樣。

事實上,庚子年的拳民運動,其實連運動都談不上,它只是一場地域性的洞亂,而這場動亂,又主要是因為華北連續幾年的旱災引發的。

在災荒的影響下,災民們把懷疑與仇恨的對象指向了洋人、洋教和教民,其中既有對外來文化的反感,同時其實也有劫財補償的意願。

很大程度上說,類似的地區性洞亂是不能控制的,尤其現在現代火器的打擊下,原本不是問題。

但是,因為老佛爺過於仁慈不忍心傷民,加上甲午新敗、戊戌亂政的因素,更是不宜動作過大。結果,在拳民們破壞電報線、鐵路乃至殺害教民時,其實該動手卻沒有動手。

由此,洞亂迅速蔓延,至京津一帶,但要是沒有乙亥建儲的干擾,其實也不至於發展至庚子亂事。

其中的原因,是外國對端王載漪之子被立為大阿哥(皇儲)未能給予足夠的尊重(承認),結果引發了端王一派對洋人的極度仇視。

由此,在這幫最頑固最愚蠢的人的引導下,拳民居然大規模進入了京城,由此一發而不可收拾。京城,整個帝國的核心地帶都失控了。

失控之下,打著反教反洋的正義旗子當然不能丟,於是京津一帶出現大量的針對洋人和教民乃至洋貨店的衝擊、打砸乃至殺害也就在所難免了。

而此時的清廷(包括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及大臣們),在被拳民和端王一派綁架後,對於恢復局勢也幾乎無能為力。

是以,非但大量教民被殺,和洋務有關的機構商店被砸,一些洋人也被殺(據統計,庚子年代大概有283名洋人被殺,主要是傳教士及其家屬。)

如果僅僅是這些洋人倒也沒有什麼,最不可容忍也最不應該發生的事是對外國使館的圍攻,這是任何國家任何時期都不應該發生的事。

庚子年八國聯軍的介入,很大程度上只是為了解救在京的各國公使。換言之,在清廷無力恢復秩序的情況下,只能由八國聯軍在解救公使的前提下順便加以解決。

而在最混亂的事情,東交民巷使館區也是被清軍以圍攻的名義加以保護的。如果沒有清軍的隔離,十個使館區也早已被拳民夷為平地了。

如果理解了這點,試想慈禧太后如果不走,八國聯軍還會找她算賬麼?感謝還來不及呢!

當然,君子不立危牆之下,老佛爺也沒有直面外國侵略軍的這個膽是真的。

再說了,如果真的被俘,那微信何在啊(威信)!

不多說了,更多關於庚子年事的解讀,可參考筆者拙著《1900:北京的春天有點亂》(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張鳴老師作序推薦)

總之把握一個詞:失控!


坑爹史冊


不跑的話,中國就徹底完蛋了,不管八國聯軍是生擒她還是殺了她,都會讓當時的中國分崩離析,東南沿海在大賣國賊李鴻章的主導下保持中立(估計早就和西方殖民者密謀好了),也就確定東南沿海想獨立不會參戰了,少了那2億多人半壁江山,八國聯軍就可以直搗京城,慈禧太后再不走,凶多吉少呀,她再不堪也是當時中國最高領導人,她要是落到敵人手裡,不管是死是活,都會讓其他救國力量投鼠忌器,就像下象棋,老帥能活動,就不會輸,要是老帥被將死了,就是交棋投降的命了。

話說回來了,如果八國聯軍真的活捉慈禧太后了,會怎麼樣呢?我覺得不大可能殺,參照拿破崙的下場,慈禧太后就有可能被八國聯軍囚禁在海外一個孤島上孤獨終老,那麼中國下場就慘了,因為1140萬平方公里的龐大國土,5億多人口對於當時任何一個列強都是大大的威脅,那麼中國極有可能被分割成好幾塊,變成西方殖民者幾個毫無威脅的傀儡國,而且由於分割不均在其他列強扶持慫恿下導致互相攻伐,那麼現在的中國可能會像中東一樣悲慘,會徹底失去東山再起報仇雪恨的機會。

所以,中國人,感謝娘子關吧!



