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都挺好》里面苏家的三个男人都是沙僧附体

苏大强:

明哲啊,我活不了辽

明成啊,我活不了辽

明玉啊,我活不了辽

苏明哲:

明成真是让我太失望了

明玉真是让我太失望了

这兄妹俩真是让我太失望了

苏明成:

爸,你什么意思啊

大哥,你什么意思啊

苏明玉,你什么意思啊

-----------------------------------------------------------------

我们评价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恰当,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从他的人生轨迹和决策机制来进行分析。当然,本回答只通过电视剧里展现出的内容来对这些角色进行分析。

作为一个现代剧,这个剧非常地平等,众生皆苦。每一个人都至少在某一段时间里过的巨JB心酸,像一个弟弟一样被生活和家庭锤成弱智。很多观众都可以在剧中人物的心酸记忆中看到自己的往事,这也是这剧最近比较火的原因。原生家庭呗,这类话题一撩一个准。

《都挺好》里面苏家的三个男人都是沙僧附体

本回答关注于每个人物行为的核心驱动力,也是这个人物的本质。

本回答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难缠的爹

第二部分:单纯的长子

第三部分:委屈的次子


第一部分:难缠的爹

严嵩。

《都挺好》里面苏家的三个男人都是沙僧附体

不好意思,是苏大强。

《都挺好》里面苏家的三个男人都是沙僧附体

苏大强这个人的苦难大家说得很清楚了。有的人说是苏母的凶厉手段,也有小说党说苏母把苏大强的妈气死了,都没错。

但都是外因

做人物分析的时候,很多人都会犯倒果为因、循环论证的毛病。

苏大强目前这个情况是因为苏母长期以来的压制,这话一点毛病没有。那为什么苏母可以对苏大强保持一种强势的压制呢?比如说在要不要卖家里的房这件事上,很明显苏大强毫无还击之力,唯唯诺诺。

这当然是因为几十年来苏母的强势地位已经深入苏大强的心了,一般人分析到这就差不多了。但再往深问一句,为什么苏母可以做到这一点呢?仅仅是因为苏母特别精明、意识很好,苏大强就安心地跪下了吗?

那这事可太简单了。很难理解那个年代的有工作的男人会把自己的老婆当祖宗,当一个和自己平等对话的个体就很不错了吧?要么苏大强存在被虐倾向,就是要被老婆抽耳刮子才睡得舒坦。

各位理解我意思了吧,苏大强对老婆的态度是很不正常的,很难简单地用疼老婆、爱老婆来解释,正常人是做不到这种程度的。

只有一种情感能解释苏大强这种跪下来当孙子的态度:

愧疚。

有的答主说了小说中有描写苏母其实是“下嫁”苏大强。既然老婆明显是给了脸才嫁过来,那苏大强更加疼爱是合理的,可也不至于跪下来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最后还得说到钱上。

苏母是一个有头有脸的护士长。反观苏大强几十年都是图书管理员,也没像中国历史上别的图书管理员一样的有实力。经济基础不稳定,在苏家的说话分量就不咋地。当然了,也可能有隐藏更深地的内幕,我目前暂时认为苏大强前期是因为苏母比较能来事儿、后期是因为自己挣不到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苏母的小弟了。

“你挣多少钱你还我这大呼小叫的,你看看隔壁老王,,,”

《都挺好》里面苏家的三个男人都是沙僧附体

大家如果有幸听到过这样的夫妻争执,那大概能理解“愧疚”这种情感会多么深入地影响俩人之间的关系。

但是,“愧疚”这种事得分人。多的是人根本就没有“愧疚”这种感情存在。这就说到苏大强这个人的本质了,也是驱动他所有行为的核心:

精明。

每个人都有很多特质,但在苏大强身上精明这点是很突出的。精明的人能把账算得明明白白,自己和老婆到底是怎么样的关系、在无法改变自身现状的情况下自己应该做什么才能少挨骂都是要动脑子去想的。

有人说就是贪财,那明玉让他去自己家住他就不去。部分原因就是苏母约定明玉没有赡养义务。大家应该是能发现苏大强对于诺言这种事是记得相当牢靠的。就说一条,记账记了几十年,儿子买糖葫芦都记,一般的精神病是做不到这点的。

