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願天下無濁:信息化鑄就“沁河源、油松鄉”的防火長城

沁源,位於山西省中南部,是太嶽山腹地的一顆綠色明珠,因其廣袤的森林、起伏的山巒、亙古傳承的生態意識,而得名“三晉生態第一縣”。作為一名務林人,我生於斯、長於斯,並有幸投身於森林防火事業,守護祖國的綠水青山。沁源全縣國土總面積2549平方公里,林地總面積318.6萬畝,森林覆蓋率56.7%,林木綠化率為70.77%,森林蓄積7942421立方米,位居山西省首位,是全國著名的“油松之鄉”。我退伍轉業之初在鄉鎮參加工作,與山林為伴,之後歷任森林消防隊隊長,縣林業局黨組書記,在經歷過無數次危險的林草火情撲救之後,切實感受到了林業信息化對森林防火工作的重大作用。

愿天下无浊:信息化铸就“沁河源、油松乡”的防火长城

傳統之殤:全民皆兵勉力構築防火牆

油松,中國特有樹種,樹幹挺拔蒼勁,不畏風雪嚴寒,四季常青,姿態優美。但在護林人眼中,因其油脂含量高,極易“火燒連營”的特性,成為重點看護對象,尤其是在沁源這個“油松之鄉”,大面積的油松林成為森林消防隊員們時刻放不下的心頭重擔。十幾年前,我們的防火工作依靠傳統防火措施,基本以人力徒步巡查巡護為主。我們的工作方式是“萬枚紅袖章,流動防火牆”、“天然林家庭託管”。作為全國天然林保護工程示範縣,為確保全縣220餘萬畝森林資源安全,在天保一期工程時我們採取人海戰術、人民戰爭的形式,縣、鄉、村三級聯防,人人佩戴紅袖章,築起流動防火牆,一旦發生火災,全縣人民參戰,無論市民、村民還是森林消防隊員,全民出動搶險救火,雖然人們的救火意識以及行動都非常積極,但是在較大的森林草原火勢面前,技能與裝備相對薄弱的非專業隊伍應對起來比較吃力。那時候的林業信息化體現在手機的應用上,在智能手機還未出現的年代,手機短信、移動通信就已經是相對便捷的工作手段,能及時聯絡上各路人馬。這種傳統的森林防火模式,往往會有發現不及時、處理難到位、延誤撲救火情最佳時機的情況發生,而且還勞師動眾造成較大的救援成本。

愿天下无浊:信息化铸就“沁河源、油松乡”的防火长城

困則思變:專業隊伍網格化巡查巡護

2008年,以沁源縣政府官網為平臺,以縣林業局支網為依託,建立了沁源縣森林防火對外門戶網站,領導責任全面公開,火情動態及時上傳,撲火預案深度完善,火災案件實時通報。科技的進步加快了防火工作的步伐,2012年,縣政府在身處貧困縣的情況下,審時度勢,一次性投資1000餘萬元,以林業信息化為指導,配備專業基礎設施,組建了沁源縣首支專業森林消防隊伍。按照“精準編組、精細管理、精確動員”的思想,積極創新運用“互聯網+”模式,在林業局系統內部建設自動化辦公平臺,架設自動化辦公系統,探索走出了沁源縣基於網絡信息體系的專業消防隊網上考勤、教育培訓、車輛管理、信息共享、隊伍建設的新路子。組建8年來,按照“建在身邊、抓在手中、用在關鍵”的基本思路,有效整合資源,集聚優勢,精準抓建,打造出林海拳頭尖兵,得到了“指揮關係理得順,教育訓練抓得緊,精神面貌賽連隊,作用發揮過得硬”的高度評價,成為了地方黨委信任、軍事機關倚重的拳頭力量。試點經驗作為長治市“互聯網+民兵‘三精’建設”重點內容在全省推廣。

愿天下无浊:信息化铸就“沁河源、油松乡”的防火长城

沁源縣的森林防火工作積極爭取縣委、縣政府的支持,縣財政逐年投資近2000萬元,改善基礎設施、配置專業通訊器材、增強隊伍建設。森林消防專業隊裝備建設再上一個新臺階,網格化巡查巡護得到有效落實,為守護一方淨土,保護一方平安起到了重要作用,也贏得了“森林衛士、鋼鐵戰士”的廣泛讚譽,多次迎接省、市等上級領導的檢閱指導,贏得了高度評價。森林消防隊在救火專業性能上已經贏得了很多肯定,但是結合多年防火工作經驗,如果能防微杜漸,在第一時間發現火點,並及時控制在最小範圍內,將節省很大的人力物力,防火工作預警就顯得更為重要,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森林防火工作也必將面臨新時代、新形勢下的新要求。

智慧興林:預警監測全方位實時監控

近年以來,沁源縣緊密圍繞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理念,依託沁源的生態優勢,創新工作方法,積極構建林業生態建設新體系。2018年,沁源縣委縣政府將利用信息技術破解森林防火工作點多面廣、及時定位難的問題,將建設森林防火現代化提到了重要日程上來。沁源縣山大溝深,防火通道建設滯後,2018年,縣政府投入1500餘萬元著力補短板,強基礎,利用GIS技術系統,建立起地理信息數據庫,將通過GPS和PDA採集到的座標數據系統分析森林資源分佈情況,科學合理的建設森林防火通道和瞭望塔。全縣共新建防火通道248.5公里,改造和擴建防火通道183.2公里,建設了202處雙光譜森林預警監測試點。試點建設區裝備了雙光譜森林預警監測、巡山護林人員定位監測平臺,充分運用遙感影像、GPS定位、網絡監控、大數據、圖層軟件分析等現代信息化科技手段,實現了森林資源“人防+物防+技防”的有機結合,做到無盲點、全覆蓋。在試點建設成功運行的前提下,未來將全面推開森林預警監測點、檢測指揮平臺、GPS定位系統建設,開展專職護林員信息化培訓,形成森林防火工作信息化全覆蓋的新局面。

雙光譜森林預警監測,利用設置在各主要山頭瞭望塔的監控探頭,對全縣森林資源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及時掌握林區動態,為及時發現火情、準確定位、迅速撲救等防火工作的開展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撐。護林巡山監測信息系統。採用GPS定位技術,對全縣1100餘名護林員的巡山護林情況進行定位監測、路線指導和信息統計,實現了精準掌握評估全縣巡山護林工作動態、巡護路線科學無重疊。預警監測系統的建立,改變了巡山監控監測的低效局面,與傳統定點巡山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相比,節省了時間和精力,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利用GPS定位和軟件數據統計分析技術,隨時可對全縣1100餘名公益林護林員的護林巡山路徑、時間、位置等動態進行實時監控和記錄,實現了人防、物防、技防的有效結合。

處置火情的過程中,通過雙光譜森林預警監測設備可以準確觀察風向的轉變,風速的變化,確定火頭的實時方向。通過GPS定位儀可發現撲火隊伍是否處於危險地帶,對於通過定位監測平臺下達最終正確的決斷性命令至關重要。

從以人海戰術“肉搏”的防火救火,到訓練有素的專業消防隊伍,到現代信息化、智能化的防火監控系統,沁源的務林人在感受到防火工作日新月異的變化之外,更加增強了我們以保護生態本底為己任的信心,切實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堅決扛起保護生態環境的時代責任,在機構改革中思想不鬆懈,工作不斷線,堅決守護住每一片林地,用心呵護好每一片綠色,共同鑄造林草事業的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