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2 此人在日本稱王被罵漢奸,明朝不擇手段除掉他後才知後悔

“王直始以射利之心,違明禁而下海,繼忘中華之義,入番國以為奸。勾引倭寇,比年攻劫,海宇震動,東南繹騷。上有幹乎國策,下遺毒於生靈。惡貫滔天,神人共怒。”——《倭變事略》

明史及同年代演義小說裡有個名為汪直的人,此君是明代中期徽州人,是一位很值得研究的傳奇人物。從上面的描述中我們便不難看出,汪直的歷史評價似乎並不是很高,一句“惡貫滔天”又把他罵得咬牙切齒。不少學者將他被定義為罪惡滔天的大漢奸、偷盜劫掠的大海盜、勾結倭寇侵犯中國的罪人、引狼入室的元兇;有趣的是,同樣有不少人持有截然相反的觀點,認為他是個值得稱道的歷史角色。

此人在日本稱王被罵漢奸,明朝不擇手段除掉他後才知後悔

2000年,12名來自日本長崎縣福江市、原籍安徽省黃山市歙縣的日本人捐資修建了汪直墓,不久後,汪直墓就遭兩名大學老師砸毀。此時一度引起了軒然大波,在歷史上爭議極大的汪直也引發了人們的爭論。

《明史》中的汪直有著截然相反的另一面。 汪直原名王鋥,綽號“直”,從小不喜歡讀書,愛鬧,離經叛道,頭腦偏偏生來很靈活。由於出生在徽商世家,自幼耳濡目染,汪直在經商方面有不少想法。當時,明朝政府對海外貿易管理得相當嚴苛,法律規定“片甲不得下海”,和洋人做生意是要全家斬首的。但政府的力量再強,也無法對抗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明代中期,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商品經濟的發展對人們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在這種背景下,以鹽商身份經營受挫的汪直決定下海發家致富。

此人在日本稱王被罵漢奸,明朝不擇手段除掉他後才知後悔

汪直創業前找了個名叫徐惟學的合夥人,此人也不簡單,以前當過海盜,航海經驗十分豐富,重要的是膽識過人。兩人“頂風作案”,無異於把腦袋揣在腰上掙錢,但兩人都鐵了心的要闖出一番事業。在嘉靖十九年的一個夜晚,汪直同徐惟學、葉宗滿、謝和等人一共變賣家產收拾細軟,經由廣東向如今的東南亞地區開進。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所謂的“南洋”經濟水平還相當落後,人煙稀少,很多地方還是荒蕪之地,生活單調。百十年前的鄭和帶著一支龐大艦隊造訪此處時,當地人就像是見了外星人一般。汪直一夥有點“先入為主”的意思,他在東南亞地區的生意做得極為成功,用相對較高的價格將在中國很常見的商品倒賣給東南亞地區的政府和居民,又用賺來的利潤回到大陸購買更多的商品。在極短的時間裡,汪直就積累了大筆的財富。由於徘徊在“灰色地帶”,汪直也不必交稅。

此人在日本稱王被罵漢奸,明朝不擇手段除掉他後才知後悔

為了更有依靠,汪直投靠了同鄉許棟的貿易集團。誰知許棟手中有不少買賣兵不乾淨,他不但走私,還曾親自當海盜打劫商船,朝廷很快就對其忍無可忍,並一舉將許棟的勢力剿滅。隨後,汪直在金塘島一帶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據點。他依靠自己的經商才能,不但將業務就覆蓋了整個東南亞地區,還慢慢擴張到了日本、朝鮮等地,同時與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國建立了往來。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日本人正處於他們的戰國時代,那些名頭一個比一個響亮的“戰神戰聖”們在戰場上縱橫馳騁,運籌帷幄,實際上,當時他們手中一共也沒多少兵馬。而汪直的生意越做越大,開始組建私人武裝保護自己的生意。汪直在海上組建了強大的艦隊,他從西方商人手中搞到了精良裝備,招募日本浪人和各路亡命徒,組建起人數超過5000人的私人軍隊。汪直手中掌握的勢力甚至超過了許多日本諸侯,連日本一些握有很大權力的實權派人物都要敬他三分。