《都挺好》里面苏家的三个男人都是沙僧附体

这老头自己心里的小算盘贼鸡儿精致。比如明成和朱丽想套他的消费账目,苏大强瞬间就反应过来,并且用翻桌子这种态度强力地遏制了这种行为。你能说他是一个老糊涂?苏大强在自己能够掌控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苏家内部,Gank意识是相当地好,而且很熟练地使用道德绑架来操纵儿女们的行为。

《都挺好》里面苏家的三个男人都是沙僧附体

不光如此,精明的人很容易地觉得自己其实是聪明。投资被骗的时候他的偏执和鄙夷明成小石的态度就很明显地把这点表现出来。他翻明成和朱丽桌子这种事表面上看起来赚了,其实呢?一辈子瞎几把算,算得了钱算不了人。

《都挺好》里面苏家的三个男人都是沙僧附体

当然了,也有可能有更为准确地词来概括苏大强。这很好办,我们只需要继续往后看,看精明这个词足不足够驱动苏大强走完这后面的几十集就知道了。比如苏大强躺地上要明成去把被骗的钱弄回来、苏明哲买房时苏大强的表现等等到底是不是在他的精明的驱动下做出来的,这些都大家都可以自行验证。


第二部分:单纯的长子

陆尔豪。

《都挺好》里面苏家的三个男人都是沙僧附体

出国留学后改名苏明哲。

《都挺好》里面苏家的三个男人都是沙僧附体

苏明哲这个人,除了第一集开头五分钟,就没过过一天安生日子。

说实话,知乎的普遍风气对苏家二子的评价都比较低。我们暂时不骂人,先看看这个人物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苏明哲的少年时期是很稳定的。有人拿这个阶段的明玉和明哲相比,来表示明哲过的简直是神仙一般的日子,其实是有些不公平的。这其实是出身小地方的人的唯一选择,与其关心家里的事,还不如专心学业。

公正的说,出国读书前的明哲对家庭是无作为的。就是说这人没什么用,什么事也和他没关系。这为他以后埋下了隐患。但大多数人都可以理解他,你不可能要求一个学习很好的人在成年前对家庭付出太多。

苏明哲最大的问题是十多年都没有变过。

婴儿说吃饭饭睡觉觉你会觉得可爱,二十多岁的抖音小改改这么说你就会觉得很膈应。

中国家庭的事很细碎也很麻烦,一个远在斯坦福十多年不回国的程序员怎么才能理解?最开始看这个剧的时候,最怪异的点就是苏明哲好像还活在十年前一样,说的话都很可爱。这很不像在职场上锻炼过的精英人士,即使是程序员。

苏母意外去世后,他面临的大的问题有苏家分家,小的问题有吴非和宝宝怎么照顾,苏明哲作为长子是怎么解决问题的呢?

喊口号

“苏家一定不能散”,“我一定能解决工作问题”,“你相信我”。

《都挺好》里面苏家的三个男人都是沙僧附体

还记得吴菲说苏明哲的性格做不到管理层吗?如果把苏明哲看成空降到苏家团队的leader,他怎么解决手下不合和老人不安的问题?说“大家互相忍忍”有用吗?说“大家都是苏家这个团队的,一定不能散”这种话有用吗?怎么不能散?散了怎么办?提不出有实际意义的解决办法,这种领导一看就是学院派在这狂混。

苏明哲对人的理解太低了,也许是因为一辈子在写代码,这种人领导可能放心他带队伍吗?明玉明成能信服他吗?这就是一个特别单纯简单的人。对他提出这种要求的人是在难为他,他自己提出这种要求是在给自己找别扭。

《都挺好》里面苏家的三个男人都是沙僧附体

回顾了苏明哲的一生,苏明哲有太多的性格缺陷,比如懦弱什么的,但是我认为驱动苏明哲所有行为的核心是:

爱面子。

苏明哲习惯于自己有脸。高中的时候,他在家里可以随意呵斥明成明玉,也可以甩脸子给父母看,毕业又在美国写代码。请问他还能更帅吗?

