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3年之後,農村種地的人多嗎?

長江三農


今年是2019年,三年以後就是2021年離我們國家提出的全面小康富裕生活水平還有4年。3年以後農村種地的人基本上很現在差不多。畢竟現在種地的主力軍還是60歲以上的人,從我們平原地帶來說隨著機械化種植水平的提高,基本上不再需要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來進行土地種植了。


3年以後我們平原地帶會出現一些種植大戶,既在農村老家專門種地的新農人。畢竟現在出門在外打工掙錢比在我們農村種地的收入有保障。就拿種地來說吧,秋收以後種植大蒜和小麥,你得等半年的時間才能夠收穫,在這半年的時候如果說碰見了極端的自然災害的話有可能你就會顆粒無收。既現在9我們的農業主要還是靠天吃飯的,對於自然災害的抵抗能力還是有限的。這就導致我們正真生在長在農村的孩子覺得種地沒有出路。所以需要大量的有種植經驗和管理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來進入農村這一片廣闊天地來創業!

老一輩種地的農民朋友肯定會越來越少,畢竟年紀大了幹活有點費勁了,況且我們農村的老人養老的模式主要還是“養兒為防老”,年紀大了的父母如果說繼續種地累出病來依然還得孩子們來給看病照顧,況且現在看病的開銷太大了。於情於理都不會再叫年老的父母再繼續從事種地這個苦差事!


豫東小農


三年之後,種地的人還多嗎?

通過農業發展的趨勢,我敢肯定地說:今後三年種地的人只會越來越少!



但有人會問,沒人種地城裡人的糧食問題怎解決?其實不必要擔心,種地的人少,並不代表我們的糧食不夠吃。

今後,農業還會有三多:1、種地的機器會越來越多。機械化程度越來越提高,有了機器,提高勞動效率,機器代替人工,還需要這麼多人嗎?



2,大面積承包土地的農場主越來越多。這個農場主並不只指某個人,也可以是農業加工企業。這樣的話,少數農場主代替許多農民個體來種地,種地的人能多嗎?



3.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許多種個一畝三分地的人養不了家,年年都有湧向城市的人,很多農村在消失,這樣下去,種地的人變成了城市裡的打工者,種地的人還會多嗎?

通過以上幾點我敢保證地說,未來種地的只會越來越少,而且這些種地的都是捨得在土地上投資的人,懂得技術懂得賺農業錢的新型種地人!

大家覺得怎樣呢?歡迎關注青山評論區留言。


鄉村青山


國家要奔小康,但是受農村一些貧困地區的影響,要在2020年全面實現脫貧是非常艱難的,所以最近幾年國家對於三農的發展非常重視。

有些人認為想讓農民富起來,把糧價提高不就行了嗎?但是糧價的浮動,會影響到社會的各個行業,糧食價格不可能出現大的浮動,所以不要指望種糧食發財。國家一直提倡農業現代化、機械化,讓種糧大戶去種地,像目前的農民很多都是小散戶,土地不夠集中,地形比較複雜,無法提高土地的綜合利用效率。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意種地或者根本就不會種地。國家也都考慮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就提出了土地流轉或者自願永久性的退出承包權,政府給予一次性的補償。所以未來的趨勢就是種糧大戶或者是企業來耕種土地,把零碎的土地整合,從耕種到收穫全部都是機械化,各方面效率都會大大提高。

由於種地的收入始終不如打工的收入穩定,所以現在農村年輕一代,大多數都走進城市工作,甚至有一些發展的比較好的直接就把戶口遷入到城市了,目前種地的大多都是一些留守的老人,隨著他們老一輩的人逐漸老去,土地拋荒或者流轉的現象會越來越多。

所以在未來三年或者是更長遠的未來,隨著年輕人逐漸轉移到城市,種地的人會越來越少。



鄉野峰子


亮仔現在就是以種地為主,身邊的村民也都是以種地為主。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基本上都蓋好了房子,也買了車。3年之後,不知道農村種地人會不會多,但至少和現在差不多。根據個人看法,總結如下兩點:


1,現在種地,有一部分機械化,省了不少力。田間引渠灌溉相應措施基本到位,機耕路也基本修了水泥路。現在大部分以承包為主,田地基本上連在一塊,打藥,施肥,收割也方便不少,還便於管理。除掉田租,農藥化肥種子等,加上國家補助,就算一畝能賺500,一個人種100畝,一季水稻和一季小麥,一年也有將近十萬左右。我隔壁的兩父子承包了1000多畝,還買了收割機,自己忙完,還會出去收割。

2,中央1號文件剛發出,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確保永久基本農田保持在15.46億畝。各地政府為了耕地不荒廢,也積極做出相應措施。向我承包的這裡,村裡統一把不種的田收過來,通過籤合同,按照一定價錢承包給個人。除了田租補一些外,最重要的是量產,就是說別的種植戶畝產1500,自己的達不到,就會按1400的產量補不足的部分。還給村民說好,機埂上和田邊空地不許種菜,如果種菜被藥水傷到了,要自認倒黴不許鬧矛盾。



種地雖說辛苦,但不怕吃苦,還是能賺到錢的,對於習慣了的農民來說,還是喜歡種地,至少不像打工受人管,也不用像做生意“無奸不成商”。國家和政府也是積極推近三農,也會根據實際情況給予一定的惠農政策。所以說,3年之後對於正在種地的農民,不會有太大變化。


亮仔為農


關於這個問題談一下自己的看法,我是地道農村孩子,但是我們家現在已經不種地了。不為什麼什麼,只是覺得種地的投入和收益不成正比。這種情況在我們村不只一兩家,很多人都把耕地租了出去。我們村還算好的,因為村民有自己的手藝,就是祖傳的手工藝大傘和小傘。這也算是我們村的特色產業吧!

關於三年後種地的人多不多的問題,我想從以下幾方面談談:

1.農村土地逐步集中耕種,職業農民群體增多。有人會說農村人不都是世代為農嗎?難道還不算職業農民?這個還真不算,以前種地大部分為了解決溫飽。現在國家發展迅速許多農村家庭都奔了小康,自家分的幾畝地產出已經不能滿足物質需求,就出現很多人不願意去種地而是選擇其他收益更大的事業。這時候願意種地的把土地流轉過來,形成一定規模後採取集約化大機械作業,不僅方便了糧食作物的生產,也能取得更大的效益。這部分專門搞農業生產的人就成了職業農民。

2.城市發展突飛猛進,工業園區建設使得很多土地被徵收利用。這種情況相對於農村大部分地區來說可能比較少,可卻是看得見的。有的人出去一年半載回老家發現原來的土地已經變成了廠區。這是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很多世代為農的農民可能一夜之間就變成了拆遷戶分房後進了城,過上了城裡的生活。

3.農村種地的人員逐步老齡化,年輕人都進了城謀發展。不能否認現在的農村除了過年幾天人較多,年後幾乎變成了空村,街上走的大多是老年人和留守兒童。年輕人不願意再去種地是公認的事實,很多人就算是在外打拼的不好走出去了也不願再回來,願意種地的人老齡化,而中青年都不願種地。久而久之就沒人種地了。這也印證了第一條說的,職業農民將成為傳統耕種舞臺的頂樑柱。

正如前面所說,土地分包到戶目的是解決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現在很多農村家庭都基本達到小康水平,種地的收入遠遠不能滿足新的歷史時期人民的物質生活追求。我們村還算好吧,除了農忙時種地外,農閒時間大部分村民從事傳統手工藝大傘製作,作為補貼家用的支柱產業。





豫見胖胖


三年後,我就已經回家種地了。雖然不知道種什麼,但還是想回去了。回答問題前,先來看看目前農村的幾個現狀:

第一,目前農村種地基本靠機械化,一個人種十幾畝地很輕鬆。所以不需要再增加人手去幫農。

第二,農村現在正實行三權政策,相信在這個政策的趨勢下,往後很多農民朋友都會將自己的田地轉包給別人去集中管理,產品統一銷售。這樣務農的人就會進一步減少。

第三,現在雖然很多進城打工的人都返鄉去了,他們有的是在家附近做點小工,有的是去包地搞養殖或種植。但在這個反鄉潮過去後,留在城裡的還會繼續留下,回農村的也已經小有成就,基本穩定下來。所以,三年後會不會有更多的人務農,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七條秀


三年後種的的人還多嗎?

