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 “虧到唐家沱”這個地方,有個“洋房子”曾佔著中國1

“虧到唐家沱”這個地方,有個“洋房子”曾佔著中國1/4的石油命脈

或許很多重慶年輕人都不曉得,“虧本虧到唐家沱”“丟人丟到唐家沱”“輸牌輸起唐家沱”……基本是很多重慶人的口頭禪,甚至有很多說這些話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口中的“唐家沱”在什麼地方,當然,這些人肯定是除了本地人以外的人。

“虧到唐家沱”這個地方,有個“洋房子”曾佔著中國1/4的石油命脈

還有很多人把“唐家沱”當成鬼故事的發源地,家裡面的長輩總是拿這嚇唬小孩子,營造出一種陰森恐怖的氣氛。而所有鬼故事的根源都是來自於,唐家沱是打撈長江上屍首的地方。

唐家沱位置特殊,是長江上游一個著名的回水沱。長江水在這裡減緩了流速,上游會衝下來各式各樣的東西在這裡打轉,最後浮在岸邊。那些在上游溺亡的人也會停在這裡,經常上游的瀘州、宜賓等地方的人會來唐家沱尋找屍首。

而關於唐家沱的口頭禪,也是源於“死人到這就不能再漂了”,故而有了“虧到不能在虧了”“丟人得不能再丟人了”“輸得不能再輸了”……瞬間覺得重慶人民用的比喻都太形象了。

“虧到唐家沱”這個地方,有個“洋房子”曾佔著中國1/4的石油命脈

唐家沱,在江北區,靠近鐵山坪森林公園,如果不是軌道交通的停靠站規劃有這個地方,不然很難被大眾注意到。即使這樣,提到唐家沱,大家想的也是“卡卡角角”,它幾乎成了重慶主城邊緣地帶的代名詞。

殊不知這個地方曾經是巴渝以前的“東水門”。在陸運交通不便、僅靠河道運輸大宗物品的明清時期,唐家沱是重慶迎接外來客商的第一站。茅盾、黃炎培、曹禺等社會名人曾寓居於此。慢慢的,唐家沱就算是簡陋的泥巴路,都有了上海路、天津路、勝利路、建國路、民權路……這樣霸氣的地名,這個地方也成為名噪一時的“小重慶”。

1890年,《煙臺條約續增專條》將重慶定為開埠城市,重慶開埠後,英帝國主義者在唐家沱建立亞細亞火油公司,主要經營煤油、汽油等,共建成地面油庫4個、地下油池2個。亞細亞火油公司的大班、二班、三班等職均由英國人擔任,這些職位分別就是經理、副經理和會計主任。

這家英國公司在重慶工業史上佔據著重要地位,曾控制著整個重慶乃至中國的煤油供應。鼎盛時期,亞細亞石油公司控制了每年在中國石油市場1/4的份額,壟斷亞洲特別是19世紀上半葉中國的銷售市場。

“虧到唐家沱”這個地方,有個“洋房子”曾佔著中國1/4的石油命脈

“亞細亞”可能有的人不認識,但是說到殼牌相信大多數人都知道,亞細亞火油公司就是英國殼牌公司的前身。重慶解放後,亞細亞公司結束了在重慶約半個世紀的經營活動,其存貨和設備被重慶市石油公司徵購。

唐家沱的這座油庫,則成了東風船舶工業公司的修船廠。大班房作為家屬區分配給職工家屬住,後來也搬了;二班房沒人管,就破敗了;其他的庫房都被作為廠房,現在還在用。現今,大班房、二班房已經成為了亞細亞火油公司遺址,成了文物保護單位。

大班房、二班房保存較好,當地人把它們稱作“洋房子”,畢竟最開始就是給英國人修的,也是按照英國人的喜好來的。不過由於當年的重慶還相當閉塞,很難找到那麼多符合英國人要求的工匠,只能僱用本地匠人建造。因此,這兩幢歐式房子裡混入了不少傳統的中式風格。

比如牆面是用青磚和著糯米漿砌成的,是非常傳統的中式豪宅設計;屋頂也採用了中國傳統的琉璃瓦,如今翠綠依舊;屋簷處最大的瓦當全部雕刻著英國式的皇冠紋樣,而兩側的弧形瓦當上則是中式的鯉魚圖案,兩種風格交織在一起,自成一派。

“虧到唐家沱”這個地方,有個“洋房子”曾佔著中國1/4的石油命脈

大班房的外觀是青灰色三層樓房。在它的後部,還有一座同樣青磚綠瓦的長條形平房,這以前是馬廄,是英國經理養馬的地方。英國人喜歡騎馬,因此專門在這裡修建了一座馬廄,有四到五間馬舍,每間馬舍大約有10平米大,比房子裡的傭人房還大。

有幸去到唐家沱,或者是特意去到唐家沱,除了看看大班房、二班房,還可以去一下國民政府軍政部後方醫院和三民印刷所的舊址。跟“洋房子”一樣,它們都在東風村,也就是東風船廠附近。

國民政府軍政部後方醫院是在1939年跟著軍政部機構遷往重慶,為抗戰時期醫治傷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與保障。舊址現存建築3棟,分別為化驗部、手術部、門診住院部。三民印刷所這個地方,在抗戰時期被作為秘密印刷基地,主要是負責印刷國民黨的法定貨幣。

唐家沱這個地方不大,卻承載了重慶許多不能忘卻的歷史,然而重慶的高速發展讓它被許多人拋之腦後,我希望有朝一日它能再次煥發新機。不過幸虧在2015年就有要把唐家沱打造成下一個磁器口的打算,估計離它崛起的日子不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