《都挺好》里面苏家的三个男人都是沙僧附体

可以非常明显的发现,只有在不涉及自己脸面的情况下,苏明哲才是一个老好人。

苏大强说要来,他马上同意。明玉明成他也在不停撮合。但是当他不得不告诉明成苏大强不能来美国之后,他干脆地把手机关机了,根本不在乎可能带来的后续影响。明玉发现他没工作后,他反手就是一个背刺。更别说他在吴非面前百般恳求的可笑样子,这些都是他极度在意自己面子的表现。远的不说,他失业的时候为什么不想去当服务员?

因为在他心中,他一定要这样:

《都挺好》里面苏家的三个男人都是沙僧附体

而绝不能这样:

《都挺好》里面苏家的三个男人都是沙僧附体

这种扭曲地性格就是在这类家庭影响下形成的。而且这一类人都差不多,下面这个回答里全是。

这正是因为“当初”才是他社会和家庭地位最高的时候。现在苏明哲被明玉明成diss成这样,在家说得话和放屁一样,搁你你也恋旧。更别说当吴非因为经济原因问苏明哲为什么不想卖老屋时,他的回答竟然是:

“老屋里全是回忆。”

《都挺好》里面苏家的三个男人都是沙僧附体


第三部分:委屈的次子

龙门镖局当家的。

《都挺好》里面苏家的三个男人都是沙僧附体

镖局倒闭后在家啃老并改名苏明成。

《都挺好》里面苏家的三个男人都是沙僧附体

这人基本上就是本故事里面最不讨人喜欢的角色了。但是从他的视角出发,在苏母死之后,他过的是相当窝囊,而且经常受委屈。

理解他这个角色得先接受他对自己的设定。

首先,在小时候,他得有一个丫鬟来洗洗衣服干干活,这是一个正常状态。其次,父亲母亲应该对其提供很长一段时间的现金流和爱的支持。最关键的是,这些东西是靠他的努力得来的。

《都挺好》里面苏家的三个男人都是沙僧附体

如果有人argue你工资拿的多,领导偏爱你,你会很自然的进入战斗状态,并且一定理直气壮地论证出自己的钱来自于努力工作而不是领导偏心。如果苏明成从心底觉得自己的钱来路不正,那他根本就不会和明玉和苏大强闹到这个程度。

所谓“升米恩,斗米仇”,换个角度说,苏明成没有额外多做什么事,他只是一直在重复以前。对他来说,这一切都属于天降横祸,生活突如其来的就崩了。

“不作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

他的内心充满了这种无奈的家国之愁:

父亲为什么不能像母亲还在的时候那么傻屌呢?为什么不主动做饭?为什么要买彩票?

明玉为什么不能安安心心的养我呢?为什么还能混出头?为什么混出头还要在我面前出现?

大哥为什么不把老头子搞走?给我造成多大麻烦?

母亲为什么要走?我的生活已经全完了。

为什么所有人就不能像母亲对待我一样的对待我呢?

在苏家这事上,苏明成基本没长大,他的人物太薄弱了,很难说有什么清楚的行为逻辑。强行的说,苏明成所有行为的核心是:

迷茫。

他一向是不懂的,并且根本不愿意去主动地理解这些破事。

这个迷茫的人的外在表现就是愤怒,他也只能用愤怒来缓解自己的尴尬。当明玉指责他不管父亲,他是真的委屈,因为他根本不知道怎么和父亲打交道,最后只能骂人。

整部剧里,他是最不能理解发生了什么事的,但是苏大强还真就在他家住你敢信。他根本不理解苏大强到底要什么。甚至还大晚上跑去质问苏大强为什么要记账。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他不懂:

“我的父亲为什么不像我母亲对我一样对待我?”

《都挺好》里面苏家的三个男人都是沙僧附体

明成还把明玉给打了,这就是很典型地说话做事不动脑的人,也是他的愤怒的外在表现。

明成一直在愤怒和委屈之间徘徊。经过打人这事,明成是彻底地翻不了身了,已经成为了最坏的人。苏大强还说他们从小就打打闹闹的。还是之前说的那样,

小孩子打架你觉得没什么大事,三十多岁老男人打自己妹妹就是极为反常理的。退一万步讲,打人到底解决了朱丽的什么问题?

