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二戰中哪個崗位的軍人陣亡率最高,為什麼?

用戶5780196713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一場浩劫。據統計,先後有20多億人被捲入戰爭,共傷亡9000餘萬人。在各個參戰國,傷亡人數最多的是陸軍,而在陸軍中,有一些崗位的軍人陣亡率又遠高於其他崗位。

日軍侵華時,中國因為工業基礎落後,空軍與海軍力量薄弱,無法與日軍長期抗衡,所以抵擋日軍的重擔就落在了陸軍身上。打陣地防禦戰時,日軍首先摧毀的就是中國軍隊的輕重機槍陣地,畢竟輕重機槍手掌握強大火力,自然成了敵人優先打擊的目標。

機槍手陣亡率雖高,但消滅的敵人也多。在納粹德國,陣亡率最高的兵種是海軍潛艇兵,當時德國將潛艇當作戰略武器使用,德國橫掃歐洲大陸後,英國憑藉英吉利海峽抵抗德國進攻。德國認為,潛艇對敵方水面艦艇的打擊很有效,又能潛水躲避敵方攻擊,所以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潛艇部隊。但盟軍的深水炸彈也不是吃素的,到了二戰後期,盟軍的水上反潛機和水中聲吶系統更新換代,德國的潛艇根本無法接近盟軍的水面艦艇,所以德國潛艇兵的陣亡率高達60%,成為高危兵種。

除此之外,傘兵的陣亡率也是非常高的,畢竟傘兵的作用主要是深入敵後,摧毀敵軍的重要戰略要地。這樣一來敵人也會和你拼命,一開始,西方人對待傘兵還比較“友好”,等他們落地後再打擊,但傘兵都是精銳,如果讓他們成功跳傘到達地面,那麼戰鬥力是極強的,所以後來各國軍隊只要一發現傘兵跳傘,第一時間就會射殺,不管是在空中還是地面。


兵說


“政委”的生存率最低!

蘇德戰爭期間,蘇軍一線部隊的官兵中損失慘重的一個崗位就是政委這個差事!

德軍國防軍的基層戰鬥部隊中沒有設置專門負責政治思想工作的專門負責人員,他們都是職業軍人,忠誠於自己的上級指揮官,也被納粹思想徹底洗腦了!

監督國防軍軍紀和執行力的有黨衛隊和蓋世太保!這兩隻部隊相當於軍統個總統類似!

美軍和英軍依靠的是憲兵部隊!


蘇聯紅軍採用的是基層連隊以上的建制中設立政治委員的舉措來實現思想教育和統戰工作會議!而且政委在關鍵時刻有對部隊指揮官的建議權和否定權!甚至有最後決斷權!

因為政治委員的存在,能夠實現最及時的督戰作用!這樣能夠省下來很多類似黨衛軍和憲兵的人力!

蘇德戰爭期間、所有抵抗部隊的政治委員一旦被捕就會立即不經審判被槍決!能夠指認政委身份的被俘士兵會被優待!在《解放》這部史詩電影中,不列斯特要塞的政委就被士兵出賣,被就地殺害了!


反過來德軍的黨衛軍軍官一般被捕後都沒有好下場!

其次在戰場上抓獲的噴火兵和化學武器生物武器釋放的士兵死亡率也是最高的!因為仇恨導致的死亡率高!

再次是通訊兵,作為非一線部隊的官兵,他們的死亡率會更高,殺死他們就等於切段敵人的聯繫!絕對的有利於戰鬥順利進行!


在在次是擲彈兵,他們有負責爆破的責任!靠近敵人碉堡炸掉碉堡的,能活著回來就算立功了!很多英雄都是爆破手!

再再再次就是火箭筒發射手,因為發射成功的首要條件就是選擇最佳陣地,首先開火命中的同時也是第一時間暴露自己的時候,招來的火力絕對是最密集的!《高山下的花環》軍長的兒子就是在摧毀敵人碉堡時犧牲的,一旦首發未摧毀或命中被對方盯上麻煩就大了!



最後再說別的答案都說是機槍手!這絕對是錯誤的答案!神劇看多了!神劇裡經常是先瞄準機槍手打!那不實際的!

