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千里迢迢回鄉為離去的親人上墳,值嗎?

瀟灑平凡人


首先你在這裡用"值嗎?"這幾個字本身就是對親情的一種褻瀆,父母含辛茹苦的將我們養大,為我們的成長傾盡了畢生的心血,而今卻因種種原因已離開了人世,那麼到了每年親人的忌日或是清明節等需回鄉祭祖的日子,難道做子女的就不應該到親人墳頭上去探望一番嗎?

其實我們也知道人死如燈滅,人一旦走了就如同一縷清煙一樣早已隨風飄散在天際間,死後做子女的就是再怎麼痛心和呼喚,他們也都不會感知到了!可是每年到親人的忌日時之所以子女們還是一如既往的前來祭拜,更多的則無非是一種哀思或是寄託,是對遠方親人一種無形的思念,而在這一特定的日子所集中表達出來罷了!當然,多少次我們也在心中誠懇的期盼,期盼這人世間真的有神靈的存在,期盼遠在天堂的親人能感應到子女的那份思念,期盼親人的靈魂能保佑自己的孩子永世平安!

正是因為有了對去世親人的這份哀悼,才會讓活著的人更加珍惜彼此之間的親情,才會對還活著的長輩們更加的尊敬和包容,行孝需儘早,且莫待到子欲孝而親不在時就悔之晚矣!

所以,每年親人的忌日我必回!


山東漢子也柔情


他們養我們小,我們養他們老。他們沒了,我們老了。

每到清明,再遠都要抽空回老家看望他們一眼,既是感恩,也是思念。

小時候父母領我們掃墓,現在我們帶兒女為他們上墳。

我每次站在墓前,都會回憶他們曾經給我留下的兒時歡樂。

清明,再忙再累,能在父母墳前多燒一柱香,一年無誨。

(周平散文《清明》)


周沛建


首先你在這裡用"值嗎?"這幾個字本身就是對親情的一種褻瀆,父母含辛茹苦的將我們養大,為我們的成長傾盡了畢生的心血,而今卻因種種原因已離開了人世,那麼到了每年親人的忌日或是清明節等需回鄉祭祖的日子,難道做子女的就不應該到親人墳頭上去探望一番嗎?

事實上,我們也知道,人死得像熄燈一樣,一旦離開,他們已經像一縷煙一樣飄浮在天空中,他們不會感受到死後成為孩子的痛苦和呼喚。但是,孩子們每年在他們結婚週年紀念日來拜祭他們的親戚的原因不過是一種哀悼或寄託,一種對遠親的無形的渴望,集中在這一天。當然,多少次我們真誠地希望這個世界真的有神的存在,希望在天堂的親人能感受到他們孩子的思念,希望親人的靈魂能保護他們的孩子永遠的和平!

正是因為這種對逝去親人的哀悼,活著的人才會更加珍惜彼此的親情,更加尊重和寬容活著的長輩。孝道應該儘快履行,不要後悔太晚,當他們的孩子想孝道,他們的親人不在的時候。


鞋博士小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急匆匆:每紛佳節倍思親,千里歸程為祭拜。

一年一度的清明時節又將來到,這幾天就有很多在外工作的本村人,從不遠千里之外的城市,或是坐車或是開車回到農村,為他(她)們逝去了的親人上墳,有的敬獻花圈,有的上香燒紙錢,供上一些祭品,深深地躹上幾躬,以示深切的敬愛和懷念。

我的父母親,離開我們也已二十多年,每年的清明時節,我總要去上墳,也同樣要燒一些紙幣,擺上一些供品,有時還要上酒點菸,還要和父母說幾句心裡話,我彷彿又看到他(她)們慈祥的容顏。父母親養育了我們兄妹九個,是多麼的不容易。那時家裡貧窮如洗,連吃飽肚子也是問題,可父母委屈的只是自已,想方設法為我們作好。現在我們都已長大成家,並且家家過得幸福,可父母親卻離我們遠去,該盡孝的時候,不知去那裡尋找?我相信父母親一定上了天堂,因為世上只有父母親好,好人就應有好的去處。我曾好多次立在父母的墳前叩拜,讓父\b母在天堂等好,我願下輩子還做他(她)們的兒女,很好很好地盡孝,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我深知去天堂的路非常非常遙遠,可為了再續這段兒女情緣,即使萬水千山我也願徒步向前。

兒行千里母擔憂,父母去世兒女悲。即使路程再遠,在外的兒女,也要想盡一切辦法迴歸故里,為了難以忘卻的思念,為了表達兒女們的心願,哪怕是千里萬里,清明節是最佳的期盼。每個兒女都想念逝去的親人,真希望在奈何橋上相見。

清明節上墳,是對親人的敬重,也是兒女們應盡的責任,千里歸程也值得!


