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名冠全省的潮州金山書院

金山中學的前身金山書院,是在清光緒三年(1887年),由時任潮州總兵的方耀在清辦積案和組織軍屯所開發的田地中,撥出一部分作為院產,在當時名紳士郭廷集主持下,以潮州府城北金山頂濂溪祠為主體所建成的。

金山書院一直由名師執掌院務,先後聘請陳維嶽、廖廷相、何凌端、柳芳、吳道鎔、楊國璋、溫仲和、何壽朋等飽學名士任山長(即校長)。主講“四書”、“五經”,學生學習《九章經》,兼讀《孝經》、《公羊傳》、《穀梁傳》、《周禮》、《爾雅》及誥,學作八股文、詩、賦、策、論等,及後又相繼開設算學、外語、體操等科目,其中還有由溫仲和編寫的《代數幾何算稿》。書院聚集一批名儒,如吳道鎔、溫仲和、溫丹銘、黃際清、王師愈、郭經、崔炳炎、鄭國藩等,他們主張結合實際做學問,樸學學風因之影響了嶺東學人。

金山書院創辦即被定為潮州府所轄的二十多間官學中最高學府,其招收雖然面向潮州府所轄,但是要經過縣試、府試等嚴格的考試,成績在前100名的秀才才有資格到該院就讀。而且其前40名定為廩善生,由官府供應伙食,再40名定為增廣生,自備伙食,後20名為附讀生。一直到光緒二十五年,經批准每期學員才擴招到140名。金山書院學制三年,期間設的兩次統考:第一次稱為歲考,成績分為六等,一、二等成績者給予獎勵,非廩膳生可升為廩膳生,三等成績者待遇如舊,四等成績者給予撲責,五等成績者降低待遇,六等成績者即被開除;第二次稱為科考,一、二等成績者列入科舉生員的資格,可被選送參加鄉試,三等成績後獎懲與歲考同。配合這二次統考,書院還組織月考、季考等。在嚴格的教學條件下,金山書院學員的中舉率相當高,僅1904年就中舉28名舉人,名冠全省。1887年12月,兩廣總督張之洞巡視潮州期間,到金山書院參觀,指令潮州知府增加書院經費,並倡議闢建金山書樓。該樓於1892年11月建成,張之洞親題“小琅環”匾,年已七十的李士彬知府題聯曰:“妃呼豨!此樓長貯此書,便是昇平日月;歸去來,太守自嫌太老,會看多士風雲。“收藏各類書籍一萬多卷,名出版家、署理潮州知府方功惠捐出了不少個人收藏的善本圖書。1894年,廣東巡道曾紀澤又劃撥經費,由方功惠主持購買圖書。金山書樓,無論是藏書數量、還是質量,在嶺東地區都是首屈一指的。藏書樓還藏刻書板,方耀經營金山書院時,曾設韓江書局,購刻書籍,今存廣東省中山圖書館的清刻本《醉經樓集》卷首就有“潮州金山書院藏版”的字樣。又光緒年間重刊乾隆《潮州府志》,書版也藏於該樓。1922年,藏書樓在八二風災中,樓摧書毀。現汕頭市金山中學、潮州市謝慧如圖書館尚存有該樓舊藏本。

名冠全省的潮州金山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