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湛江遂溪縣江洪鎮東邊角村,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遺址

在東邊角村的田桐之中,有面積約1500平方米的鯉魚墩貝丘遺址,因形似鯉魚以貝殼堆積成小墩而得名。

湛江遂溪縣江洪鎮東邊角村,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遺址

鯉魚墩貝丘遺址

2003年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湛江市博物館和遂溪縣博物館聯合組隊進行發掘,在遺址的東部布探方25個,揭露面積629平方米,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層5層,房子2座,屈肢葬8個。 還有用於煮食的夾砂陶器碎件、敲砸貝類的石錘、石砧,小型磨光和穿孔的石器,陶紡輪及牛、鹿等野生動物的骨、角,磨製成環形的魚脊椎骨、貝殼飾物等。 這次發掘工作大有收穫,遺址遺存的年代早,文化面貌富於特色,除表層外,第2層至第6層全是新石器時代文化層,出土的文物以夾砂繩紋紅陶和厚薄不均、火候低、紋飾凌亂為主要特徵的粗糙陶器。 經考古專家考證,鯉魚墩是新石器時代中期(距今7000~8000年前)人類居住的遺址,也是雷州半島目前發現的最早人類居住遺址。

鯉魚墩古人類是過著漁獵採擷生活,以後出現農耕畜牧,這種方式一直持續到商朝時期。 在漫長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鬥爭中,遺留下大量的歷史文物,創造出燦爛的古文化,為研究中華民族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注:本文素材經湛江市民俗特色研究協會會長龐建雄授權使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其他用途,一經發現,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