機槍陣地相對裡火線遠一些,尤其是重機槍陣地!所以在射程上佔有優勢!

機槍陣地的選擇,是相對隱蔽的制高點!不管攻防都是機槍陣地之間活力支援的較量!一個老機槍手首要任務就是保護好自己陣地安全!選擇好陣地、射擊角度、發射壓制節奏!不是隨便一個士兵就能當機槍手的!培養一個合格的機槍手更不容易!要是戰損率那麼高哪還有那麼多的壓制火力!

實際戰場上,進攻一方費勁心思主要的目標就是火力點!打掉一個就能立功受獎!要是那麼容易立功,這個功也就價值不大了!

我們有一位戰鬥英雄在對越反擊戰中,就自己利用兩挺機槍輪換使用,一個人堅守陣地9個小時!只要陣地位置好,機槍手不容易死的!相比較這個崗位卻是較安全的!



奧馬海海灘的那個士兵、一挺MG42打死打傷3000美軍!被譽為奧馬海海灘怪獸!戰後被俘也活了下來!到2001年才去世!這就證明了機槍手的安全性!


杜口無言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基本常識。

二戰傷亡率最高的就是德國潛艇兵。

潛艇有著自身的特點,一般遭受深水炸彈襲擊的時候,潛艇都在水下。

不要說二戰時期的潛艇設計水平,就算今天潛艇被擊中也幾乎無法逃生。

因為在水下,潛艇根本無法打開艙門,最終只能通過魚雷發射管將人彈出去。

一旦潛艇中彈解體或者沉入水下,潛艇水手肯定死路一條。

拋去其他不談,就算潛艇水手能夠及時逃出潛艇,也會因為上浮時期的減壓病送命。

實際數據,也是如此。

二戰中,德國海軍共投入1113艘新潛艇。其中除了自沉、戰後投降、被扣押者外,德國潛艇的損失原因如下:被船隻擊沉264艘、被飛機擊沉250艘、被船隻和飛機聯合擊沉37艘、失蹤46艘、在港口內被空襲炸燬43艘、被俘3艘、被水雷擊沉35艘、事故沉沒25艘、被陸軍擊沉1艘。總計704艘潛艇在戰爭中沉沒。

在潛艇部隊出海作戰的39000多名艇員中,有高達27490人陣亡,陣亡率達到70%以上,讓人瞠目結舌。

因為潛艇的特殊性質,水手都是清一色的年輕人。也就是說,死於德國潛艇上的德國年輕人就有接近3萬人。


就是因為潛艇的特殊性質,德國潛艇水手的待遇是最高的。國海軍潛艇部隊官兵可以領取的補助包括“封閉環境服役補助”和“潛水補助)”等與特殊技能有關的補助項目,所有這些補助加起來基本等同於基本薪水的兩倍。


薩沙


二戰中,陣亡率最高崗位當屬機槍手!具體有以下幾個因素,從中可看出一點端倪。

一是機槍是整個二戰中投入數量最多步兵重火器。



以數據可考的攻佔柏林為例,蘇聯共投入兵力為250萬,包括20萬波蘭士兵,6250輛坦克,7500架飛機,4.1萬門大炮。

我們簡單估算一下,每輛坦克以4人計算,蘇聯投入的裝甲兵力為2.5萬,炮兵以每個炮班10人計算,蘇聯投入的炮兵為41萬,投入的空軍力量,以每架戰機以5人計算,投入空軍力量為3.75萬人,剩下的步兵兵力為大約200萬,按照當時蘇聯的編制模式,大約是150個步兵師,步兵師按照每個班,一挺機槍計算,攻陷柏林,蘇軍投入的重機槍數量大約為20萬挺。




二是機槍手是整個戰爭過程中,重點照顧對象。



在二戰中,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作為步兵最重要的火器,一般使用的情況都是在關鍵點和關鍵部位設置重機槍,進行壓制和掩護。成為整個戰爭進程的關鍵點。我們所熟悉的黃繼光、董存瑞都是犧牲在進攻過程中的關鍵點上,關鍵點上都有一個神奇的機槍在,因此在整個二戰過程中,機槍是為重點炸燬的目標,打機槍點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炮兵的火力覆蓋;二是狙擊手或神槍手,重點狙擊。三是裝甲目標重點突擊方向。將三種方式,對於機槍手而言都是致命性的,絕無生還能力。機槍手雖然火力強大,但在整個戰場中基本上是九死一生,這就無形中增加了機槍手的死亡人數。

