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中國該不該大力推廣漢服?

彬哥聊影視


隨著人們對民族的自信心加強,對於漢服的挖掘越來越感興趣,一部分年輕人已經捷足先登。從民族角度看,是一件非常正確的事,想想,藏族,維吾爾族,哪怕是佤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都追尋自己的民族傳統,作為一個5000年曆史,又是中華民族56個民族的領頭羊,有什麼理由不延續自己的傳統文化?更別說漢服是如此之美。本人感覺,漢服應該在傳統節日,和各項慶祝活動可以提倡最好穿著。而在平時,漢服卻可以通過現代的改進而發揚光大,讓漢服作為服裝的元素予以發展,從而風靡世界。上一次看到兩個視頻,一個是美女在東京街頭,一個美女在巴黎廣場穿漢服,我感覺比日本的和服,西方的婚紗漂亮的不是一點點。可以說,改進後的漢服確確實實非常漂亮。


一碟清水


站在漢族角度的我當然希望能夠重新振興漢服。畢竟漢服是我們漢族的民族服裝。中國五十六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裝,只有漢族沒有。也不能說沒有,只能說被斷層太久了,漢族都已經沒有穿自己民族服裝的習慣了,這不得不讓人嘆息!民族服裝怎麼能隨意丟呢

自從清朝入關後,清朝統治者為了達到自己的統治目的,下令強迫漢族老百姓剃髮易服。在中國古代,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觀念非常強。剃髮令下來後引起南方一帶老百姓的強烈反抗,很多老百姓寧可斷頭也不剃髮易服。一場血腥的鎮壓後,漢族老百姓不得不屈從滿清統治者。正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漢人還在,復興文化都有希望。果然清朝挺不過三百年就倒臺了,清政府垮臺後受到西方國家的影響,人們紛紛選擇了西服,我這裡說的西服是西方的衣服。直到今天我們也就習慣了我們現在的穿著,而漢服卻被選擇性的遺忘。

但是漢族畢竟是一個大族,我們的文化都能幾千年的流傳下來並且影響世界。儒家文化是偉大的,我們應該繼續把儒家文化發揚光大。斷層了幾百年後的漢服現在又被越來越多的人提起,又被越來越多的人穿上,這是一種幸事。如果我們讓小孩子從小開始穿漢服,那麼長大了他們就能夠從容的穿上漢服,起碼不會像我們現在很多人一樣穿上漢服卻不敢走回家門的尷尬局面。

對於漢族而言,我認為我們應該大力推行漢服。有人說推行漢服會傷及到少數民族感情,我認為這是多慮的,因為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裝,我們漢族恢復漢服我想他們也會理解的,再說我們又沒有強迫少數民族穿漢服。

推廣漢服也是恢復漢族的一種文化,讓我們漢民族對自己的服裝不再陌生。

不知各位網友怎麼看,歡迎留下不同的觀點和意見我們一起討論






白雲之語摺紙大全



榕容寅


推什麼廣呀?誰願意穿就穿,不喜歡就不穿,誰也別強迫誰,誰也別看不慣誰。

更何況現在年青人們所穿漢服早以改良的和時裝差不多了,穿著如翩翩蝴蝶,為現代化的城市增色不少。

倒是那些沒見過穿改良過漢服的人,老把漢服想象成寬袍大袖的古代服裝,在竭力反對漢服,總是看到駱駝就說是馬背腫了,實在是少見多怪。


jianchi


在當代你們所謂漢服就是戲服 ,無恥的商家別他們的老是用復興漢族文化這個旗號來忽悠誤導年輕人 。 你以為穿幾件戲服 裝裝X就可以復興啦! 腦殘無知.......無非不就是被誇張的影視劇影響力罷了,影視劇他們的都是虛構的,真正古代人穿的可是簡單粗糙麻布做.... 就你爺爺奶奶輩穿的基本是粗糙的布匹做....更何況幾百年前 更早呢…… 有些誇張的影視劇真的害人不淺啊……

本身就不反對現代人設計的古裝服 戲服,可是一些無知的人竟然到處漢吹...... 你們這是在無形中搞族群對立..... 這樣發展下去可得了.... 會阻礙大中華的復興...... 年輕人古裝服可以玩,但是別漢吹。


振興大中華


過去人們比較喜歡唐裝。漢服比較少流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穿著也是多姿多彩,自主時尚,如果有人喜歡或有懷古情懷,也是可以。但大流行不現實。這是我的觀點,如是謬論敬請指正!謝謝


攀枝花雨花石


漢服,中華文化也;依禮著服,弘揚我中華文化!