關於這個問題我相信經常往返農村的小夥伴心裡多少是有點底的吧!

按農業的發展趨勢,以後種田的肯定是私人承包,以規模化機械收割為主。自家那一畝三分地一年產出的經濟效益還不如出去打工的幾個月工資。

像我身邊的農村,老一輩的已經幹不了農活而年輕人幾乎都外出闖蕩,原來以前大片的農田早已雜草從生,僅留的都是老人家閒著種點瓜果蔬菜自己吃罷了。


茶灰


就目前來說種地就不賺什麼錢,因此很多人都不種地了。隨著時間的增長,種地的成本(農藥化肥種子)增加,而糧食的價格變化不大,那麼會有更多的人放棄種地。

而且現在因為耕地流失,荒廢增多,因此出臺的土地承包,土地流轉的政策實施,以及政府的估計,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把土地承包出去。因為種地不賺錢,荒廢也是白荒廢的,如果承包方適當給些承包的補貼,我想都會同意的。

因為土地流轉承包,將來種地土地會慢慢轉變成大規模化種植,這樣也就會慢慢轉變成機械化種植,再到科技化種植。這樣既能減少成本,又能提高產量增加收入,必然是大勢所趨,也是政府鼓勵的,更是時代的轉變也是農村的一項改革。



所以我個人認為,三年後種地的人會越來越少,尤其是農戶個體種植。並不是把地空著荒廢,而是一種傳統的轉變,實現機械化種植後,那麼也就只需要少量的人工輔助就能完成。因此種地的人會逐漸減少。


通江熊貓


很多人認為農民種地收入低,又很辛苦,事實就是這樣,近幾年國家對農業扶持力度很大,現在農村種植都是土地流轉和承包制,未來三年,我認為在農村種地,農民不會減少,而且應該會有所增加。

以前農村人都向往城市的生活,現在城市生活節奏快,壓力大,現在好多城裡人開始嚮往農村的生活,可以在農村開一個農家樂之類的休閒場所果園採摘之類的,讓城裡人節假日去遊玩體驗,通過科學管理種植一些經濟作物,再通過自媒體互聯網銷售出去,現在國家對農村和合村並鎮,我感覺在農村還是大有可為,在農村畢竟沒有那麼大的壓力,又能陪伴家人,只要用心又能把自己種植的農產品通過互聯網自媒體售出,我最近也在想回到農村種植一些農產品。現在好多做自媒體的和八零後的都回到農村搞種植養殖做自媒體通過互聯網銷售,也是一種趨勢,所以說未來三年農民,不會減少,而且應該有所增加。本人也要退出城市,回到農村,做一個農二代。





糧農小二哥


在現在看來:我們河南這裡好多都已經不種地了,三年後種地的可能還會少。為什麼這樣說呢:1、種地收益低,一畝地也就生產1000塊錢左右。而且還有扣掉藥錢、肥料錢,還有到了收割季節,收割機也要給錢、犁地也要給錢。所以算下來一畝地也就幾百塊錢收入。2、如果你在外地上班,到了收割季節你還有回來,請假、車票都是錢。3、如果地不種了,或者包給其他人了,你在外打工一個月好幾千,我感覺比種地划算。但是地也是農民的命,你不種就荒廢。有兩點:你讓親戚朋友種地,到時候會給你一點錢或者糧食,或者包給外地承包商。這只是個人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