三是機槍作為重火器,在戰爭中一般為重點爭奪物資。



曾經在網絡上比較火的電視劇《亮劍》,所有的人都說,李雲龍的部隊是比較富有的,用李雲龍的話來說,就是多了幾把歪把子,捷克造,歪把子和捷克造就是重機槍。在李雲龍的部隊,所有的戰士打仗,最希望的就是在戰爭中能夠繳獲一把重機槍,歸自己所有,因此在整個戰爭過程中,對重機槍的搶奪是非常激烈的,而且是你死我活的,非常慘烈的,因此機槍手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成為重點的狙殺對象。



有人說,在二戰中死亡率最高的是步兵,其實不然,死亡率是機槍手死亡人數與機槍手編配人數之比,在攻陷柏林過程中,蘇聯死亡人數43萬,假設步兵總數死亡40萬,步槍手死亡35萬,機槍手死亡5萬,我們來計算以下死亡率,步槍手死亡率為35/180=0.194;機槍手死亡率為5/20=0.25,很顯然,機槍手的死亡率雖然高於步槍手的死亡率。

綜上所述,整個二戰過程中死亡率最高的職業是機槍手。

這裡是少華聊史,和你分享不一樣的歷史。


少華聊史


二戰中那個崗位陣亡率最高?

我軍的旗手——衝鋒號一響,玩命地扛著軍旗衝上去,而且雙手舉著旗子衝,沒法使用武器還擊,旗子紅色顯眼還目標大。敵人遠遠就看見最準確的就是旗手,射擊火力最猛的就是打旗手,旗手一倒,衝鋒就容易停滯!所以一面旗子有許多彈孔很正常,往往一場仗打下來,旗手換了數個精英士兵。不怕死就當旗手,不死就能晉升職務領兵了。

突擊隊敢死隊——衝鋒在前,腦袋別在褲腰帶上,不是敵死就是我亡!

重機槍手——殺敵最多,敵人必然會拼命敲掉重機槍手。

尖兵排頭兵——走隊伍的最前面,挨槍是第一個,所以尖兵排頭兵是輪換上的。

最英勇智慧的士兵,不是死了就是將校,就是值得敬仰的存在!






鬼谷伍


1941年5月的“克里特島戰役”中,德軍雖然最終佔領該島但卻傷亡14000餘人,其唯一的空降師“第7空降師”傷亡總數超過該師滿編狀態下的75% ,傘兵損失高達5200餘人,就連師長薩斯曼少將也掛了,幾乎成為納粹空降部隊的“絕唱”。連希特勒都被如此巨大的損失嚇到了,從此以後堅決不再大規模使用空降部隊作戰,認為“克里特島是德國傘兵的墳墓”。

(德國空降兵創始人斯圖登特)

1943年7月17日,希特勒在南歐戰役授勳儀式上,私下對德國空降兵創始人斯圖登特將軍說:“克里特之戰證明傘兵時代已經結束,傘兵是一支完全依賴突然性的兵種,但這個突然性的因素已不存在”。而後來的戰爭事實證明,希特勒這個悲觀的論點斷送了空降這一全新戰法在德軍的繼續發展,並就此將德國傘兵打入冷宮,屬於標準的因噎廢食。

二戰時期的空降部隊基本以傘降為主,主要擔負著敵後突擊的任務,自然也是敵人必須要清除的目標,由此傘兵是非常要命的戰鬥崗位。當時的空降作戰需要面對三大危險,第一是空降和機降技術仍然相對落後,尤其是滑翔機這玩意,能否降落到安全和準確的位置完全靠運氣,而一旦機毀則肯定出現人亡;第二是即便成功降落,也是孤懸敵後,如果正面進攻的主力進展遲緩,那麼重武器匱乏的空降兵就要遭受滅頂之災。



第三是尚不能實現自由往返,由於二戰時期軍用直升機還未投入實戰,大規模的空降作戰等於買的“單程票”,哪怕戰況不利也無法再撤回出發機場,只能戰鬥到底或者全軍覆滅。期間掌握絕對空中優勢的盟軍空降兵也曾遭遇大敗,那就是1944年的“市場花園行動”,蒙哥馬利所指揮的這次戰役不僅未能實現戰役目標,還讓美英空降兵蒙受巨大損失。

一向溫文爾雅的艾森豪威爾也忍無可忍,面對高昂代價,私下裡對巴頓罵道:“蒙蒂這個狗雜種”!