此人在日本稱王被罵漢奸,明朝不擇手段除掉他後才知後悔

隨著手中生意規模與他自己影響力的擴大,汪直走上了一條極為危險的道路:他開始用絲綢,瓷器,茶葉等貨物以及低廉的價格,從葡萄牙貿易伙伴的手中購置槍支彈藥等,再以十倍百倍的價格轉手賣給日本軍閥。日本人大喜過望,將汪直像一尊佛一樣供奉起來。汪直的勢力就像是滾雪球,越滾越大,光受他差遣的日本浪人人數就超過了5萬人。

史書記載:“海上之寇,非受(汪)直節制者,不得存。”公元1552年,汪直將自己的據點牽制長崎一帶,他在日本建立“宋國”,自稱“徽王”。有趣的是,面對一個外來者公然在自己地盤上稱王的尷尬情況,各地日本大名不但不敢提出異議,然而馬首是瞻,一時間“三十六島之夷皆其指使”。汪直不但幾乎壟斷了周圍海域的海上貿易,還制衡日本各股勢力。一旦有人企圖生事,汪直就給它的死對頭們提供武器槍炮。為了擴大財路,汪直掃清了海面上的流寇,開闢了專門的航道。然而,在勢力擴張的過程中,汪直與明朝產生了直接衝突。嘉靖皇帝曾派軍隊對汪直手下勢力進行打擊,汪直一怒之下犯了個致命錯誤——他召集倭寇,進犯明朝東南沿海。

此人在日本稱王被罵漢奸,明朝不擇手段除掉他後才知後悔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汪直曾與朝廷聯手剿滅了許多海盜與倭寇實力,他也曾與明朝度過一段“蜜月期”。據資料記載,朝廷曾默許汪直手下進入沿海地區從事貿易活動,他的部下甚至都能跑到蘇杭一帶的鬧事上同當地百姓進行交易。因此,當汪直逐漸成為一大威脅後,對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明廷內部也有較大分歧。1554年4月,胡宗憲被任命為浙江按察御史,負責東南沿海抗倭重任。胡宗憲與其幕僚徐渭主張對汪直進行詔安,胡宗憲將汪直的家人放出監獄並給予厚待,一番努力之下,汪直終於同意聽從命令。

嘉靖三十六年,在汪直的斡旋之下,日本歸還被掠人口並準備財物入貢,汪直本人也率領人馬和部分艦隊奔赴約定地點。然而在這個過程中,艦隊遭遇颱風,只有部分艦隊率先抵達,引發朝廷懷疑,將率先抵達的這部分人逮捕。汪直聞訊後立馬停滯不前,在胡宗憲的百般安撫下才進入定海關向其投降。然而,汪直在杭州遊玩期間突然遭到巡按御史王本固誘捕,他的艦隊也遭到大明水師圍攻。汪直部下拼死突破包圍圈,1559年12月25日,汪直被斬首於浙江省杭州府宮港口。

此人在日本稱王被罵漢奸,明朝不擇手段除掉他後才知後悔

有不少人將汪直罵為“漢奸”,然而諷刺的是,明廷一時之快除去了汪直,情況似乎更糟了。文獻記載,汪直臨死前並不膽怯,而是十分憤怒。他對監斬的王本固說:“死吾一人,恐苦兩浙百姓!”胡宗憲聞訊後更是氣得哭了出來,他知道失去了汪直,東南沿海的諸多勢力便再也抑制不住了。果然,不久後,汪直義子毛海峰就帶兵為義父報仇,汪直的舊部也投靠其他勢力,在東南沿海一帶胡作非為。嘉靖末期的倭患非但沒有好轉,反而愈發成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