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農村人去世實行土葬容易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那實行火葬對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有哪些好處?

七星老農


農村人去世實行土葬容易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那實行火葬對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有哪些好處?

說土葬浪費土地資源的純粹是扯淡,指望火葬來節省土地,那就是天方夜譚啊。殊不知,現在農村很多新立的墳墓都是火化之後埋得骨灰盒,這樣做和以前的土葬有什麼區別?

我沒記錯的話,火化是上世紀90年代推廣的吧。說是傳統的土葬方法浪費土地、浪費資源、汙染環境、和活人爭搶土地,並且立法必須火化,否則即便是埋了也挖出來燒一遍。現在火化節省資源沒看出來,反而是火化的昂貴費用倒讓人有點“死不起”了。據說有的地方火化一下沒有個幾千塊、萬八的下不來。不知道這麼高昂的費用怎麼能夠節省資源?

如果非要說火化節省土地資源,最多就是那些火化之後把骨灰盒存放在殯儀館的能夠節省點土地資源。其餘的其實和土葬沒什麼區別的。只不過以前的土葬是直接埋,現在是燒一遍之後埋個小盒,其實墳墓的大小都差不多的。不過是大棺材換成了小棺槨而已。沒什麼本質的區別。並且,現在很多的墳墓都是修建的那種混凝土之類的永久性的,對土地的破壞更是嚴重,遠非以前土葬時的樸素。而且,國內土葬上千年,你見過有多少土地因為土葬被破壞的?

所以,火化相對土葬能夠節約土地就是扯淡的說法。只不過又是一個壟斷的行業而已。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農村人去世實行土葬浪費土地,那麼城裡人去世實行火葬後,埋入公墓就不浪費土地了嗎?

俗話說哪裡黃土不埋人,青山處處埋忠骨,入土為安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所以,即使是火葬,也是要把骨灰盒依俗土葬的。在目前,火葬和土葬的區別無非是,火葬加了一道火化手續,把棺材變成了骨灰盒而已。

就浪費土地來說,這個概念本身不夠嚴謹,實施火葬的主要目的是節約耕地,減少傳染病。而耕地和土地並不是一個概念,就陸地來說,傳統的說法是“七山二水一分田”,不適合耕種的山地多了,所以自古以來墳墓基本都是埋在山上的,除非平原地區無山可尋。

就農村人土葬浪費土地這個說法,本身就欠公允。傳統的土葬浪費了土地,現在火葬照樣將骨灰盒依俗土葬,墳頭還是那麼個墳頭,豎碑的照樣豎碑,看起來火葬的改革並沒有帶來多少效益。不過,世世代代的人埋入黃土,除了達官貴人,我們現在能找到的墳墓又有多少?過個三代五代,墳墓沒人打理,墳頭塌陷,墓碑殘斷沒入黃土,這墳墓復又變為青山,等到屍骨和棺材都化為灰土,後人又在其上修墳豎碑,疊墳不疊墳,誰又能去考證呢?所以說,墳墓佔用土地,是具有周期性的,週而復始,世上能見到的墓地多少,主要依據人口的發展速度決定,而不在於土葬還是火葬。

就城裡人埋入公墓佔不佔土地的問題,可能也有些誤解。農村人的墓地,不管是公墓還是私墓,都是公益性的,沒人花錢買墓地。而城市人的公墓,那是經營性的,首先要付費,其次也有使用年限。就我國的城市公墓來說,大部分土地是租憑性質,部分國有公墓土地是劃撥性質,但不管哪種性質,土地都有使用年限。大部分公墓使用權年限一般為50年或70年,並不是永久性的。而對於入墓者來說,是要繳納護墓費的,這個費用以20年為一個繳費週期,在50年或者70年的使用權期限內,每過20年,還需要進行一次繳費,否則就作為無主墳處理。50至70年的使用期以過,再怎麼處理,目前國家還沒有統一的政策。所以,就城市公墓來說,一般不存在佔用耕地問題,因為公墓不會選擇在耕地內,而佔有的山地,週期也比較短,農村人上墳掃墓,可能上至三代五代,城市人掃墓,恐怕就沒那麼長了,有的墓隨著人口流動,20年續費期已過,無人續費,只能當做無主墓清理了。就這一點上,我以為這是比較不人道的一種做法,因為中國人的觀念,被人挖了祖墳,那是不可忍受的汙辱。但是,沒人管理的沒主墳,大抵也只能如此處理吧,必經那麼多的城市人等著入土,不能讓你一個無主的死鬼永遠佔著這塊土地。反正埋進去的是骨灰,當做肥料綠化了青山,也算是為活著的人做了貢獻吧。