馨憐


要想說明這個問題,首先需要知道列強之所以組成聯軍發動侵華戰役的根本目的是什麼?難道他們會天真的以為,憑藉幾萬人的軍隊就能征服佔領一個東方大國嗎?顯然不是的,他們這麼做的最大的目的一是想從通過劫掠以及戰爭賠償中獲取一些短期的利益,二是發洩對他們眼中的肥羊竟然反抗的不滿,藉此震懾清朝,想獲取長期穩定的在華利益,那麼其實我們就可以明白,他們不會而不是說敢不敢殺死慈禧太后,這個中國的最高統治者,為什麼說列強不會呢?原因如下:


首先,通過分析列強發動戰役的目的我們可以知道,他們主要還是為了維護以及獲得在華利益,才聯合起來對華作戰的,那麼殺死一個可有可無的老人,對他們有什麼好處呢?不僅名聲上不好聽,而且殺死中國最高的統治者,他們又上哪去找到一個替代品,成為他們在華利益的代表,並且親善,聽話的,最重要還是能夠有足夠分量,鎮得住整個國家的人物,這可不是隨便某個滿清王爺,官員就能做到的,找不到一個合適的代言人的列強,那麼他們在華利益就得不到充分的保障,這就背離了他們的最初意願,而且殺死慈禧對於他們沒有任何意義,還會使他們的既定利益受損,所以他們不會殺。

另外,即便說慈禧在中國的愛戴程度不高,但畢竟是一國統治者,一旦被列強所殺,必然會激起中國人的強烈憤慨和抵制,無形中給自己在華利益製造無數可能的障礙,畢竟忠心於滿清,忠心於慈禧的人大有所在,而且即便是普通人,這種也是一種奇恥大辱,對於好面子的中國人來說,反抗的情緒必然無限制的增高,得不到什麼實際的利益,反而對自己在華利益造成極大的損失,這種事列強不會去做,畢竟列強不是一個人,一個國家,即便部分人頭腦發熱想要處死慈禧,其餘人也不會允許自己的利益受損。

所以說,列強即便抓住了慈禧太后,也不會殺她,反而更大可能是以此要挾,榨取中國人的更多財富和土地,獲取更多,更大的在華利益,畢竟列強一向奉行的還是利益至上的原則。


歷史微探索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說說八國聯軍侵華的原因: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成為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導火索,以此為藉口,八國聯軍以鎮壓起義之名行瓜分和掠奪中國之實。八國聯軍侵華就是為了擴大在華利益,其他都是藉口。

八國聯軍侵華時如果慈禧不跑,八國聯軍敢殺她但不會殺她,原因在於:

1. 英首相索爾茲伯裡就對首先提出懲兇作為議和先決條件的德國人說:“絕對不否認,如果把皇太后牽入這件事情以內,人們將冒著廢棄中國整個國家組織的危險,這也是對於歐洲不利的。”

2.光緒從他親政到甲午戰爭結束的表現,可以看出光緒完全是一介庸才一個憤青,政治手腕比不上慈禧的萬分之一。這樣一個無能而又憤青的皇帝對於八國聯軍來說會不安分,不像個聽話的主兒,不符合八國聯軍的利益。

3. 慈禧是個聽話的主兒,雖然這次貿然向11國宣戰,但是在之前的合作中,慈禧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一直相當於是洋人統治清朝的工具,有求必應,而且這次慈禧雖然西逃,在路上也不忘派人向洋人認錯示好。



那人燈火


最好還是跑出去避避風頭吧!我們都知道1在中國民間流行者老子打兒子,兒子一定要跑的故事!(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老子哪裡有真正的想打兒子的,話趕到那裡了,事兒辦到那裡了,抹不開了,難免幹仗,但老子打兒子,打在兒子身上,疼在老子心裡,聰明的兒子做法就是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避其鋒芒,不挨死打,等大家都消了氣再回來就是了!