(號稱綠色魔鬼的德軍傘兵)

“市場花園行動”失敗的關鍵,就是遭遇了前述的第二和第三點危險,美軍第82、第101空降師和英軍1空降師的著陸地附近,意外的駐有黨衛軍王牌部隊第二裝甲軍,德軍裝甲部隊在莫德爾元帥的指揮下迅速展開反擊,反坦克火力貧乏的美英空降兵根本抵擋不住,而正面推進的英軍機械化部隊第30軍由於水道縱橫和德軍的頑強阻擊,未能及時趕到匯合地點阿納姆,由此註定了盟軍空降兵們悲慘的結局。

損失最大的是降落位置最敏感的英軍第1空降師,於阿納姆大橋北岸浴血奮戰,在德軍的圍攻下最後只有不足2000人冒死南渡“下萊茵河”逃生,6000人陣亡或失綜,2000多名傷員、醫生和護士被俘,第1空降師戰損高達80%,基本就是被打殘了,連一向袒護蒙哥馬利的英軍高層都無話可說,陸軍參謀長拉姆奇說“怎麼批評蒙蒂都不過分”。



(美軍空降師軍官)

而在遙遠的東方戰場,沒有獨立空軍的日本人也搞起了空降部隊,並分別隸屬於陸軍和海軍兩個軍種。1942年緬甸方面軍為截斷中國遠征軍的歸路,除派出地面部隊第55師團秘密奔襲臘戌之外,又決定派遣唯一的空降部隊配合作戰,即所謂的“久米傘兵旅團”(旅團長久米大佐)。結果由於日軍的空中管制水平嚴重低下,空降部隊起飛過程中混亂不堪,被兩架返航的偵察機迎頭撞上,同古機場不少日軍地勤因此葬身火海。

第一批裝載傘兵的100架運輸機好容易飛到臘戌上空,又發現整個預定空降地域滿是白茫茫的霧障,除了黑色的山尖其他什麼也看不見,整個機群在空中徒勞的盤旋而無法確認目標區,日軍只好取消行動命令返航。不料途中兩架運輸機在空中相撞,機上傘兵只好爭相跳傘,落向莽莽野人山中;當機群返航到達機場時,又有一架運輸機因機械故障在迫降時發生爆炸,機組人員和所乘傘兵無一倖存。



(日軍傘兵登機)

事情還沒完,無功而返的傘兵垂頭喪氣到食堂吃晚飯,一架返航的戰鬥機又因機械故障衝出跑道,一頭扎進了傘兵軍官食堂,傘兵旅團許多軍官當場喪生,一連串的事故使日本空降兵名譽掃地,第5飛行師團長小畑中將被迫辭職。而日本海軍的空降部隊也不長臉,在太平洋戰場上經常被團滅,比如1944年12月6日,菲律賓日軍為反擊登陸美軍奪回布勞恩等機場,以挺進第3聯隊、第4挺進聯隊各一部兵力約460人實施空降作戰,但空投的傘兵著陸後馬上遭到了美軍第11空降師的反擊,最後團滅。

蘇軍在二戰時期的歐洲戰場很少實施大規模空降作戰,大抵由於組建傘兵師過於昂貴,1945年8月對日宣戰後,曾向哈爾濱、長春和瀋陽等地派出空降部隊,但此時關東軍已準備投降,因此損失輕微。戰爭實踐證明,二戰期間傘兵作戰的陣亡率至少為60%,危險係數是最高的,哪怕是如今和平時期的空降演習中,出現千分之三的死亡率也是被允許的,可見一斑。

(二戰蘇軍傘兵部隊)


度度狼gg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參戰各國都存在不少傷亡情況,這些傷亡數都因士兵所在的崗位有關,那麼處在哪一個崗位上的士兵死亡率更高呢?這其中存在什麼原因呢?