漢服,乃禮之用也,依禮著服,彰顯我禮儀之邦!

現代社會的一些重要祭祀、紀念活動、民俗節日、文化節目,傳統音樂和舞蹈等仍能看到漢服元素。

傳統節日:元宵,春節,端午,中秋等等

重要祭典:祭拜軒轅,祭拜孔子,祭拜老子等等

中華文化類活動節目:頌詩,讀經,辯論,傳統音樂和舞蹈。

社團協會:漢服社,國學社,文學社等等。

禮服:成人禮,學士服,婚禮,喪禮等等。

(注:漢服,禮之用也。非禮非節便不宜著正式漢服出門,如心存漢學喜愛漢服,可穿著適應現代社會的“改良版”漢服)

漢服是華夏禮儀的必要組成部分。中國又稱“華夏”,這一名稱的由來就與漢服有關。《尚書正義》注:“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左傳正義·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

漢服是中華文化,“以禮著漢服”就是傳承中華文化,同時也彰顯我國是禮儀之邦!所以“毫無疑問”,漢服是非常值得推廣的!

同時,漢服除了“禮之用”,我們還發現新時代中,漢服寫真,在現代社會和很多年輕女性中很流行,並且很多優雅動人,作為一種特有的漢服審美和展現方式,其也不失一種古今結合的漢服推廣方式。











新國學融媒體


漢服應該被普及。

一、漢服是漢族的傳統服飾,自黃帝“垂衣裳而治天下”,一直到“甲申之難”。漢服不是自然的消亡,理應恢復。

二、漢服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載體,而文化是一個民族歸屬感和認同感的根本。五十五個少數民族皆有民族服飾,獨主體的漢族沒有,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另外,講民族團結並不是抹殺民族意識,一個民族只有知道自己的過去,知道自己是誰,才能更好的包容,從而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營養。從重塑民族意識的角度講漢服理應復興。

三、漢服沉淪同樣是一部民族沉淪的歷史,不忘過去,方能更好的展望未來。從重塑民族自信的角度講,漢服復興勢在必行。

“始於衣冠,達於博遠”,這應是每一個漢服復興者堅定的信念,使之內化為每一名同胞的信念則是我們的任務,任重而道遠。但請相信,隨著國家實力的增強,和國家軟實力的需要,在民族復興這個偉大的背景下,漢服一定會復興。記憶的湖在這個民族心裡從未乾涸!


北天之辰


大力推廣漢服是商業行為

實際上我們使用的工具,衣著等,往往都是隨環境的改變,時代的改變而改變的,不存在什麼復興不復興的。總不可能為了復興,放著現代先進工具不用,倒退回去用古代的東西吧?

變的是物件,不變的是民族脊樑、民族氣節!管他哪個民族的物產,只要好用,我們就拿來用,從古到今,不是這麼過來的麼?今兒非要把服裝問題上升到民族復興問題,不是商業引導是什麼?

說白了,管你穿什麼衣服,管你使用什麼工具,只要有“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決心,有威壓四海的壯志併為之奮鬥,何愁不復興?


李雪波741


歷山奇談,聊備一格



現在的確是推廣漢服的大好時機。

近年來,漢服越來越熱,許多年輕人身體力行,把漢服穿到了大街上,吸引了眾多豔羨的目光。在此,既對她們追求美的勇氣,也對她們的品味擊節讚賞。

漢服為什麼會流行起來呢?