這晚清慈禧太后與八國聯軍的關係基本上就處到老子與孫子的地步,八國聯軍是老子,慈禧太后為代表的晚清政府為孫子。


但是這種來自於孫子的關係還不是親的,不是血緣關係的那種,就這樣式的,你指著八國聯軍手下留情,基本上沒門。

慈禧太后要是不跑,說不定連階下囚的機會都難得,直接就死在八國聯軍的鐵蹄之下了,即使僥倖保命,也必然淪落為階下囚,受人凌辱。

哪一種結果對於晚清政府來說,都是不堪其重,最好的辦法莫過於跑,避開八國聯軍的鋒芒,不與其直接交鋒,為雙方的斡旋談判爭取時間。

很難想象一個正在氣頭上的人會坐下來冷靜的聽慈禧太后解釋,對慈禧太后來說,那就是跑跑更健康,跑跑能保命。


因此,假如說是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太后真沒跑,真有骨氣,那不是八國聯軍敢不敢殺慈禧太后的問題,沒聽說過激情殺人嗎?當初八國聯軍搞事情,可是慈禧太后挑的事,害的洋人吃了不少苦頭。

真說不定誰摟不住火,就把慈禧太后突突了!


歷史三日談


慈禧太后如果沒有跑,那麼很可能是被八國聯軍作為戰爭罪犯殺掉的。

從近代開始,歐洲列強形成和貫徹了一套他們所謂的戰爭規範,作為國家元首通常即使戰敗也不會被處死的。但是前提是遵循他們的遊戲規則,被他們視為圈子中的人。

八國聯軍戰爭之初,慈禧太后向所有在華有使館的國家宣戰,並將各國使館和教堂作為攻擊的敵對目標。儘管站在我們的立場,可以說外國使館(有駐軍)和教堂都是西方入侵中國的據點,但站在西方各國立場,慈禧悍然攻擊使館和“和平僑民”,已經違反了起碼的戰爭準則。為此,各國將慈禧視為戰犯。

慈禧逃到西安後,各國最初的提出的戰犯目標,慈禧太后列為第一。雖然大清皇室之前是中國合法政府,但各國真有這個打算,把李鴻章推舉為總統算了。還是李鴻章出來斡旋,好說歹說,把戰犯名單上的慈禧太后去掉了。而後面名單上的戰犯,基本上都被八國聯軍給處決,或者讓清朝自己幹掉了。

另一方面,八國聯軍如果殺掉慈禧太后,是有可能扶持光緒皇帝真正掌權的。一則光緒皇帝之前沒有實權,還被慈禧太后囚禁,在國際上獲得了一定同情。另一方面光緒年輕,各國看來或許更好控制。三來光緒之前發動戊戌變法,雖然只是個空架子,好歹做出了一點變革的姿態。當然,具體這位皇爺上臺後會如何處置,那又不是各國能確保的了。只有一點,如果歷史真的走到這一步,光緒皇帝在八國聯軍刺刀下當兒皇帝,那麼大清朝估計完蛋得更早。


巴山夜雨涮鍋


這問題並又有看起來的那麼簡單,對於政治來說沒有絕對,更沒有所謂的是與非。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第一是八國聯軍士官的作戰時期的膽量;第二是八國聯軍殺了慈禧太后之後的後果。

由於十九世紀九十年代末期,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帝國主義興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將整個中國各自劃分自己的勢力範圍,國不將國,當時我們的國家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而對於在華列強熟手無策的慈禧一方積極與列強妥協,另一方面大力發動北方農民反抗列強入侵,重用仇視在華西人的官員。義和團運動在北方直隸地區如火如荼地興起,但是由於義和團運動的盲目排外性和官府的刻意引導性,致使大量的外國使館被民眾衝擊,對外國在華人員財產造成巨大的損失。義和團運動由於其性質引起了八國聯軍對中國的入侵,在他們入侵中國的口號中就有“懲治匪首”,而其中的匪首之一也是最大的匪首就是慈禧!

