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2019 知乎熱答:為什麼你總是在逃避

朋友阿來告訴我,她最近又辭職了,這已經是她畢業一年半以來第三次換工作。

阿來畢業那年,她看著同學們紛紛投簡歷找工作,卻不知道自己未來要做點什麼,投了幾份簡歷也沒有迴音,乾脆搬回家住,靠爸媽養著。

我問她:“別的同學都找到工作,你還在家裡啃老,會不會覺得很焦慮?”

她說:“當然會焦慮,但一想到要投簡歷、面試,要每天早出晚歸工作,和同事、上司打交道,就覺得更焦慮了。”

爸媽只有她一個獨女,也就養了她大半年,後來實在看不下去,託關係給她找了份文員工作,結果她只做了一個星期。

原因是,領導讓她整理一份資料,這是她第一份工作,之前又在家裡待了半年,不僅做得慢,錯誤還不少。

當她把資料遞上去的時候,領導有點不滿,說了句:“怎麼做成這樣?”

阿來沒說什麼,第二天就交了辭職報告。

後來,阿來又跑到一家廣告公司當文案,當文案免不了要被客戶使喚著改來改去,阿來受不了這些,沒幹多久就跑了。

現在,阿來在一家公司當銷售,但阿來不願意拜訪客戶,業績也不好,乾脆辭職了。

聽著阿來說完自己的這幾段離職經歷,我的腦海中浮現出一個畫面:

一條馬路上,阿來在瘋狂奔跑,後面是背後洶湧而至的追兵:就業壓力、職場壓力…

阿來一邊跑一邊躲,想遠遠甩開這些追兵,卻在躲避過程中不斷撞上高牆,反而摔得傷痕累累。

不僅是阿來,很多人的生活,都是由一次又一次的“逃避”構成的:

“明明第二天就要考試,但還是要看劇、刷抖音到凌晨3點。”

“重要的方案,明明時間很充裕,偏要拖到最後一天才開始寫。”

“明明男朋友出軌還家暴,還為男朋友辯護,說男朋友只是一時糊塗…”

對於這些行為,美國臨床心理學家約瑟夫·布爾戈在《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一書中有一個精準的解釋:“心理防禦機制”。

在他看來,人們所說的“逃避”,並不是人們天性懶惰,而是人們在面對痛苦時自我保護的一種措施。

問題是,當這種防禦過於嚴重時,就會對我們的人際關係和職業生涯造成極大影響。

如果你曾在困難面前一次次逃避,也曾一次次苛責自己,那你應該好好讀完這篇文章,或許你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2019 知乎熱答:為什麼你總是在逃避




在《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一書中,布爾戈引用過英國心理分析學家梅爾澤的話:

“就其本質而言,一切防禦機制都是我們為了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

我之前曾接過一篇約稿,寫一篇經濟史的文章,編輯說一星期後交稿,但我一直拖延,等到截稿前兩天才開始。

在那之前,我每天玩遊戲、看劇、刷微博,忙得不亦樂乎,就是不願意寫稿。

是我太喜歡玩遊戲、看劇,寧願為了它們而耽誤正事嗎?

並不是,我只是在逃避寫稿,因為這實在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為了寫這篇稿子,我必須翻閱大量資料;

我要枯燥地碼字,在電腦前一坐就是一整天;

交稿之後,我還要一次又一次地修改,以符合上稿要求…

整個過程,就是“遇到困難-努力克服-遇到更大困難”的循環。

一想到這些,我就感到心煩意亂,我覺得自己實在能力有限,沒辦法面對如此龐大的工作量,但約稿已經沒法推掉,我只能用遊戲來麻醉自己。

一邊打遊戲,我一邊對自己說,還有時間,很快就能完成的,不用擔心。

哪怕我在潛意識知道,自己應該拋下游戲立刻去工作,但我就是不願意去面對那些困難,寧願在遊戲中沉迷,也不願意開始工作。


2019 知乎熱答:為什麼你總是在逃避


布爾戈說,當人們面對強烈的情感時,因為不知如何與其安然相處,所以選擇了迴避或者壓制,這就是心理防禦機制。

每一個喜歡逃避的人,心裡都有一個小期待:這個世界能夠按照我的意願發展,自己做什麼都順順利利。

然而,這樣的期待終究只是期待,現實世界中的殘酷遠遠多於美好的部分。

我們要努力賺錢,每天坐一個小時車來到公司,這邊要讓上司滿意,那邊要討好客戶,還不時被同事排擠;

我們戰戰兢兢活著,頂著生存的壓力,想辦法買房、買車…

美國著名作家諾爾曼 · 布朗曾說:“只要活著,就會受傷。”

為了讓自己好受一點,我們不再願意主動去面對困難,寧可像鴕鳥一樣藏起來,直到困難來到我們跟前為止。

其實我們也很清楚,逃避並沒有什麼用,總有一天我們避無可避,只能勇敢去面對。

只是,直面現實實在太痛苦、太殘酷了,我們沒法拒絕現實,只能把自己需要直面現實的期限一推再推,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逃避”。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