這要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迴歸談起。有研究指出,一個經濟體,在人均GDP達到10000美元的時候,民眾的文化覺醒就會成為一個顯性的社會話題,表現在很多方面,比如文化傳統迴歸,獨立意識增強,民族主義思潮趨強等等。

在世界範圍內,這種例子很多。上世紀末,韓國經濟突飛猛進,90年代的時候就達到了人均1萬美元,結果韓國的民族主義興起,文化上也出現了很多爭議性事件。比如高句麗問題,漢城改名問題,韓國人學習漢字的問題,韓國的民族起源問題,影視方面也有《大長今》等反應優秀民族傳統的文化迴歸內容。



中國的文化迴歸同樣與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最早從上世紀90年代也開始了。

最開始是“玉石熱”,一直持續到現在,近年來雖有降溫,但是整體上仍然保持一定熱度。玉石熱,是典型的文化迴歸現象。再後來,進入本世紀,又再度興起各種手串、傢俱、茶文化熱。其中,前幾年興起的普洱茶熱,也是文化迴歸的標誌性事件。更不用說流行到爛大街的“手串”熱了。進入本世界第一個十年,又興起“傳統文化熱”,比如各種電視節目推崇的“漢字大賽”、“古詩詞大賽”等,這都是文化迴歸的顯著現象。



隨著收入越來越高,人們越有閒暇自問“我來自哪裡?我為什麼是中國人?我與別的民族有什麼區別?”

因而這種能把你與別人,把中華民族與世界其他民族區別開來的傳統文化熱也越來越深入。從基本的禮儀,到世界觀,從吃飯的筷子到道家、儒家的精神追求,面面俱到,不一而足。

而近年,一種民族服裝熱開始席捲神州大地——這就是漢服熱。

那什麼是漢服呢?

漢服,這個名詞自古就沒有,最早在班固《漢書》裡稱為“漢衣服”。

漢服,這兩個字是近年才出現的,想來是為了區別於日本的和服、韓國的韓服、越南的奧黛等東亞服裝吧。

世界各國,尤其是民族國家,很多都有自己獨特的服裝,以彰顯民族特色。比如日本除了和服之外,政界還在正式場合穿一種日式“燕尾服”,其他正式場合則穿普通西服。韓國,則在重要的儀式上,會穿類似明朝服裝的“韓服”,越南則有自己的民族服裝奧黛、長衫。印度則有更多的民族服裝,其中紗麗受到各個民族的喜愛。歐洲在統一的文化下,都穿歐洲民族服裝“西服”(當然,西服也成了世界正式服裝了)。


漢服,是中國自古就有的“冠服之制”,從商周時期就已經開始形成,包括冠、衣、裳等。

周朝確定了周禮,冠服之制有了規範。到了春秋戰國,天下大亂,周禮遭到破壞,衣服也開始亂穿起來,許多諸侯甚至僭越公穿王服,侯穿公服等等,層出不窮。

到漢朝,天下初定,強漢開始為天下制定各種禮儀規範,也包括服裝規範,從此漢服有了一定之規,尤其是朝服和祭服,更是有相當嚴格的規定。

但是,有一點需要指出,漢朝時的漢服,無論花色、款式都非常簡單,當時的紡織水平也落後,印染水平更落後,因此顏色也就黑、白、紅這種基本的顏色,因此,當時的漢服看起來應該很樸素。但是正是因為這種簡樸,典雅,造就了漢服無窮的魅力。


日本和服,就是從漢朝開始學習的,具體是從東漢時期。和服(kimono)最初叫吳服(gofuku),就是東漢末年從吳國學習的。直到十九世紀,日本與西方頻密接觸後,為與西方諸民族區別,並強化日本的民族之獨特,才改名叫“和服”。其實,和服就是漢服的日本款式而已。

到了唐朝,中國服裝大發展。蓋因盛唐絲綢產量高,印染技術大大提高。同時,唐朝兼容幷蓄,吸收了大量周邊民族服裝的特色,因此唐朝的服裝特別燦爛耀眼,上到達官貴人,下到黎民百姓,人們的穿著不拘一格,式樣繁複,眼花繚亂。