所以,我們不必討論是農村死人佔了土地還是城市死人佔了土地,人死如燈滅,是火葬還是土葬,到底留不留墳頭,死人一概無知無覺,只是撫慰一下活著的後人們的心靈而已。入土也好,撒入大海也好,到空中隨風飄散也好,都沒有多少實際意義,唯有活著的時候開開心心,健健康康,這才是人生第一要意。


齊東晏子


農村人去世實行土葬容易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實行火葬對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有哪些好處?

首先我不贊同題主說的土葬浪費土地資源。我認為有些事情不是能用浪不浪費這個角度來看的。人都有一死,人也應該尊重和敬畏死亡,所以人死後入土為安是應該的事情,是對死去之人最基本的尊重。


如果一味認為人死之後入土為安是浪費土地,那我認為有這樣思想的人,死後最好暴屍荒野,成為野獸的食物,植物的肥料。也千萬別水葬,汙染水資源,也別學電視劇裡那樣,把骨灰撒向空中,汙染空氣。


說到在農村土葬變火葬可以節約土地資源,那更是胡扯。


在農村,死去的親友被火化裝進了骨灰盒,但是骨灰盒還是要放進沉重的棺材裡,被抬著埋進自家的地裡。佔地面積、墓碑、墳頭和土葬相比沒有任何區別。

最起碼在我的老家和我所知道的農村,人們都是這樣做的。看不出來在農村火葬對土地資源有任何的好處。

大家認為呢?


貧農希蒂


農村人去世實行土葬容易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那實行火葬對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有哪些好處?

在農村白事比紅事更受到重視,不管家裡有沒有錢,都會盡自家所能做的最大能力送老人一程。因為農村土葬有著幾千年的傳統,所以當前大部門農村地區都採用土葬的形式。農民也認為保存老人完整的身體是對老人的尊敬,更為重要的是大家葬老人時還會選擇在吉時吉地,以希望自家以後能有個好的未來。

對於題主所說的實行土葬容易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我是十分不同意的。就我當前所瞭解的農村實際來看,我以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為什麼當前農村不可能實行火葬,以及為啥說土葬沒有造成土地資源浪費。

  • 火葬佔用的土地資源更多

很多人覺得農村土葬會浪費不少土地資源,但其實實行火葬佔用的資源更多。首先既然是實行火葬,那麼肯定不會是咱們自己幫助老人進行火化:這一方面因為是自己長輩,下不去手;另外就是農村單家獨院不可能有這個條件。所以實行火葬首先就必須修建火葬場,這樣既可能在火化時造成空氣汙染,又會佔用不少的土地資源。

其次除了修建火葬場外,為了能夠滿足農村農民對風水的要求,放置骨灰的地方也肯定會佔據一片環境優美、風水較好的山地資源。同時除了簡單的放置骨灰地外,還有人們祭祀逝去老人的空地。同時因為有時候可能有家族祭祀的活動,所以還需要修建一塊不小的場地以供活動時間使用。

正是因為火葬是很多人在一起,不可能單家獨戶進行,所以火葬佔用的土地資源比土葬更多。

  • 農村人土葬的方式


農村土葬其實講究的也很多。首先是咱們土葬都需要選擇在自己地裡面,不可能佔用他人的土地資源(雖然土地都是屬於集體所有,但至少承包權不還是在咱們手裡)。所以也就不能說是浪費土地,最多隻能算是利用土地的另外一種形式。其次農村土葬講究一個天時地利人和,還需要選擇在好的時辰和地方,現在不少地區還流行給老人打碑。