大考在即,一看書就犯困,只想玩遊戲、刷抖音來緩解焦慮的心情;

工作中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就日復一日拖延下去,既不願意解決,又會在逃避中自責;

在戀愛中遇到伴侶家暴自己,下意識告訴自己這不是真的,想盡辦法尋找對方愛自己的證據…

正如一個知乎高贊回答所言:

“大多數人為了讓自己不用面對痛苦的現實,可以做一切事情。”


2019 知乎熱答:為什麼你總是在逃避




在布爾戈看來,心理防禦機制其實具有雙面性,它對每個人來說其實是必須且有益的,能幫助人們積極應對那些不可避免的痛苦。

但這種安慰,只是一種暫時性的安慰,並不能為未來的發展提供多少幫助,如果沉迷其中,只會讓自己變得固步自封。

正如他在書中說的那樣:

“防禦機制只顧眼下一刻,而不計後果,是一個人思慮不周的反射性行為,只是為規避當下一刻的痛苦,卻不考慮由此產生的長期損失。”

不能直面痛苦,意味著無法成長。

沒有痛苦,意味著你只能生活在自己建構的虛幻世界裡,自己是最厲害的,永遠不會犯錯,那就意味著你沒辦法發現自己的不足,沒辦法提升自我。


2019 知乎熱答:為什麼你總是在逃避


知乎上有一個萬贊回答,答主@胖貓咪scofield 講了一個故事。

她上小學時,班裡有個男生奧數很厲害,但下象棋不行,而且比較自戀。

有一次,這位男生和班裡最會下象棋的一位男生下棋,最後被吃光棋子只剩下光桿司令,那男生惱羞成怒推翻了整個棋盤,從此再也沒和同學一起下棋。

答主斷言,這位小朋友哪怕奧數再厲害,以後也不可能下好象棋。

因為他根本不能接受自己技不如人的現實,面對失敗,他只能選擇逃避,推翻棋盤,從此不再下棋。

在逃避之中,他看似得到了暫時的心理安慰,卻從此失去了提升棋藝的可能性,他也只能在逃避中,淪為一個徹頭徹尾的輸家。

其實,那些取得偉大成就的人,並不是有多聰明,而是他們能夠勇敢接納殘酷的現實。

他們能接受,這個世界不如自己想象中那麼美好;也能接受,自己並沒有期待中的那麼完美。

失敗了,那就吸取教訓,重頭再來,反正人總是會失敗的。

愛迪生髮明燈泡時,前後失敗了10000次,有人譏諷他總是失敗,愛迪生只是平靜地說:“我只是發現了有10000多種材料不適合當燈絲。”

如果愛迪生也在逃避,失敗了幾次就不願繼續做下去,那發明燈泡也就無從談起。

失望和痛苦其實是人生的一部分,坦然面對,不再一味逃避,這才是面對生活的正確態度。

正如股神巴菲特教導子女曾說過的那樣:“沒有經歷過失敗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2019 知乎熱答:為什麼你總是在逃避




如果你已經厭倦了“不斷逃避”的生活,想要改變這種生活狀態,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一書中就介紹了幾個辦法。

1.精簡信息輸入源頭

分散注意力,其實就是一種逃避機制,我們每天沉浸在微博、抖音等娛樂方式中,就是為了逃避我們要面對的日常的種種問題。

在種種噪音中,我們沒法正視內心,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所以,如果我們能從源頭中精簡信息輸入來源,那我們的精力就不會分散到無關緊要的事物上,能安靜下來專注自己的內心。

2.對自己誠實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一個善良、寬容的人,但人類不可能一直處在友善狀態,人總會有種種不被社會接受的情緒:憤怒、仇恨、嫉妒…

這些情緒,同樣是我們情感組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不要指望自己能夠戰勝或者擺脫這些令人痛苦的感受。

當痛苦出現時,不要執著於你感覺“應該”怎麼做,而是要學會接納和實事求是,用更健康的辦法去應對。

3.正念練習

很多人生氣時,根本沒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反應是如何,因此我們需要刻意的正念練習。

深呼吸,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之中,感受自己的身體和情緒,而不是被情緒牽著走。

這樣做,可以培養你思維上的寧靜,從而從日常瑣事中抽身出來。


2019 知乎熱答:為什麼你總是在逃避




心理防禦機制,是人類心裡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它就像一層保護罩,保護我們的內心免受一點傷害。

但它帶來的負面作用也很明顯,如果一味躲在保護罩內,那你就無法探索外面的世界,只能一步步固步自封。

在《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一書中,布爾戈解釋了心裡防禦機制的種種特徵,解釋了我們總是在逃避的願意,也努力幫助我們克服遇到問題就逃避的消極心態。

一味逃避,效果只是暫時的,並不能讓我們真正解決問題,只會使我們錯過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讓問題變得更復雜。

所以,只有破除它們對自己的束縛,我們才能獲得內心的成長,收穫一個更加豐盈、更加清明的人生。

正如布爾戈在書中寫道:“接納自己,不再一味逃避,你才能從關係中獲得滿足,體驗到賦予生活意義的諸多情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