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最早的春節是哪一年?

用戶5807837991


雖然中國過年習俗已經有幾千年了,但是原本根本沒有春節,春節是近代才有的,所以第一個春節也是近代。

以前正月初一是元旦,也就是農曆新年,那為什麼元旦變成陽曆一月一日呢?為什麼農曆正月初一變成了春節?這就不得不提到“兩年之爭”。

中國推翻清朝,也許是要“改正朔”,也許要和國際接軌,或者根本就是崇洋媚外,方正民國政府就是想要用陽曆代替傳統農曆。1912年,時任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發了一通電報:

各省都督鑑:

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旦。經由各省代表團議決,由本總統頒行。訂定於陽曆正月十五日,補祝新年。請佈告。

孫文

隨後,孫中山又頒佈一道命令: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令:

按照改用陽曆,前經本總統派員交參議院公議,當由該院全員議決,並通電各省在案。茲惟參議院緘稱:“應即頒佈曆書,以崇正朔,而便日用。”並由該院開會議決編歷辦法四條,等因到府。合即責令行貴部查照,斟酌美備,趕於陰曆十二月前編印成書,以便頒發各省施行。至要。此令。

內務部知照

這個時候元旦被官方從農曆新年變成陽曆新年,官方不承認以前的農曆新年。

但是中國農曆新年已經兩千多年曆史,早已刻入中國人的骨子裡,你要過陽曆新年,但是老百姓卻只認同農曆新年,於是“兩年之爭”從這個時候開始了。

這種矛盾造成了當時政府在陽曆一月一日在哪裡放炮慶祝新年時民眾不以為然,普遍認為“此是彼之新年,非吾之新年”。老百姓還是熱熱鬧鬧的過自己的農曆新年。

1914年,北京政府內務部向袁世凱遞交了一封呈文:“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給假一日。”袁世凱批准了。雖然其他三個節日由於我們都有符合國人習慣稱呼,但是由於農曆正月初一不能叫元旦了,春節被保留了下來成了農曆新年。所以“春節”雖然被我們習慣稱呼農曆新年,但是歷史不過百年罷了。

所以其實最早的春節其實就是1914年的農曆新年。








愛擺苦瓜臉的東瓜


最早春節:4885年1月20日正月初一

最晚春節:2319年和3416年 2月21日

附:最晚春節出現條件:

1、上一年冬至在陽曆的12月23日

2、冬至這一天是農曆的冬月初一(也就是陽曆的上年的12月23日必須對應農曆的十一月初一)

3、上一年冬月和臘月都是大月(也就是上年的農曆十一月和十二月都得有三十天)

以上三個條件中,除了條件3相對比較常見以外,條件1和條件2本身就已經是小概率事件!!!

而想要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 更是難上加難!!


妙俱


中國人過春節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在民間,舊時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曆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

所以說最早的話據考察起源於殷商時期,從祭神祭祖活動中脫胎出來。在西漢時期約定成俗為春節,而且帶有一定的宗教色彩,為道教。主要流行於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目前中國,朝鮮,韓國,越南,新加坡以及各地的唐人街都有舉辦大型活動慶祝春節的習俗。


傲嬌倉鼠


雖然中國人過新年的傳統有四千年的歷史,但“春節”這個詞出現得時間並不長。

如果只單純說“過春節”,還是民國以後的事。

中國古代的歷法是農曆,這是一種根據月相的變化週期制定的歷法。


農曆是以一個月相的朔望作為月的長度,通過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及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太陽迴歸年相適應。

我們知道公曆是以耶穌基督出生那一年為公元元年,那麼農曆元年又是哪一年?

農曆是以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登基為元年,算起來今年是農曆4716年。

《晉書·歷志》:"炎帝分八節而始農功,軒轅紀三綱而闡書契,乃使羲和佔日,常儀佔月,臾區占星氣,伶倫創律呂,大撓造甲子,隸首作算數。容成綜斯六術,考定氣象,建五行,察發斂,起消息,正閏餘,述而著之,謂之《調歷》。是故曆法之作由來尚矣。"

因為農曆比公曆早2697年,所以只要用公元年份加上2697,即可以得到農曆年份。


在農曆曆法中,春節指的是新年,最開始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作為新年伊始,後來才改成農曆正月初一為新年的。

這一改變始於漢武帝太初元年,漢武帝規定從那年起,以農曆正月初一為“年首”,稱為“元旦”(不是現在公曆一月一日的元旦),過年的日期由此固定。

“過年”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盛大的一個節日,時間跨度也很長,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之後才結束。

在過年期間,人民往往要祭祀神靈、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將美好的希望寄託在一年的開端,具有濃郁的中華文化特色。

辛亥革命後,我國開始採用西元曆法和傳統農曆並用的記年政策,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發佈了《改歷改元通電》,規定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農曆4609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公曆、農曆並用,使中華民國能與國際上的紀年習慣接軌。


可是由於當時的中國人已經習慣過農曆,這一規定一開始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

有一些省份還是習慣農曆,對公曆並不感冒。

因此,1914年1月,袁世凱規定給予公曆、農曆的新年不同稱呼,公曆新年第一天稱“元旦”,農曆新年第一天稱“春節”, 這就是“春節”的由來。

所以接下來的公曆1914年1月26日,成為中國人的第一個“春節”。


相比於固定的“元旦”,農曆“春節”在公曆上的日期變化很大,最早的如1966年,那年公曆1月20日就過春節了;而1985年的春節出現在2月20日,是最晚的春節。兩者時時上相差一個月。

“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承載了幾千年的中華文明,是中國人乃至中華文化圈的共同盛典,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

我們一定要發揚傳承下去,不要讓某國搶先註冊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剛日讀史


春節是我國最隆重最熱鬧也是最有特色的一個節日,據歷史記載,我國春節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關於春節的歷史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人們普遍接受的一種說法就是,春節最早起源於殷商時期,只是沒有形成很大的規模。


但真正把農曆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的時候,是在辛亥革命以後的事情了,在辛亥革命勝利後,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政府規定: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使用公曆,在民間使用夏曆。宣佈改陽曆1月1日為新年,但是在實施時期遇到重重阻礙,百姓仍然以陰曆正月初一為新年。1914年年1月,政府內務部總長朱啟鈐為了順從民意,向袁世凱遞交了一份批文,提請陰曆正月初一為春節,陽曆1月1日為元旦,批文一呈上去,袁世凱立即批准。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後來為了區分出陽曆年和陰曆年,又因為一年二十四節氣的立春在農曆年的前後,所以把1月1日定為元旦,即陽曆年。把農曆的正月初一定為春節,即陰曆年。

2006年5月20日,“春節”經國務院批准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


古今譚


上個世紀最早的春節出現在1966年公曆1月21日,今個世紀最早的春節是2004年1月22日。最遲的農曆春節則出現在公曆的1986年2月20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