八國聯軍對慈禧的仇恨

是人民生命財產為最高保護對象的西方向來就有維護本國人民的利益的傳統,即“人道主義”,而在義和團運動中,中國民眾的過分的排外性,燒教堂、拆電線、毀鐵路更是多次襲擊西方國家在華的領事館。無論是根據國際法還是西方的傳統,八國聯軍對於慈禧的恨意都會是巨大的。設想當時侵華聯軍的心情,也許是身邊的某個朋友或者親戚在華因為政府的姑息縱容,生前慘糟他人的凌辱虐待受盡折磨而死,這些士官心中的悲憤定會是龐大的。故,從士官個人來說,在事關自身的經歷的事情上,八國聯軍殺死慈禧已經不是膽量問題了。對於中國軍隊的戰鬥力八國聯軍心中早有定數,因此他們殺了慈禧根本不怕國人發動戰爭反撲。

政治上的複雜性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政治的特點,就算底層廣大士兵是憤怒的,但是這群聯軍的領導者絕對會是理智的。他們所要考慮的僅僅就不是敢不敢殺了慈禧的問題了,身為長官必須要有長遠的目光。因此他們必須考慮殺了慈禧的後果。這一點,李鴻章在於八國聯軍談判中闡述的觀點一樣:你們去殺啊,我們民眾對於太厚的擁戴還是很高的,殺了太后一個,中國民眾將會用千千萬萬個洋人作陪;更惶論入侵中國,華北失守了我們還有華中,華南,甚至還有廣大的內陸地區,你們去佔領呀,怎麼不去了?;假如你們真的佔領了中國,殺了太后,那麼我李鴻章是義和團,大清各個官員是義和團 ,這片國土上的四萬萬民眾每一個人都會是義和團! 這一點,八國聯軍的領導者必須考慮!殺了慈禧的後果是,激起當時整個清政府的反撲,加上整個中華民族對於入侵者的仇視。這樣的仇視的後果將不是僅僅在北方這一個區域的義和團運動,有可能是全國範圍的反帝排外運動了。很顯然外國需要的是一個能夠給他們提供源源不斷的利益的能下金蛋的清政府,而不是一個烽火四起的損害在華利益的“義和朝”!所以從政治方面而言,八國聯軍不敢殺慈禧。

歡迎讀者的閱讀,我知道還有其他的更好地理由,希望您在評論區與我談論喲!


歷史中的眼淚


太敢了。慈禧若不跑,必死無疑。

為什麼我敢把話說得這麼絕對呢?因為後來李鴻章和八國聯軍議和時,八國聯軍提出的第一個條件就是殺掉義和團的罪魁禍首。誰是義和團的罪魁禍首呢?就是慈禧。

義和團剛鬧起來的時候,包括李鴻章、榮祿、張之洞等人在內的諸多老成持重之臣都是反對的。但慈禧因為肝火太大,不顧重臣們的意見,選擇了支持義和團。於是,才有了義和團的發展壯大。

當然,在議和的時候,作為慈禧的心腹重臣,李鴻章當然不會答應洋人“殺慈禧”的條件。在他的虛與委蛇之下,慈禧才算保住了一條老命。

洋人為何如此痛恨慈禧呢?這要從八國聯軍侵華的起因說起。

八國聯軍侵華,有兩個直接原因:第一是德國公使克林德被義和團所殺;第二是慈禧下令攻打各國駐華使館,並一口氣向十一國洋人宣戰。

這兩件事的根子,都是慈禧。

說句不好聽的話,大清國被八國聯軍佔了北京城,純粹是自找的。

其實,慈禧和洋人的積怨已久。

對於戊戌變法,洋人是支持的。但是,它最終被慈禧扼殺,並且囚禁了光緒皇帝。從此此,洋人就站在了光緒一邊,反對慈禧。

慈禧想廢掉光緒皇帝,洋人就宣稱不承認其他皇帝;慈禧想弄死光緒皇帝,洋人就定期給光緒檢查身體;慈禧想抓住康有為砍他的腦袋,洋人就保護康有為。

慈禧的性格多麼剛強啊,這樣被洋人綁著手腳,她心裡肯定很不爽。恰好趕上義和團的爆發,於是她腦袋一發昏,就把事情弄大了。

結果洋人一出兵,慈禧只好跑路了。從此之後一蹶不振,再也不敢跟洋人叫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