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三年決戰奔小康】環縣產業扶貧:從農村走向城市的創新實踐

【三年決戰奔小康】環縣產業扶貧:從農村走向城市的創新實踐

環縣產業扶貧

-----從農村走向城市的創新實踐

去年,環縣虎洞鎮高廟灣村一名創業大學生將自家餵養羊畜的苜蓿草、燕麥草以每公斤十多元的價格銷售到沿海城市,作為寵物飼草走向高端市場,在當地引發熱議。“這些飼草,我們種得太多了,收割不完就壞到地裡了,收割回來的,羊畜吃不完也當作柴火了。”高廟灣村黨支部書記杜學文說:“即使近幾年縣上大力發展草產業,每公斤也只能賣到一元。”

【三年决战奔小康】环县产业扶贫: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创新实践

近年來,環縣把縣內優質產業資源與外界大市場相融合,縣上及時出臺政策,藉助幫扶政策機遇,積極與縣外企業聯手,把優質產品快速推向國內各大城市,促進農民依託產業資源優勢增收致富。

裡“應”外“合”拓寬產業扶貧路

環縣是傳統的農牧業大縣,是中國小雜糧之鄉,以蕎麥為首的30多種小雜糧種植面積近300畝,全縣肉羊存欄近200萬隻。這些小雜糧零化肥、零農藥、零汙染,羔羊肉不羶不膩,受到各大城市市民青睞。

如何讓這些遠在深山無人知的優質農產品走出去,環縣探索出“互聯網+農副產品”的新路子。環縣樊家川鎮慶州小雜糧種植合作社就是一個典型,在把農家的綠色雜糧經過精選、包裝後,線上線下同時銷售。“以前小雜糧主要賣給本村和周邊縣城,電商發展後,賣到了北上廣等大城市及四川、江浙等地,電商銷售單次從起初的每天幾單到現在每天上百單。”合作社理事長李濤開心地說。

【三年决战奔小康】环县产业扶贫: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创新实践

據瞭解,在電商的帶動下,環縣年均訂單種植小雜糧100萬畝,電商累計銷售額達8億元。

內促外拉加速產業改革升級

為了推動產業改革升級,讓更多群眾從產業發展中脫貧致富,環縣以肉羊產業為龍頭,全力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路子。環縣演武鄉劉坪村採用“社託戶養”模式,對有意願、有條件、有能力的養殖戶由政府扶持,合作社提供技術、防疫等保障,戶均養殖10只基礎母羊+1只種公羊。該模式帶動貧困戶戶均僅靠養殖收入超過2萬元,成為脫貧的重要支撐。

【三年决战奔小康】环县产业扶贫: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创新实践

“331+”產業扶貧模式的發展,動力來自於中盛公司這個龍頭企業的帶動。2018年,外聯市場、內聯農戶的中盛公司在環縣落成投產,不僅有自己的種羊場、育肥場,還有屠宰加工車間,加工的羊肉銷往全國各地,還出口到香港。投產以來,該公司屠宰肉羊8萬隻,實現了產值和銷售收入“雙過億”。

內聯外通提升產業影響力

發展產業,單家獨戶只能是小農經濟,不能在大市場中獲取更多的利益。面對群眾長期固步自封的小農思想和急需發展壯大的產業矛盾,環縣各村均成立養殖和種植專業合作社,有意願的群眾可以聯合成立農機、果蔬等專業合作社,把合作社當成上聯企業、下聯農戶的紐帶,進一步帶動產業發展。

一個村一個或多個合作社,帶動群眾也只有幾十戶,不僅帶動能力不強,運行也不是很規範。為了破解這一難題,環縣試點成立聯合社,張成珠是環縣聯合社成立的首創者。去年10月,他聯合環縣14個鄉鎮85個合作社抱團發展,將農產品、農資等進行整合,讓入社農民足不出戶就能受益。

張成珠認為,跨鄉鎮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為農民出售糧食和購進農資省去了中間環節,農民的糧食收入更高,種地成本降低,調動了農民積極性。聯合社又統一對合作社進行培訓,推動各合作社間的交流合作,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更好地服務成員社和廣大農民。

在聯合社帶動的同時,環縣還依託天津幫扶的重大機遇,註冊了“環鄉人”品牌,利用電子商務和甘貨進津機遇,讓環縣的農產品覆蓋全國各地。

新聞熱線:0934-4421600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