說出來可能沒人信!其實政委崗位死亡率最高,拿德國跟蘇聯的戰爭當參照,當年蘇聯軍隊死傷慘重,戰後統計出當任政委的人死亡人數最多,因此成為了死亡率最高的一個軍務崗位。

不過,德國則不同,他們的國防軍中沒有設立“政委”軍務人員,而是出現職業性的軍人作風,所有士兵都忠於自己的上峰領導,並且服從思想非常濃重。另外德國設立有黨衛隊跟蓋世太保負責監察國防軍,所以政委一職對他們並不存在。還有美國的憲兵隊基本跟德國黨衛隊一個性質,主要也是負責監督軍隊士兵。

蘇聯軍隊的軍事體制則跟德軍不同,他們主要採用基層連隊的制度,當中設置有政委一職,該職位的軍人主要負責傳播思想,教導士兵正確三觀以及參加戰爭會議,組織相關工作等,甚至政委在緊要關頭,可以擁有相等於上峰領導的決定權以及提供重要意見。

蘇聯軍隊由於有政委這個位置,所以在打起來的時候,能快速有效的組織起來,並且在政委的親臨戰爭督導之下,完成領導給予的任務,相比德國的黨衛軍跟美國的憲兵隊,蘇聯的政務主要是一個人就可以領導一大群士兵,所以能節省下不少人力資源。

二戰時,德國坦克凌厲的攻入蘇聯境內與蘇聯廝打起來,開戰初期,蘇軍由於沒做好充足準備,導致被打成大潰敗,大批蘇軍被抓,有的蘇軍部隊雖然頑固抵抗但由於後方支援不及時最終還是被德軍圍剿抓捕。那麼在這時被抓的蘇軍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政委一職,德國人認為蘇軍政委給予的威脅太多,不僅能教會士兵打仗臨陣對敵,還能在關鍵時刻起到指揮作用,於是就下令寧可錯殺也不肯放過,把抓到的政委一一處死。

而且還頒佈條件,凡是能指認政委人員的戰爭俘虜均能免死,且獲得特殊優待,在這種情況下,部分政委也最終被自己方的士兵指認,從而難逃一死。故此,可以說二戰中死亡率最高的軍務職業,當屬政委一職。

除此之外,戰爭一些負責特殊任務的士兵的死亡風險也很高,諸如負責揹著燃料放火的噴火兵,如果操作稍有不慎就會引火燒身,由於想對目標放火需要保持一定近距離,這樣遇到敵人伏擊的風險就更高,有時候剛一噴火,就被埋伏的敵人亂槍射死,把火燒得太大,自己無法全身而退,不是被煙燻死燻迷路就是直接被燒死。另外還有攜帶生化武器的士兵,他們很容易因為防護措施不到位,從而讓自己也成為生化武器的犧牲者。有的士兵是釋放生化武器回來後,身體開始受到感染,不久就發病身亡。

通訊兵,主要負責聯絡跟傳遞戰事消息,經常跑來跑去很容易暴露自己。敵人也會專門選擇先襲擊通訊兵,以便斷送敵方耳目,使得他們通訊受阻,無法更機動性的互相照應。接下來是機槍手,其屬於開戰後最容易被集火的目標。

身為機槍手,他們主要負責用火力壓制敵方,運用戰術進行阻斷封禁對手,必要時提供強力支援,掩護撤退或衝鋒等等。因此,戰爭中機槍手就是敵人最先想除掉的目標,此時一些迫擊炮、手雷、大炮、遠程狙擊手等都會優先打擊機槍手的藏身點。


貓眼觀史


這裡就歐洲戰場舉例,歐戰作為典型的機械化戰爭,兵種較為齊全,更具說明性。

如果看傷亡人數的話,最多的自然是步兵,畢竟這個兵種基數大,而且防護比較弱。

如果看陣亡概率的話,揹著無線電或者鋪電話線的通訊兵(下圖)傷亡率是非常高的,往往容易成為對方狙擊手優先“關照”的對象。通訊兵就是其部隊的眼睛和耳朵,沒了這個角色,後果很嚴重。其餘的還有空降兵、飛行員等等,陣亡率都很高。

