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現在銀行對個人業務由原來主推理財產品改為主推結構性存款,這反映了什麼情況?

滾開垃圾君


朋友們好,先要更正一下標題的說法,銀行的個人業務,理財產品,以往主要是預期收益型,為適應資管新規,逐漸向淨值型轉變。但結構性理財產品,的確深受歡迎!這反映出,投資人希望,相對低風險,有明確預期的,進行理財!

首先,銀行的,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仍然佔據重要的地位。

如上圖,可以明顯看出


,除外資銀行外,無論是國有六大行,例如工商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等,還是全國性銀行,例如廣發,招商,浦發等等,或者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仍然佔有主流地位,所佔比例,在80%到60之間。

外資銀行,保本型的產品,佔的比例較大,接近80%。非保本型理財產品只佔有30%左右。

小結:目前,銀行,非保本的理財產品,增長佔有主流地位。保本理財,在外資銀行中佔有極高比例。

其次,隨市場發展,適應資管新規,控制系統性風險,滿足社會需求,結構性存款,得到了快速發展。

一,資管新規的落實實行,為控制風險,也促使銀行的理財產品,向淨值化轉變。淨值化理財,收益現實直觀,但也有它的不足,不能像以往理財產品那樣,有一個預期的收益,這就使人們購買理財產品,對到期的收益,沒有了具體的預期。無疑會對購買者產生影響。進而影響理財銷量。

二,結構性存款,既滿足了投資人的需求,又符合銀行的經營需要,深受歡迎。

如上圖,可以看出

,結構性存款,既滿足了銀行攬儲的需求,又滿足了投資人,保障本金安全的強烈願望,風險可控,可謂各方多贏,銀行加大發行力度,也就不足為奇了。
如上圖,統計的數據,2018年結構性存款餘額達到9.62萬億。比17年,增長了38.27%。這個增長速度不可謂不快。

小結:結構性存款,出現高速的發展,並不是偶然的,它符合市場投資人的理財期望。

最後,來總結分析:

銀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仍然佔有重要的地位,但結構性存款,符合目前市場的,理財投資需求,增長迅速。

目前市場上的結構性存款,面向個人發行的,多為定期,期限多集中在一年以內,起購金額在,5000元-50000元不等,有明確的本金安全承諾,浮動收益(部分產品,提供最低收益保障),均為銀行發行,正規可信管理嚴格。年化預期收益率,主要集中在3.8%至4.5%之間。有意的朋友可以深入瞭解。


理財迦


1、原來的理財產品基本上都是資金池產品,根據資管新規,需要逐步退出。現在已經慢慢被淨值型產品替代,類似債券基金,非保本浮動收益。

2、結構性存款可以解決銀行一般性存款指標,因為你購買的結構性產品,95%以上的資金是算在儲蓄存款裡的。所以這類型產品是保本浮動收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