《都挺好》里面苏家的三个男人都是沙僧附体

希望明玉能好起来。

番外篇一

拼命的女儿

苏明玉。

《都挺好》里面苏家的三个男人都是沙僧附体

其实知乎有一种论调叫做感谢苦难。比如苏明玉要不是被折腾成二傻子也见不到蒙总,也就干不了销售,也就发不了财。这种说法其实还是不太友好的,犯了倒果为因的错误。

我们说点高兴的事,假设:

明哲上斯坦福的时候,他说“我不能上,明成的事家里已经花了多少多少万才找了一个每月三千六的工作。我这每年十五万人民币学费,三年毕业后每年年薪几十万美元有屁用,明成明玉能等这三年吗?再说了,我读书岂不是要让明玉辍学读师范去?是不是还要把明玉的房卖了?这学万万不能上”。

明成看见明玉这样不主动挑事了。

苏大强强而有力地夹了一个鸡腿。

苏母含泪说“苦了你了,只能让你上师范了,家里吃不起饭了,每月自己想饭辙吧”。

明哲嗷地一声就哭了,“妹呀,只能让你和爸妈住,哥对不住你”。

明成结婚卖老房子的时候对明玉尴尬地笑一下。

明玉的生活轨迹有改变吗?

不还得去读师范,还得勤工俭学,最后遇到老蒙,然后走上人生巅峰。

但是这个时候,小孩子心里起码没有这么凉。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还不好忽悠?让她崇拜的明哲咣叽来个90度鞠躬,苏大强咔嚓一下就默默流泪,都不用说家里的不易,说一句“你为家吃的苦,以后我们没了,你大哥也都记着呢”,没一会明玉就

《都挺好》里面苏家的三个男人都是沙僧附体

甚至还带有一些为家庭付出的神圣感,不说别的,发传单都更有劲了。

这些表面功夫真的很难做吗?

很难。

是很难的。

甚至是不可能的。

你们看着很搞笑,我是笑不出来的,我的眼泪往肚子里流。

这个剧里的明玉的遭遇实在是太普遍了,太真实了。她和家庭的矛盾是重男轻女没错,但是这个轻重之间是有程度的。她这个问题已经到了她是不是一个人的程度上了。

人的生理需求是吃喝拉撒,但是人还有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说得更残酷一点,老大上大学家里没钱所以把房没了,家里要节衣缩食了,明玉是那个“家里”还是那个要被缩的食?

把明玉当成一个物件而不是一个人,才能理解她的苦难。

卖猪的时候会有人和猪商量并且照顾猪的感情吗?反而杀猪的时候猪蹬人一脚就得记一辈子,吃猪肉的时候就是猪应该把长出来的肉奉献出来,毕竟喂了泔水。

这事的矛盾在于苏明玉其实是一个人,或至少想成为一个人。很多人就放弃了,没有苏明玉的脑子就不想着蒙总提携了。

《都挺好》里面苏家的三个男人都是沙僧附体

苏明玉最核心的逻辑驱动是:

我想成为一个人。

蒙总把她当人看,她就悍不畏死。苏大强和苏明哲基本上还是认为她是一个人的,那么关系就还行,苏明成和苏母视她为家庭的一个物件,那么她就愤怒。

她心中充满不安全感,因为小时候谁都不把她当正经人看。表面的敷衍起码意味着是在交流的状态。我敢说如果苏明成是被牺牲的那一个,苏母对他的安慰肯定比我想得细,因为苏母眼中苏明成是一个人。

苏母也是重男轻女受害者,但是这不是特别好的理由。如果我们认可被侵害者可以同等地侵害别人,那么永远都有人在被侵害。总要有人能做出“虽然我被害了,但是我决定这种恶习在我这里停止,我不再因为我被父母搞了就搞孩子”。不幸的是,这个道理从这件事的源头到你的上一代都无法理解,那难道要从你孩子开始吗?

苏母的事是“算了”,而不是“原谅了”。

《都挺好》里面苏家的三个男人都是沙僧附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