但是,這些兵種,再危險,那也沒超過半數。然而,二戰時期的德國,統計在冊的39000多名德國潛艇兵中,共有27490人陣亡,陣亡率高達70%。因此,納粹德國潛艇兵堪稱為世界戰爭史上陣亡率最高的兵種,沒有之一。

潛艇主要是在水下隱蔽活動,對敵人的水面作戰平臺(船艦,尤其是運輸船隊)發動伏擊,由於技術限制,潛艇獵殺潛艇這種情形比較少(但是也有,比如U-864被擊沉的戰役),只不過是被電影放大了。

潛艇一次出海大約要執行為期12-18周的戰鬥巡邏任務。因為隱蔽潛航和動能所限,這期間幾十個大壯漢和魚雷擠在一起,別說洗澡洗衣服,洗臉刮鬍子都不保障,甚至連吃口熱乎飯都是奢望,加上潮溼的環境,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種酸爽的氣味。

(老電影《從海底出擊》裡面的德國“Untersee-boot”潛艇兵,不同於那些穿著筆挺的制服軍靴,梳著三七分大油頭的德軍;U-boat上的潛艇兵一個個衣冠不整,鬍子拉碴,頭髮蓬亂油膩——動能和空間有限,生活自然不能講究)
此外,二戰的德國潛艇普遍裝有兩臺長達6米的柴油機引擎,還有通風設施,各種機械運轉帶來的噪音往往令人無法忍受,很多艇員都患有嚴重的聽力損傷、失眠和厭食症等等。

而且,幾十個來自於五湖四海,出身和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大男人長期共處與一個危險而封閉的空間,就算有偉大理想的引領,上至三觀,下至生活習慣的差異,加上封閉艱苦環境下的心靈創傷,肯定會出現大大小小的摩擦。真實的情況可能並不全是電影中演繹的那麼團結一心,所有成員都能自始至終保持著高水平的自律和相互信任;實際上,這個集體雖說到不了互相勾心鬥角,但不和諧的插曲也難免出現。

這點,2018年德國電視劇《從海底出擊》第一季(Das Boot Season1),就非常客觀的還原了潛艇內部的小世界。對任務理解上的分歧,加上私心作祟,副艇長(右邊這位)甚至鼓動輪機長、大副、領航員搞譁變,把年青的官二代潛艇長霍夫曼(左邊的)扔到了救生筏上在海上漂流,自生自滅。

還有貴族出身的富裕青年馬克思,品格高尚,為人友善,上過大學,接受過軍官培訓。然而,因為名字裡面有個馮(Von,德意志貴族標誌),身份暴露後,被貧苦勞動人民出身的戰友們給輪流暴打了一頓,始終被孤立,最後選擇和霍夫曼艇長一起去海上漂流。

當然,生病或者被同事算計,跟真正的戰鬥危險比起來,就是毛毛雨。

潛艇浮出水面時,稍有不慎,就會遭遇敵機,這也往往意味著附近就是敵人的水面艦船(先看到的是艦載機)此時,必須趕緊下潛,一旦潛艇被敵人發覺,敵方軍艦會逼近它,發射深水炸彈進行摧毀。

稍有不慎,潛艇因為大量進水被迫上浮,在海面又會再次遭遇盟軍飛機攻擊而被擊沉。

遭遇這種情況,上也是死,下也是死,而且都是慘死,幾乎就意味著全軍覆沒,隨艇而亡,葬身於在茫茫大西洋之中。這最終導致了二戰德國潛艇兵高達70%的陣亡率。

因此,二戰時的潛艇,往往被水兵們稱為“鐵棺材”。

電視劇《Das Boot Season》(Season1)第一集開頭,潛艇被擊中進水,發動機失靈,已經無力迴天之際,大副在生命的最後幾分鐘,打著手電,深情的看著自己心愛女人的照片,心情一下就平復了許多,坦然死去。

這個情節很多二戰片都有演繹,那麼單身狗怎麼整?