李增喜3


清明回鄉掃墓很重要:

一是懷念祖先,追根溯源。站立在墓前,懷念逝去祖先的音容笑貌,祭拜之中,向先輩彙報家族的成績和榮耀,祈求祖先的庇佑,是與祖先近距離的交流,也得到心理上的慰藉。“從何處來,往何處去”自古就是人類追索的終極問題,祭掃時長輩向後輩介紹祖先的事蹟功績,讓後輩知道家族的歷史和自己的來處,心靈便有所依託。

二是言傳身教,傳承孝道。我國傳統講究“事死如事生”,晚輩對長輩的孝敬也體現在清明祭掃上。長輩帶領兒孫到先人墓前祭掃,通過一系列程序,讓兒孫體會到長輩對先人的孝敬,就是一種無聲的教育,孝道的傳承。兒孫看在眼裡,潛移默化中,也會反映到實際生活中。

三是家族團聚,陪伴親人。現在社會經濟迅猛發展,家族成員的活動範圍天南地北,不再侷限於本鄉本村,家族成員間聚少離多,甚至互不認識,家族親情日益淡化。而清明祭掃就是家族團聚,聯繫親情的一個好契機。人畢竟是群居動物,在祭掃、聚餐的過程中,家族成員們以共同的祖先、血緣為紐帶,得以互相交流、互通信息,嫉惡揚善,使平時小家庭生活的家族成員們感受到家族的力量,也是一種促人上進的正能量。

同時,兒孫陪伴長輩去給先人掃墓,除了對先人的緬懷,更重要的是對在世長輩的陪伴。可以想見,假如家中父母沒有兒孫陪伴,獨自去給先人掃墓,是何等的淒涼。

因此,清明時節,如果沒有特別走不開的事,在外打拼的遊子總是要回鄉參加清明祭掃的。


吉康文化


這個沒有什麼值不值的,有心有能力相隔千里都會回去上墳,距離和時間都不是問題,沒心的即使在家門口也不會想著去上墳,上墳自古以來就是自發性的,是習俗。清明節即將到來,又會觸動一波思念已故親人的情潮。

有些人因為工作或者時間不配合,不管是清明還是祭日,都沒有辦法回去上墳,有心無力也沒有什麼,在十字路口祭奠一下也好,了了心願,畢竟故人已乘黃鶴去,思念猶如長鷹空中懸。

有些人時間經濟寬裕而且很孝順,不管相隔多遠都要回家上墳祭奠,人到心意到,也是對自己和已故親人的一個交代,孝感天地,值得欽佩。在墳頭跟他們講講我們的新生活,講講我們的思念,講講他們走後我們的一切,也算是對自己的告慰。

我們中國人自古都有祭奠已亡人的習俗,親人雖然已和我們陰陽相隔,我們此生緣盡,但是思念卻不會因此停止,每年墳頭一把新土,代表著我們的心意,我們未曾將你們遺忘,你們永存我們心間。


流落在街角的貓


不知道你怎麼想的。

請你記住你的根就好!

你混的再好,也是你父母培養的?

你再牛逼,也少不了兒時你父母的督促。

如果你路途遙遠,沒有時間來回折騰,也沒有關係。但是你不要用你個人的情感來折騰普羅大眾的情感!

看你標籤是情感領域的創作者。你的情商真心為負數。我不曉得你是怎麼弄到標籤的?

感恩,感恩先輩的辛勤付出才有今天的生活。

追思,是因為讓我們回憶一下逝者的過往,聽聽長輩講述他們的故事。畢竟我們沒有經歷過他們那個時代,生活剛好好一點,他們卻積勞成疾落下一生的疾病。


希望在每一天


清明節,重要的不是在於去為離去的親人上墳!上墳是一種懷念親人的儀式!

清明節,給予了我們一個時機去感懷親人。他們曾愛過你,關心過你,我們不能因為他們的逝去而忘卻曾經被給予的關懷。千里迢迢趕回上墳,也是告誡自己,不要忘恩,也不要辜負。

清明節,給予了我們一個機會去了解我們從哪裡來的。追溯祖上,我們的血緣、姓氏、輩分、家族等不是憑空而來,都是靠一代代的繁衍和傳乘;追思租輩,他們曾經的苦難歷程或奇聞遺事等仍可能將繼續激勵著我們,影響著我們。千里迢迢趕回上墳,也是告誡自己,不能忘根,不能忘本。

清明節,也讓我們對生命或死亡有了認識。每個人終將沒入黃土葉落歸根,對於死亡,也不必有太多的惶恐。明瞭死亡,人方才懂得生命的可愛和可貴。千里迢迢趕回上墳,也是在祭奠和敬畏生死的自然規律。


求上進的一隻貓


父母故去已十年了,葬在千里之處的農村老家,每年我和愛人都會在清明時節坐火車去墳上祭奠二老,今年我生病身體不好去不了了,只能在十字路口給二老燒點紙祭祀一下,沒能親自到墳頭上看望二老總覺得心裡不是滋味,想想就心難受掉眼淚!😩😩😩😩😩😩😩😩


深深555


從標題裡可知小編是沒多少念親情的人。人,當你有這份心,必然會體現在行動上,情越濃,越迫切。我連續十幾對我祖母忌日上香拜祭,從未間斷過,心中部有一份不淡忘情懷難以形容。在這點你竟然用值不值 ,真是令人搖頭嗤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