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 威海人說話時經常會在話裡帶個“海”字,為什麼?

天藍藍,海藍藍,我家住在大海邊。海濱小城威海衛,她的故事說不完

。”這是著名的詞曲作家谷建芬創作的《海濱小城威海衛》中的詞。

威海人說話時經常會在話裡帶個“海”字,為什麼?

谷建芬祖籍威海,雖然出生不在威海,卻對威海有獨到而深刻的理解。據說,谷建芬作這首詞只在工作間歇,用了10分鐘的時間。後來在中央電視臺的《綜藝大觀》節目中做了首次表演。

這首詞以兒歌的形式,生動地描述了威海的美麗景象,也體現了威海遊子的赤子之心。

威海人說話時經常會在話裡帶個“海”字,為什麼?

海是威海的最顯著的特徵。說到威海,人們自然想到海。海是寬廣的,無邊無垠,浩瀚無際;海是慷慨的,一年四季有無限的饋贈等著人類去索取;海是豪邁的,一卷千層浪,一浪百丈高。

在與海的朝夕相處中,在牧海耕漁的生產實踐中,威海人民練就了搏擊風浪的勇氣,造就了“闖海人”的“硬漢子”個性,養成了同舟共濟、古道熱腸、樂於助人的人文品格。海文化源遠流長,根深而葉茂,影響著威海人民的方方面面。這些文化因子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固化到了語言中,成為了威海人耳熟能詳的口頭語、俗話,代代傳了下來。

威海人說話時經常會在話裡帶個“海”字,為什麼?

如,威海人對海有著發自內心的敬畏,深刻感受到了海的的博大深邃,因此,常用“天沒有邊兒,海沒有底兒”教育人們要像海那樣永不自滿,不斷進取。

看到東西多了,威海人會自然聯想到海,會說“海了”,那就是多得不得了。比如,威海人形容某人酒量大,就說“這個人的酒量海了”。形象一個人富裕,就說這個人有“海了”錢了。至於“海了”是多少,那就靠想象了。

威海人骨子裡有敬物的文化,看到不珍惜東西,就會說“這東西不是海上潮來的”。意思說:這個東西是辛苦得來的,應該愛惜。趕過小海的人都知道,到海邊趕海無非兩種方式:一種是費力取得。比如,蛤是從海邊沙裡挖出來的;蠣子是用專門工具敲下來的。一種是撿拾。撿拾的東西有不少就是海水潮上來的。小到海鮮,比如蟹子、魚;大到貴重物品,等等。海上潮來的的東西得來容易,自然不會太愛惜。

形容人出汗多了、渾身溼透了就,說“

汗出得拉拉的”。意思是說:像剛從海里撈出來的一樣。

形容人們褲子穿著短了,或挽著褲腿,就說“像趕海的一樣”。

威海人說話時經常會在話裡帶個“海”字,為什麼?

草原上的人們嚇唬幼兒,會說“狼來了”;威海人則說“魚精來了”。 孩子再大一點,恐嚇詞就變成了“

再不聽話,就扔到東海里餵魚”。

就連吃飯用的碗如果比較大,就會說“大海碗”。覺得人說大話了,會說“誇下海口”。莊稼長得不好了,會說“長了一地蝦毛”,等等。

海文化已成為威海地域文化的重要因子,無時無刻不在深刻地影響著威海人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後有時間,我就專門說說與海有關的俗語,比如說“魚佮魚,蝦佮蝦,王八佮個鱉親家”等。

威海人說話時經常會在話裡帶個“海”字,為什麼?


威海人說話時經常會在話裡帶個“海”字,為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