多數情況下,沒有女人照片可以揣在懷裡,或者放在錢夾裡的,一種不是男主角,容易很快領盒飯;另一種,隨著情節發展,將會結識女戰友,直接把女戰友揣懷裡了,就不用照片了。

總的來看,德軍潛艇兵極高的陣亡率也換來了赫赫戰績。二戰中,德國的U-Boot運用狼群戰術,擊中,擊毀了盟軍共大小各色3500艘艦船,讓10萬多名盟軍船員葬身大海,這個性價比還是可以的。

此外,除了高風險兵種,再多說一點有時代感的。二戰時,蘇聯軍中有個職位,可稱得上是二戰時期最高風險的崗位——蘇軍政委。

這也是半個世紀以來,西方二戰電影裡面“妖魔化”的主要對象。

比如英美合拍的,描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影片《兵臨城下》。

開篇就是,沒有給配武器的士兵們穿越伏爾加河,一下船就立即被政委拿槍指著,像轟牲口一樣趕進戰場。

除了用上面那個用手槍把士兵轟下運兵船的花白頭髮政委外,還重點特寫了個大眼袋的中年油膩政委,架個機槍,嗷嗷叫著在後面掃射自己人(下圖)。

政委這麼發狠的督戰,很大程度上源於斯大林的一向政令。

與西方重視個體生命價值,認為在絕境之下,選擇投降,保全生命,並不有損於軍人的榮譽的理念不同;剛烈的毛熊雖然長著一副西洋人面孔,但更認同咱們東方文化中“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執念,鄙視投降和任何示弱的行為。


蘇德戰爭剛開始的幾個月,蘇聯被“閃電戰”打了個措手不及,面對蘇軍成建制大規模投降的現象。斯大林在1941年8月16日簽署了著名的“270號命令”,命令的大意參考下圖:於是,蘇聯政委成了個可怕的存在,負責督戰,執行“270號命令”。德軍這邊對蘇聯政委這一套早就恨之入骨,所以立下規矩,被俘的紅軍政委不用審判,直接就地槍決。

此種情形下,蘇軍政委上戰場都是抱著必死的心態,總是帶頭衝鋒,“烏拉烏拉”的一通鼓動,高喊“為了斯大林,衝啊....”,身先士卒的帶頭衝鋒,真正玩命打,用血肉之軀保持著蘇軍旺盛的戰鬥力;而並非像一些西方電影裡,僅僅躲在後方督戰,拿槍對著自己人。

因此,在衛國戰爭中,政委的死亡率一直位居榜首。比如,上圖這張著名的照片,主人公是阿列克謝•戈爾傑耶維奇•葉廖緬科,時任蘇聯紅軍第十八集團軍步兵第四師第220團政委。照片中,他高舉手槍,號召身後的戰士們發起衝鋒。這張照片拍下後不久,葉廖緬科在一次戰鬥中犧牲。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飛行員……且沒有之一。


記得高考那會,有同學想當空軍飛行員,於是便去招飛現場瞧了瞧,回來告訴我們,那標準真的是好高,選出來的預備飛行員也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從那以後嘴上雖然不說,但心裡可是十分羨慕能當空軍飛行員的人。

這件事過去沒多久,又在偶然間看了阿湯哥演的《壯志凌雲》,之前是羨慕,這會就是羨慕得要死了。雖然船伕眼睛近視,肯定是當不了飛行員,哈哈,為此還特地查了查關於空軍飛行員的一些書籍資料。其中發現有一個很奇怪的描述,是一位美國的二戰老兵,根據他的回憶:

在戰爭期間,生活在軍營的軍人都不願意和飛行員打交道,更不願意和他們交朋友。

至於原因卻很扎心,原來是因為二戰中飛行員陣亡率太高,經常發生昨天還和你喝酒,今天執行任務出發後,就永遠飛不回來了的情況,經常收到這種打擊,擱誰都受不了,於是二戰時大家所幸都遠離飛行員了。

那麼為何二戰時期飛行員陣亡率這麼高呢?來看以下三個原因

一、執行的都是高危任務,不僅要面臨槍林彈雨,還要擔心粉身碎骨

二戰中發部分飛行員都執行任務都是在戰場或敵後,說白了就是往敵人槍口上撞(下文有解釋),雖然當時的防空力量還沒有如今的導彈和雷達,但僅僅是防空炮就夠飛行員們喝一壺的了,因為一旦進入戰場,執行轟炸任務時,原本在高空飛行的轟炸機就需要降低飛行高度,來到高射炮的射程範圍。