另外農村的老年人更加遵循當地傳統,也更尊重中華民族習俗,他們自身也希望死後能夠保存完整,這其實就是傳統的“落葉歸根”思想。如果真心希望農村人不使用土葬,那麼就要說明火葬的好處,而且還需尋尋漸進,不能夠一味地採取強制性措施。當然,也不能用所謂的浪費土地資源來禁止土葬。

對於我自己來說,我也希望在死後能夠葬到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不管是土葬也好,還是火葬,最為重要的是尊重農民自身的意願。對於中華民族傳統來說,土葬代表著對一個人和一個家庭的尊重,自然會受到更多人的歡迎。


愛茶者九號


自古以來,中國強調人死為大,入土為安。老人去世以後,老人的孝子賢孫們要把葬禮辦得風風光光,有錢人家還要修建一座豪華的大墓,以示對死者的敬重。

1、土葬佔用過多的土地。

過去在我們農村,老人不在了,就選一塊地埋了, 有些不是自己家的地,跟地的主人打一聲招呼,也可以埋了。但是後來田地裡的墳越來越多,嚴重影響了生產,很多人開始不給埋,只能埋在自家的地裡。特別是一些有錢人家的墓,不僅圈用的土地面積多,而且還用水泥和磚塊砌得好好地,看上去非常氣派,也彰顯了子孫後代的繁榮昌盛。

2、無序的土葬影響機械化生產。

農村人安葬老人講究風水,所以一旦有人發現某處是一個好地方,如果沒有人阻攔,就會越來越多的人把墳墓建在那裡。現在種地都是機械化,墳墓太多,嚴重影響機械化操作。特別是在本來就已經很小塊的田地裡面,本來大型機械就不好操作了,再多出幾座墳,更是難上加難。

3、隨意土葬雜亂無章。

過去農村的土葬沒有管理,於是幾乎每個好地方都會有墳墓。如果規劃成集中安葬區,有限的土地就可以得到集中利用,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同時集中安葬,清明節掃墓的時候也非常方便快捷。

如果實行火葬,原本需要大片土地進行安葬,現在只需要幾個平方米。甚至直接放在一個地方,不安葬也可以,有效節約了土地。

所以實行殯葬制度改革,把原來無序的建墳變成了有序的建墳,把隨意佔用耕地,變成了有序規劃安葬,既尊重了入土為安的傳統習俗,又為發展農業生產、支援城市建設提供了必要的土地資源。


千里走鄉村


其實農村人就是火化照樣少不了棺材及佔用土地,這是農村人地風俗少不了。


用戶5804728091016張


殯葬改革已經推行了幾十年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經過大力的宣傳,人們對火葬都有了科學的認識。

殯葬改革就是指積極推行火葬,改革土葬。其目的就是破除舊的喪葬習俗,節儉辦喪事反對鋪張浪費;減少土葬用地節約資源;加強生態保護。


和土葬相比,火葬雖然有其科學性,也是許多發達國家推行堅持的喪葬方式,但從實際情況來看,許多的農村人還是不願接受火葬。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我們從殯葬改革的三個目的來說一下。舊的土葬習俗已經形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思想,許多人感情上還一時半會還轉不過彎,徹底破除這種封建迷信思想尚需時日。

看風水、選墳地、搭靈棚、擺路祭、出大殯、打幡摔盆、燒香化紙、披麻戴孝守靈堂這些土葬習俗已經流行堅持了幾千年,已經形成為一種思想。其中任何一項程序的簡化和缺失都被認為是對逝者的不尊不孝。單純把舊的土葬習俗認為是封建迷信是不科學的。

人們常說人是有“思維”的高級動物,個人認為這個“思維”並不僅僅只代表人比動物聰明,它應該還包含許多的東西,包括“情感”。從無神論的角度,看風水、選墳地和燒紙錢通通都是封建迷信,即使現在沒有多少文化知識的農民,也都知道人死如燈滅這個常識。但為什麼幾乎每個人還要按照舊的土葬習俗去做呢?因為,這些舊習俗集中了逝者和生者之間太多太多的“情感”。