即使如此,唐朝的正式場合的服裝,尤其是朝服和祭服,仍然嚴格沿襲傳承漢服的“冠服之制”。這從日本學習唐朝可以看出來,唯獨服裝仍然保留了漢服的模樣,蓋因,唐朝的正式服裝仍然是漢服。

華夏冠服之制

始於漢,盛於唐,漢服日臻成熟,成為華夏民族的“冠服”。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冠服之國”的美稱。漢朝形成的制式“冠服”一脈相傳,雖經歷代變遷,但是核心不變,尤其是區別於周邊蠻夷的“右衽”更是成為華夏冠服的標誌性的制式。

所以,孔子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軔矣。”,意思是說,要是沒有管仲,我們就不得不披散頭髮(不戴冠),穿左衽的衣服了。

可見,中原華夏服裝與其他民族服裝之區別。唐代孔穎達在註釋《左傳》的時候解釋所謂“華夏”說,“中國有禮義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這一切,到了清朝戛然而止。滿清時期,為馴服喊人,強令施行“剃髮易服”,結果導致了華夏“冠服之制”最終消亡。一直到辛亥革命爆發,華夏服飾重新回到了自由的狀態。



自辛亥革命以後,中國人的穿著愈來愈西化,傳統漢服的式樣在五四時期稍有迴歸,然後亂世又至,傳統漢服式樣就完全消失殆盡了。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先輩並沒有停止為民族服裝款式探索的步伐,後來又設計出中山裝,一度十分流行。中山裝源於日本的學生服,其實也是西服的變化樣式。這種服裝近年不太流行了,其款式也反映不了華夏古老民族的文化特色,因此也無法成為標誌性的民族服裝。



現代中國,日新月異。伴隨著新的發展,人們對自己的民族越來越自豪,越來越自信。自然而然,人們開始尋求自古就有的華夏漢服,尤其近年來,尤其熱烈,已經蔚然成風。

漢服之辯

有人說,漢服就是“漢民族”的服裝,這是不對的。這是對漢服的一種狹隘化理解。因為,和服、韓服其實都可以稱為漢服,但是日本人、韓國人並不是漢族。同樣,中華民族都可以穿漢服,我們都屬於中華民族。即使是在漢朝,其他周邊少數民族,只要尊漢禮,穿漢服,就是漢人。所謂的漢人,就是中華民族,而不是單單的一個狹隘的漢族。

因此,現代的漢服,為避免歧義其實也可以稱為“冠服”、“華服”、“深衣”的。



巧手裁出新衣裳!

現代漢服,興起於民間,也希望一直由民間推動。特別不希望官方參與進來,那樣的話,民間就失去主導權了。還是由民間發展比較好,自生自滅,以百姓的自發需求為主,這樣漢服才有真正的生命力。

目前,最關鍵的是民間的設計師們要積極參與進來,以現代的、時尚的、實用的眼光和才華來裁剪新式漢服,除了“右衽和交領”,其他一切都可以改,可以重新設計。千萬別拘泥於什麼“深衣、曲裾、直裾、羅衣”等古制,這些東西作為研究者掌握即可,完全沒有必要再現代漢服上進行體現這些繁文縟節了。



新的漢服,主要追求以下幾點即可:

1.\t美。必須得美啊,一定要讓人目眩!

2.\t時尚。要結合最新的流行元素,打造流行文化符號。

3.\t實用。不實用,說什麼也白搭。

4.\t典雅。這是漢服的魅力之所在,始終高標準,不可庸俗化,否則百姓厭惡之,我輩罪大矣。

勇敢穿出來!

現在正值春光明媚,而且明天就是三月三上巳節了!

青年男女,穿出你的漢服來,走到大街上,賞花、踏青、遊園、歌唱、戀愛!讓這個春天因漢服而更美好!

沒有漢服的,自己去買一套,不過百元左右,大多數人都消費得起!自己不穿,給孩子買一套,小夥子不穿,給自己心愛的姑娘買一套,出來跑一跑,笑一笑,照一照,與百花在一起,與楊柳在一起,與陽光在一起!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給我一套漢服,還你一個美人!心動不如行動,藉助頭條的平臺,一起來發起漢服運動,我們一起美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