或許有人會有疑問,為何原本能飛更高的轟炸機,不在高射炮射程範圍外投彈?這與二戰轟炸機的主要投彈方式——目視轟炸有關了,二戰中的轟炸機想要施行目視轟炸,一般都要在3000米左右的高度上投彈,而這恰好是高射炮的有效殺傷範圍。

如果轟炸機飛得太高,就無法有效觀察轟炸目標,說白了就不得不盲炸,而在那麼高的高空依靠盲炸想炸中目標概率是很低的。所以這些飛行員相當於靠著飛機向敵人槍口上撞,風險極大,即使飛機僥倖沒有被直接擊毀,只要機身收傷,飛行員能否順利返航就是未知數了。

二、航空科技水平有限,部分地區環境惡劣,事故率居高不下

除了要執行轟炸任務,還有很多飛行員會被派去執行運輸任務,千萬不要一位這就是個美差,說完下面的這件事,你就明白了。

二戰中後期,日軍完全佔領了中國沿海地區以及緬甸,相當於封鎖了美軍向中國運送物資的海上交通線,以及西南地區的航線。在這種情況下,這些重要的軍事物資,便不得不先運到印度,再由飛機,越過世界屋脊進入中國。

但想要越過世界屋脊豈是件簡單的事情?尤其是運輸隊還要途徑喜馬拉雅山南麓,這一地區山峰的高度普遍超過1.7萬英尺,也就是海拔5000多米的高空,因此這條航線被飛行員戲稱為“駝峰航線”。

這條航線後來被稱為二戰中難度最大、墜毀率極高的航線之一。根據後來的數據統計,單是美軍一個擁有629架運輸機的第10航空聯隊,就損失了563架飛機,而在整條航線上,以美國為首的盟軍共損失飛機1500架以上,犧牲優秀飛行員近3000人 ,損失率高達80%。

三、極端情況下的極端行為,日本的神風特攻隊

到了二戰末期,不論德國還是日本都到了窮途末路,在最後的瘋狂反撲中,日軍利用所謂的武士道精神,對飛行員進行洗腦宣傳,提倡用一個人的生命,一架戰鬥機和一枚炸彈換取美軍的一艘艦艇,這就是以自殺式襲擊為主的神風特攻擊隊。

在這種瘋狂的自殺式襲擊下,日本的飛行員幾乎做到了有去無回,再加上戰爭前期那批有經驗的飛行員早就死亡殆盡,後期的飛行員很多都是從未上過戰場的新兵,所以在二戰末期日本的飛行員幾乎是斷崖式死亡,將二戰飛行員的死亡率飆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既然說了這麼多關於二戰空軍的內容,就不得不說同樣在二戰中有過出色表現的中國空軍,雖然因為過早的“退場”,以至於給人們留下的記憶並不那麼深刻,但我們卻不應該忘記這些血灑長空的抗日烈士。

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空軍共計擊落日軍戰鬥機590多架,擊傷100多架,在空中轟炸行動中,共炸燬地面日機620多架,炸傷120多架,中國空軍也為之付出了巨大犧牲,先後6000多人英勇就義,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18年初上映的電影《無問東西》中由王力宏扮演的沈光耀,便是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空軍的一個縮影。


船伕聊歷史


當然是b17轟炸機的腹部機槍手,美國B17轟炸機的腹部炮塔裝有兩挺M2重機槍,因為炮塔內部狹窄只能選身材較為矮小的士兵作為操作員,以一種非常難受的半躺姿勢在萬米高空上操控機槍,不過與危險相比這些不舒服簡直不得一提,機腹是德軍戰鬥機重點照顧的部位,機腹炮塔的操作員首當其衝,而且完全沒法躲避,當時的防彈玻璃只能抵擋普通機槍槍彈,完全無力抵擋戰爭中後期戰鬥機裝備的20-30mm機炮,一旦炮塔被擊中操作員就是九死一生,而且在迫降的時候還可能出現炮塔整個在地面撞毀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