以“下跪”為例,在其它方面,下跪應該是最恥辱的事情,但在逝者堂前,在村鄰面前,跪逝者是對逝者最大的也是最後的哀思和盡孝,跪村鄰是對村鄰幫忙最誠摯的感謝。對長輩逝者要盡孝,對村鄰要懷感謝之心,不論是從傳統的倫理道德還是現實意義來說,這個“跪”都有其積極的教育意義,不能簡單籠統的歸結為封建迷信。

減少土葬用地,節約資源,加強生態保護。

我們國家是典型的人多地少,而且優質土地資源不多,土地對於我們國家重要性尤為珍貴,是保證糧食安全的基礎。正因為如此,我們在土地管理方面出臺了一系列嚴格的法律法規。

和火葬相比,土葬在用地方面佔用地耕地很大,尤其是平原地區,浪費土地資源嚴重。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拋開土葬習俗不說,單就佔用土地方面,火葬就一定比土葬佔地少?

先說一下土葬佔地。首先,在大部分地區,土葬選擇的都是一些荒山荒坡,土地的農業價值有限。其次,土葬雖然直觀上佔地較大,但並不是永久性佔地,一般三代以後最多五代,土葬的墳頭基本已經平整。這個完全可以從幾千年土葬的事實來看,土葬已經流傳了幾千年了,除了那些皇家陵園和名人墓碑,有幾個普通百姓墳墓還保留著,都是經過幾十年又化為一拍黃土又迴歸到了大自然。




火葬雖然佔地較小,但公墓基本都是水泥結構,是永久性的,對於土地資源來說,這種水泥結構卻是永久的不可再生的破壞。


從保護生態來說,現代火葬公墓比土葬墳墓並不環保。

節儉辦喪事,反對鋪張浪費。

從鋪張浪費方面來說,土葬確實存在浪費,有些地方由於攀比等,鋪張浪費更嚴重。火葬以科學、儉樸的殯葬方法和哀悼形式確實能有效的減少這種浪費。在現實情況中,火葬雖然簡化了許多的程序,但費用並不一定比土葬少。一個骨灰盒少則幾百,多的也有幾千幾萬的。除去骨灰盒外,火葬後招待親朋好友的喪事宴席仍然存在,有些更是將骨灰盒又裝入棺材進行土葬。

總之,不論是從節約資源還是從鋪張浪費環保等方面來說,火葬都有其科學性,殯葬改革都勢在必行。火葬是殯葬改革的方向,提倡火葬,逐步限制土葬,最終達到完全用火葬代替土葬。在這個過程中,不能強制要求農村人實行火葬,而是要在宣傳及配套等方面多下功夫,要加強科學引導,這樣才能真正的讓農村人自願接受。


基層微課堂


尊老愛幼,逝者為大,都講究入土為安,這是我們民族偉大的傳統。要說與活人爭地,可把墳規定在幾平米,基本農田以外不就可己了,建公墓有願去的也行,火化對百姓是個不小支出,更加汙染環境。平民百姓又有幾個大建墓地的,一個墳頭隨著時間的推移它也和人一樣,一代生,一代亡。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的什麼,喝的什麼,做的什麼?但不能吃幾天飽飯就忘了祖宗,真的要挖墳撅暮對代你的祖宗嗎?厲朝厲代忍飢挨餓的多了,也沒見一個平墳的,不也養生了我們嗎!他們的土地多嗎?糧食有產量嗎?真想為國家作點事那就看看怎麼防水,怎麼防蟲,和各種自然災害。怎麼保護我們現有的基本農田和設施。千萬不要讓後人罵你是個進饞言的奏儈!做人不能忘本!


用戶337701464818


我個人是不支持火化的,想想親人連全屍都沒,感覺很悲哀,沒啥念想了。清明去墓地,那人多的,很跟趕集似的


推廣鐵爐


火葬更汙染環境,火葬後弄的鋼筋混凝土墓地更是百年不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